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银子在金庸小说里的购买力

技术贴,只讨论银子,不讨论200元钱的事,不要举报。

武侠小说里的主要货币,一般都是白银。相比于笨拙的铜钱、不太好把握价格的黄金,作者们都爱让侠客使银子,金庸也不例外。

在金庸的小说里,白银的购买力到底是多少?这是一个有趣的老问题。

很多武侠小说里,物价是虚高的、混乱的,五十两银子一条鱼,一百两银子一坛酒的情况比比皆是,仿佛大侠们个个是冤大头。

然而,越是优秀的作家,在细节问题上就越是严谨,一般不能容忍物价混乱、白银泛滥的情况出现。

比如《水浒传》里,银子的购买力就比较恒定。

举几个例子。水浒第23回里,西门庆去拉拢王婆,到她的饮品店里吃了几次茶,前前后后一共吃了一碗酸梅汤、一碗“和合汤”、两盏姜茶,最后给了王婆多少钱呢?一两来银子。

王婆坏笑了起来,说“何消得许多”?意思是明显给多了。

由此可以知道,一两银子买小茶摊上的几碗饮品,是大大高于市价的。

再看第25回里,武松为了给哥哥报仇,要打官司,拉了卖鸭梨的小孩郓哥做证人,给了郓哥五两银子。郓哥就想:“这五两银子,如何不盘缠得三五个月?便陪待他吃官司也不妨!”

这说明,五两银子,够一个贫困人家生活三五个月。

水浒作者设定的这个物价,是否合理呢?

我们把银子简单折一下人民币看看。如果采取用米价折算的办法,以北宋一斗米重6公斤、售价120文计算,一两银子可以买约50公斤米。

现在的一公斤米价按6元钱算,我们能得到一个大致的数字:一两银子约等于300元人民币。

当然,这是一个很粗疏的算法。

这样回头看水浒里的物价,就清楚了。西门庆喝了王婆的4杯饮品,大方地给了一两多银子,也就是300多块钱。算下来,王婆的一碗酸梅汤,比现在一线城市的一杯咖啡要贵得多,明显给多了,王婆当然要坏笑着说:“何消得许多”。

武松给了郓哥儿5两银子,大致相当于1500块人民币,如果按现在的低保水平,确实也够贫困家庭开销三五个月的。

这些钱都是小钱,水浒里也写了大钱。比如第六十一回里,玉麒麟卢俊义被诬陷造反,打成死囚,梁山派小旋风柴进来搭救他,仅给狱管干部、刽子手就出价1000两金子。

这个数字虚高吗?其实不然。按1两金子等于10两银子简单折算,柴进出的价相当于1万两银子,合约300万人民币。

卢俊义是北京大财主,很显赫的人物,买他一条命出300万,实在不算是虚高。

说了水浒,再看金庸。金庸小说里的银子,又是怎样的购买力呢?定价是不是合理呢?

我们先来看酒饭的价格。

金庸小说里最有名的一场饭,就是郭靖请黄蓉在张家口豪吃了一顿,酒菜拼了两张桌子,共花了19两7钱4分银子。

折算成人民币,这一顿约等于5922块钱,确实有点吓人。这里要说一句,张家口不是大家想象的小城,金庸特意交代了设定,这里是“南北通道,塞外皮毛集散之地,人烟稠密,市肆繁盛”,所以才能有这样的高消费。

有人说,金庸的这一段描写是“失误”“夸张”,殊不知这个数字反而是金庸仔细斟酌过的,参考的标准大概就是当年的《三侠五义》。

在《三侠五义》里有一段非常相似的情节:锦毛鼠白玉堂装成一个穷酸无赖,巴上了忠厚的书生颜查散,要酒要菜要鱼,一顿饭共吃了人家银子十三两四钱八分,加上小费二两,折算下来是4600多元人民币。

金庸不过是在《三侠五义》的标准上多加了一点。对比下来,黄蓉吃郭靖一顿,只比白玉堂吃颜查散稍微狠一点,多吃了一千多块钱,应该也不算过分吧。

当然,这样土豪的饭局是不常见的,我们看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和消费的例子。

《笑傲江湖》第一回,阔少林平之一行来到乡村小店吃饭。据饭店老板说,他当初盘下这个酒店,本钱是三十两银子,约合9000块钱人民币。

用这个价格,就可以盘下一家乡村小酒店谋生,应该说十分公道。

林平之的手下回答店老板:我们林公子行侠仗义,挥金如土,你两盘菜倘若炒得合了他的胃口,那三十两银子的本钱,不用一两个月便赚回来啦。

按照这一说法,林少爷一个月光在一家小店吃野味,只加工费就要花9000块,确实挺壕。

看了饮食的价格,我们再来看工资水平。

在《倚天屠龙记》里有一个细节:

张无忌化妆成一个农民,混到少林寺去打探消息,正赶上寺里在举办武林大会,和尚们忙成一团,人手不够,一看张无忌身体壮健,就想雇他临时帮忙打下手。

开多少工资呢?“算五钱银子一个月的工钱给你”。

张无忌装模作样,讨价还价,要六钱银子,说是想多一钱给媳妇买花布。

折算下来,一个月的工钱是180多块钱,比低保还低,少林寺的和尚们也真够抠的。

不过,少林寺开出的这份超低工资,是给乡下青年农闲时打零工的价格。对于城市里的青年侠客,他们的收入、花销又大概是多少呢?

