你在这里

可怕的是,没有记者再愿意认真写稿了

没有记者再愿意认真写稿了,记者这个职业就要消失了。

不用采访,不用准备,不用审稿,不用受气,想骂谁骂谁,读者就爱看情绪宣泄,根本不需要你有理有据有节有逻辑有主题,你只要坐在家里闲喷一段即可。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当真正的大新闻发生时,你能指望公众号去采访写稿吗?你能指望营销号在家里张嘴就编吗?你真的一点也不想了解真相吗?

可怕的是,没有记者再愿意认真写稿了

调查报道,不是个体可以完成的……当一个人付出十倍的劳动量去采访,还有可能被驱赶被羞辱,所得到的回报还不如在家里编段子的转发量高,谁还会去做事倍功半的工作呢?毁灭记者行业的不是金钱,而是没有成就感。

看了一篇文章《我所有的朋友都去做微信公众号了》,心太有戚戚了。作为一个写字为生的人,这半年以来,我所有的朋友都去做微信公众号了,包括我自己。我们就像被洪水卷走的溺水者,拼命想抓住周围哪怕一根枯枝想停顿一下,然而只能无力地随波逐流。

事情要从前年夏天说起,我所在的杂志社有感于纸媒的衰退,想做个新闻类APP,做来做去没有人满意,同事们互相挑刺,激得其中一个同事把APP和杂志发过的稿子重新编辑发在自己的微信公号上,现在这个号成为了百万大号,这个同事也早已独立,创下的效益应该超过了整个公司。

那时我们知道纸媒会完,但没想到会完这么快。当时我也开了一个微信号,只更了一次就放弃了。微信设置之繁琐令我这种年纪的人生畏,以前我们写好一篇文章就结了,现在要自己配图做图排版,更可怕的是要天天写,光想想就觉得惊恐。

在大号同事独立之前,我亲眼见到她的时间被如何打成碎片。我们一起出去K歌,她抱着电脑说要上厕所,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发现她的微信号更新了,她也从厕所回来了。当时我思忖再三:我想旅行,想晚上可以出去吃饭,不想每天困在电脑前,我作记者十几年,实在没有那么多想表达的东西了,也不想教别人怎么生活,因为越活越觉得自己还没活明白。

所以我不能做公众号。

可是眼睁睁看着纸媒要完,怎么办?当时我想的办法是拉团队做视频,大家都说视频是仅存的蓝海,下一个增长点就在这里。于是我拉了几个同事做了个短剧+吐槽的娱乐视频,也有百万级的点击,然而就是——死不挣钱。我们做了半年,花了公司80万,只挣了十来万的广告费,撑不下去,停了。

停了之后有风投找我愿意继续投钱,可是我不想做了。在这半年里,公众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微博大V以前因为懒,因为畏难不敢开公众号,一个二个终于忍不住了,公众号几乎成为客户唯一愿意大量投放广告的媒体。我也意识到自己的失误,过早踏入一个没有回报的蓝海,而失去了另一个蓝海,那另一个蓝海在这半年里变成了红海,现在已经是血海!

追悔莫及中,我只好也开了公众号,写起了我已经写腻了的八卦,真是讨厌透了。以前我常说专栏会把人掏空,开公号更是对储存的榨干,当然,如果你不想被榨干的话也有办法——搜索引擎救了这批公众号作者,连看书都不用了,百度一下即可。

开始写之后发现,除了配图,微信文章要比写杂志稿简单一千倍!你不用采访,不用准备,不用审稿,不用受气,想骂谁骂谁,读者就爱看情绪宣泄,根本不需要你有理有据有节有逻辑有主题,你只要坐在家里闲喷一段即可,惟一的麻烦就是没有休息,要随时跟热点和迎合大众趣味。

于是,我身边的朋友都开起了公众号,开公号的人已经比订阅公号的人多了,生意自然是越来越难做。这些没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没有记者再愿意认真写稿了,记者这个职业就要消失了。可能大家不觉得这职业消失有什么要紧,上下五千年,消失的职业多了去。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当真正的大新闻发生时,你能指望公众号去采访写稿吗?你能指望营销号在家里张嘴就编吗?你真的一点也不想了解真相吗?

前不久深圳一件大新闻发生后,没有一篇深度调查,不是采不到,而是没有调查记者了,不但纸媒没有,央视也没有了,大家都去开公号了。

调查报道,不是个体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出差,需要费用,需要合作,需要潜下心来,当一个人付出十倍的劳动量去采访,还有可能被驱赶被羞辱,所得到的回报还不如在家里编段子的转发量高,谁还会去做事倍功半的工作呢?毁灭记者行业的不是金钱,而是没有成就感。

我一个朋友以前是媒体人,现在做90后社区,他说年轻人不需要知道沉重的事,只要有乐子就行了,社会的进程就是应该越来越多的愚众+越来越少的聪明人,社会才更好管理更文明,美国就是这样。所以唯一能够存活下来的只有轻薄化的阅读,就像严肃题材的电影票房一定会糟糕,只有喜剧才有高票房。

我不敢设想,如果将来发生了战争,经济危机,以及各种大事,我们只能靠写公号指点江山了吗?大家当然有自由选择轻浮的、屌丝化的阅读,但是这一定意味着精英的、信息量大的东西必死吗?如果要以洗去大多数人的智慧作为代价,这样的‌‌“社会进步‌‌”,我无论如何也不想要。

延伸阅读:

纸媒记者:我凭什么要认真写稿?!

苏清涛:扯淡不二·chedanbuer

前段时间,朋友圈被一篇《可怕的是,没有记者再愿意认真写稿了》刷屏了。作者是一个从事自媒体创业的纸媒记者,在深刻体验了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与纸媒相比的各种优劣之余,她开始为纸媒的命运发出悲叹。准确地说,绝大多数微信公众号,做的东西都毫无技术含量,都算不上是一种‌‌“媒体‌‌”,因此,把它们称作‌‌“自媒体‌‌”是不恰当的。但为了表述方便,下文统一使用‌‌“自媒体‌‌”。

‌‌“开始做自媒体之后发现,除了配图,微信文章要比写杂志稿简单一千倍!你不用采访,不用准备,不用审稿,不用受气,想骂谁骂谁,读者就爱看情绪宣泄,根本不需要你有理有据有节有逻辑有主题,你只要坐在家里闲喷一段即可,惟一的麻烦就是没有休息,要随时跟热点和迎合大众趣味。‌‌”这段话,表面上是说在自媒体上搞创作有多‌‌“过瘾‌‌”,但实际上则是讽刺自媒体的格调太低。

应该说,这里对自媒体种种缺陷的抨击,是比较公允的。与‌‌“不用采访‌‌”、‌‌“不用审稿‌‌”的任性相伴随的,必然就是写作不够严谨,甚至是出现最基本的事实错误,或是为了追求点击量而故意造假。但指责自媒体‌‌“跟踪热点和迎合大众口味‌‌”,传统的市场化媒体不照样如此吗?纸媒不仅要迎合市场,而且还要迎合审查者的口味,这又比自媒体的‌‌“迎合大众口味‌‌”能高到哪里去呢?

在那篇文章的结尾,作者悲观地写道:‌‌“我身边的朋友都开起了公众号,开公号的人已经比订阅公号的人多了。这些没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没有记者再愿意认真写稿了,记者这个职业就要消失了。可能大家不觉得这职业消失有什么要紧,上下五千年,消失的职业多了去。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当真正的大新闻发生时,你能指望公众号去采访写稿吗?如果将来发生了战争,经济危机,以及各种大事,我们只能靠写公号指点江山了吗?你能指望营销号在家里张嘴就编吗?你真的一点也不想了解真相吗?‌‌”

看得出来,作者是动了真感情的。但在我看来,她的意思其实是,呼吁优秀的记者们继续留在已经缺乏吸引力的纸媒中,哪怕纸媒并不能使这些记者的个人价值最大化。这难道不是‌‌“道行逆施‌‌”吗?部分优秀人才从纸媒流向了自媒体,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呼吁监管层经过考核向一些优质的自媒体开放新闻采编资质,使自媒体也有机会参与一线采访,而不是试图通过‌‌“留人‌‌”来拯救一个正在贬值的行业。

诚然,自媒体的整体水平并不佳,但也有不少类似于智谷趋势、吴晓波频道、销售与管理、大象公会、政商参阅等主打严肃内容、基本功扎实的优质号。在商业软文方面,六神磊磊、三表龙门阵及胡束辛写的文案质量,是几乎任何纸媒都难以达到的。我本人及我认识的很多记者朋友,业余做自媒体,就是以这些优质公众号作为标杆的,我们并没有因为‌‌“无人审稿‌‌”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此,我有一种要替这些优质自媒体代言的冲动。