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

《笑傲江湖》里,华山派在岳不群的带领下全体出动,跑到洛阳的一个大土豪——金刀王元霸家去打秋风,蹭吃蹭喝。

对于华山派这一行人,王元霸给予了极其热情的最高标准接待,书上说他“手面豪阔,早就备下每人一份四十两银子的见面礼。”

四十两银子,折合成人民币得1.2万元。华山派此行有二十余人,王元霸仅一个见面礼就开支了二十多万块人民币,难怪要说“豪阔”了。

可惜的是,令狐冲拿了这一万二千块,就跑去赌博,四天里输得干干净净。这一笔钱,张无忌必须在少林寺苦哈哈打七年工才能赚到,令狐冲四天就输掉了。

熟悉《笑傲江湖》的就知道,这个大土豪王元霸是什么人呢?是林平之的外公。

后来岳不群把女儿嫁给了林平之,抛弃了令狐冲,大家都说是阴谋,是为了图谋林家的辟邪剑谱。

问题是,就算没有辟邪剑谱,冲着王元霸这份土豪劲,一出手就是几十万的见面礼,岳不群愿把女儿嫁到他家也不奇怪,对不对?

以上这些,都只是普通平民的收入和开销。如果遇到官员,数字的量级就陡然变大了。

令狐冲后来打劫了一个朝廷命官,叫做泉州府参将吴天德大人,发现他的包裹非常沉重,居然有几百两银子,还有三只金元宝。

吴大人的“几百两”,就算是200两吧,也值6万块人民币,再加上金元宝,数目更是可观,所以金庸说他是个贪官。

不过,考虑到吴天德将军作为参将,武职正三品,至少是个正厅局级,到泉州走马上任,身边只带了几万块钱,放在今天要算是好干部了。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常常觉得,江湖上的侠客们都是巨富,银子花不完,但在金庸小说里,这是一种误解。

不是个个侠客都像郭靖那么壕的。许多侠客初出江湖的时候,都有过缺钱、窘迫、困顿的时候,甚至比我们普通人还穷。

比如段誉,你会相信他缺钱吗?全大理都是他家的。可他初闯江湖时,流落到云南澜沧江边一个小镇上,愣是穷到没钱吃饭。

无奈之下,他把帽子上一块碧玉拿去典当。金庸写得很细致,小镇里不该有典当行,所以段誉是找的一家米店卖玉——在小地方,能开米店的往往是最有实力、最壕的,不信参照《闪闪的红星》。

可惜米店老板不识货,“只肯出二两银子相购”。只掏600块钱,就要买人家一块好玉,也真是够黑。

这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可叹段誉当时明明怀揣着无价之宝——神仙姐姐的武功秘籍,却只因为少了几两有价之银,就在小镇上处处吃瘪。

和段誉相比,林平之缺钱的时候更惨,长期在温饱线下挣扎。

早些年,他家开保险公司,手面上豪阔无比,公司病死了一个趟子手,董事长老爸吩咐:“给他家送一百两银子去”,抚恤金就是三万块。可后来突遇变故,家里被仇家灭了门,林平之流落江湖,一贫如洗。

他胸怀大志:要寻找名师、练好武功、报仇雪恨。但因为没有银子,“一路上低声下气,受人欺辱”。

他是很高贵的,竭力维护着尊严——“宁做乞儿,不作盗贼”,路边有龙眼树也不去摘,宁愿向一个农妇讨饭。最后又是挨打、又是被骂,才讨来四支玉米。

在金庸小说里做侠客是不容易的,作者不会让你轻易过银子这一关。

还有一个缺钱缺到令人心痛的,是金庸另一部书的主人公——《连城诀》的狄云。

他是一个农家孩子,忠诚厚道,人生第一次闯荡江湖,跟着师父到城里去见世面。

为了穿得体面一点,师父卖掉了大黄(家里仅有的一头牛),给师徒三人缝了三套新衣,每套花了3两银子,合人民币900多元。

这个价格放在今天也不算便宜了。可想而知狄云对这衣服有多爱惜。

没想到一进城,师父就遇上了事,被迫和人动武,把新衣服打坏了。

狄云心疼不已,非要对方赔钱:“我师父这件新袍子,花了三两银子缝的,今儿第一次上身!”“你赔钱来!”

不管旁人怎么劝解,他都一根筋,认了死理,揪住人家,坚持要讨回这九百块钱。

这大概是金庸小说里代价最沉重的讨薪了——就因为这一次讨钱,引发了蝴蝶效应,使狄云得罪了许多人,被陷害、入狱。他后来的许多坎坷,多多少少都和这一次讨薪有关。

如果狄云当时手头宽松一点,又怎么会揪着九百块钱不放,后来吃这么多苦。

所以说,金庸小说里的侠客,在“钱”的问题上有时和我们普通人挺像。

他们并不都是一群阔少。他们初出茅庐时,也和我们一样,会为梦想激动,也会为钱烦恼。

有时候,侠客们明明抱负远大、绝技在身,就因为荷包里缺了几两银子,让他们举步维艰。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