1990-2003年间,吴晓波在新华社干了13年,却还是一个‌‌“普通记者‌‌”,连主任记者都没评上,然而,他在离开纸媒之后,玩得风生水起。如今在自媒体上叱咤风云的六神磊磊,在去年下半年辞职之前,是新华社重庆记者站记者,人民日报记者‌‌“羊脂球‌‌”去采访六神磊磊,结果被告知,六神磊磊的助理都很忙的,要排期,当时,这位记者唏嘘不已——六神磊磊在新华社重庆分社混到老,都不一定有一个非终身制的助理和司机,但是,六神磊磊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实现了这些,靠的就是粉丝们的赏脸。

就我本人来说,我在个人公众号上的发的文章,不仅自己的粉丝们喜爱,踊跃打赏,而且,也多次得到人民日报、新华视点、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官方媒体及中组部、财政部等党政机关的公众号的青睐,然而,那些受到广泛好评的文章,在我自己所在的纸媒上,要么因为观点‌‌“太尖锐、太偏激‌‌”而无法发表,要么,只能得个B-。

我的朋友元淦恭(笔名),在财新、壹读、新快报等纸媒,都很不得志,最后,去了自媒体‌‌“智谷趋势‌‌”,成为‌‌“头牌写手‌‌”,在他的带领下,这个公众号的粉丝从几百上涨到几十万,并进入很多国际观察家及外媒的视野。

纸媒的评价机制,常常让人很无语。优秀的记者,在纸媒系统里往往都过得很压抑。然而,通过自媒体,一些优秀的媒体人实现了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总体上来说,只有使每个人都人尽其才,实现个体价值最大化,才能实现全社会总体效用的最大化。优秀的人才从纸媒流向自媒体,是一种很好的资源配置的方式,这些人即便是不再在纸媒上写文章,到了自媒体上还是会认认真真地写文章,我们也没有必要那么惶恐不安。

这几年,在社交场合,我常常为如何做自我介绍而头疼。

2013年,我从制造业进入媒体。别人问我是干啥的,我很自豪地说:‌‌“我是记者。‌‌”我一直认为,别人知道我是记者后会肃然起敬。然而,有一次,一个读者在知道我是记者后,又补了一句:‌‌“党的喉舌?‌‌”我当然不服气,可是,我能反驳吗?很多时候,我做的事情,就是一个党的喉舌干的啊。我还不得不找一些毫无营养的官员们的‌‌“语录‌‌”编到自己所负责的栏目里,然而,只要我的品味尚未降低到跟官员的水平接轨的程度,干起这些事情来的时候就会格外痛苦,我常常悲叹道:‌‌“难道我的青春年华就这样虚度了吗?‌‌”

当我自己意识到这些之后,再有人问我的职业,我的回答就变成了‌‌“我是党的喉舌,说出来丢人!‌‌”

剥夺了纸媒记者的职业尊严感的,并不是自媒体的竞争所带来的收入下降,而是‌‌“上头‌‌”的管制。我举个例子,大家来了解一下这种管制,常常会扯蛋到什么程度吧——

网上有一个关于‌‌“如何拯救四川人落水‌‌”:一四川人落水,沉沉浮浮,大呼救命,危在旦夕。有人不及脱衣,作势欲跳水搭救,另一人拉住他,淡定地说:‌‌“不必,看我的!‌‌”其人转向落水者,高声喊:‌‌“三缺一!三缺一!‌‌”此时奇迹诞生了,水中四川人一愣,随即奋力划向岸边,片刻爬上岸,应道:‌‌“来了!来了!‌‌”

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段子啊。然而,在宣传系统的官员们眼里,这个段子是‌‌“低俗‌‌”、‌‌“负面‌‌”的,并且,还被点名通报批评了!

新闻管制,催生出了一个无趣的话语系统。有时候,他们简直就能无趣到弱智的地步。

上有弱智,下必仿之。不少纸媒的运营者,也很不幸地被那些弱智的宣传干部们给拉低了档次。

在跟很多纸媒的记者朋友们交流后,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得:很多文章,内容完全符合一家纸媒的定位,却无法在纸媒上发表,并不是因为它在政治上犯忌、也并不是它出现了审查者眼里的‌‌“敏感内容‌‌”,而仅仅是因为它的表达方式太活泼俏皮了。除过极个别报刊杂志外,绝大部分纸媒,都是拒绝幽默感的,它们喜欢板起面孔说话。在很多纸媒运营者看来,文风活泼、观点鲜明,简直就是一种‌‌“政治不正确‌‌”。

固然,媒体不应该一味地迎合读者口味,然而,现在的很多纸媒在话语方式上严重脱离读者,不接地气,这肯定也是不好的。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好奇过,纸媒系统中评出来的各种‌‌“新闻奖‌‌”,真的就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吗‌‌”?群众真的‌‌“反响强烈‌‌”吗?反正,站在读者的角度,我是对很多获得新闻奖的作品没有什么感觉的。我猜测,这些作品之所以能获奖,最主要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他们符合审查者们头脑中的条条框框吧?

我甚至觉得,纸媒之衰败,并非全是因为自媒体的冲击,主要还是它自己‌‌“作死‌‌”的,是纸媒的运营者们自己‌‌“造的孽‌‌”;自媒体的竞争,只是一个外因而已。事实上,对这样的纸媒之死,作为一个纸媒人,我毫无同情心,我甚至认为,它们早就该死了。

碍于介质所限,作为一个纸媒记者,我无法知道,自己花那么多时间采写的文章,究竟会对多少读者产生影响。比如,如果一个杂志或报纸的发行量是20万份,而绝大多数订阅用户都来自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即都是用公款定的,那么,这20万份杂志或报纸,真正被读者打开的过的,究竟有多少份?我们无从判断。

市场化媒体也强不到哪里去。市场化媒体,大量流向了企业的会客厅、宾馆,还有相当数量是流向了媒体同行的办公室,它们的打开率是多少,如果判断?对,就算我们可以确定,这20万份市场化的杂志,有12万份是真正被打开过的,那么,具体到里面的每一篇——某个记者写的那一篇,它的实际阅读次数是多少?不得而知。

然而,在自媒体上,这一切都是非常清晰的。如果某一篇文章的阅读量是15000,那我基本上可以确定,差不多有12000人是真正读完了的。最近,微信公众号还新推出了一项功能,作者可以通过后台数据看出,有多少阅读量来自于直接订阅用户从公众号打开,有多少阅读量来自于朋友圈的分享。

此外,因介质所限,纸媒的一大弊端是,很难实现跟读者的有效互动。因此,做的内容,常常成了编辑和记者们的自娱自乐。编辑和记者们当然也很用心,付出了心血,希望能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然而,因为无法直接得到读者的反馈,所以,常常就只能‌‌“猜谜语‌‌”了。

通常,我给杂志上写一篇文章,需要2-3天时间,有的调查难度比较高的,需要5-7天时间;而我个人自媒体上的‌‌“流水账‌‌”,通常是一天能写个2-3篇。然而,一方面是,发在杂志上的文章,虽然花费的时间多,但我自己的满意度很低,至于读者的满意度多少,我根本就不知道;而发在自媒体上的文章,虽然并没有花太多时间,但不仅我自己满意度高,而且读者的满意度也很高。几乎每天都会有新老读者在后台留言,说这些文章对他们帮助很大。虽然我们提倡免费阅读,但还是有不少人愿意主动付费(打赏),这就是明证,这就是它的价值。而我写在杂志上的文章,会有哪个读者看过之后愿意给我打赏200元吗?

很多优质自媒体上的文章,虽然花的时间并不多,但其价值,并不比纸媒上的严肃文章低。

前段时间,当我决定加入一个优质的财经类自媒体后,‌‌“扯淡不二‌‌”的联合创始人郭磊问我:‌‌“你以后什么打算?‌‌”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多写一些财经报道和商业鸡汤,骗一骗有钱人。不过,个人公众号上的鸡汤文还是会写,哪怕不能产生收入,我还是会坚持写,因为,我已经确定,它们是对读者有价值的。当然,因为时间的关系,更新频次会降低。‌‌”

作为一个视写作为生命、‌‌“把写作当性生活‌‌”的人,我还是会继续坚持写作。生命不息,写作不止。但这个写作,应该是在自媒体上,而不是纸媒上。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