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章立凡:党校不可能变成智库,只能是宣传和洗脑工具

《求是》杂志日前刊发了几个月前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文章强调“党校姓党”的原则,批评一些学者鼓吹西方意识形态。党刊此时刊发这篇讲话稿,是否意味着党内路线之争愈演愈烈?党校的功能究竟是理论探索还是政策宣传?德国之声就此采访了中国近代史学家章立凡。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共党刊《求是》杂志日前发表了总书记习近平去年12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文章中强调了“党校姓党”原则的重要性。既然是一篇重要的讲话稿,为什么不及时发表公布,而是等到几个月之后呢?

章立凡:其实在去年习近平讲话之后,媒体就有过一些相关的报道,只是全文放到现在才公布,这中间可能有一些推迟。我猜测本来它应该是配合今年年初习视察三大“党媒”之后就公布的。但是因为“任志强事件”引发舆论反弹,公布时间就推迟了。从当时的“媒体姓党”到现在的“党校姓党”,这个思路是没有变的。

德国之声中文网:有一些评论声音认为,习近平这篇讲话稿的发表意味着当前中共内部的左右路线之争愈演愈烈,所以才要在这个时机再次强调一下习的立场观点。您对此有何看法?

章立凡:近年来党校尤其中央党校内部,有一些关注政治改革的观点不断地提出。这导致中央党校和中国社科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有外国学者说社科院像党校,党校却像社科院。往往有一些改革观点是从党校提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尤其在近三年一直拒绝政治改革的态势下,中共体制内还是有人在提改革的观点,这也说明党内确实存在不同意见。

德国之声中文网:这种“社科院像党校、党校像社科院”的错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

章立凡:一个是党校一直有这样的传统,从胡耀邦时代以来,虽然更换多位领导,但是主张改革的思想基因一直存在。其实这些学者的出发点还是希望通过改革来保住中共的执政地位,还是要“救党”的。只不过他们提的这些观点不被领导层接受,被视为“自由化”。

而社科院从王伟光担任院长以来——其实他的前任也是如此——就一直比较“左”。所以社科院就成了一个左派的大本营。这个明显的错位可能跟领导有关,也跟单位的传统有关。

德国之声中文网:习近平也曾担任过中央党校校长。他在去年年底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也是一再强调党校姓党,指出如果不姓党,那党校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因此所谓的学术探索无禁区这个原则在党校是不能完全适用的。您对此如何评价?

章立凡:即使从马克思主义来看,它自身也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发展,否则马克思主义本身也不能适应时代变化。所以这种提法还是把党校当成了宣传部门,把党校的理论探索功能消除,仅仅让它成为党的喉舌、党的洗脑工具,为中共生产标准化的干部。这也是一种错位。过去至少在改革开放初期,党校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探索功能,比如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等,而不是按照原教旨主义去解释党的所谓基本路线。所以这种提法可以说是改变了八十年代以来的党校传统。

德国之声中文网:这种理论探索,在习近平的讲话中却被指责为“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您认为学者为发展党的政治理论所作的探索和所谓“鼓吹西方普世价值观”之间如何界定?

章立凡:首先我认为这篇讲话稿还是从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以它更多地强调斗争,还是冷战思维的继续。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也是来自西方,如果熟读马克思著作就会知道,很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也是从普世价值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和普世价值观从理论上看,并没有正面的冲突。正宗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列宁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而是“第二国际”——也就是现在欧洲的这些社会党,他们所继承的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而且中共在夺取政权以前,事实上也是提倡普世价值的。毛泽东和周恩来主张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毛还主张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罗斯福的“四大自由”,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这些都是普世价值啊。共产党之所以能夺取政权,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种普世价值的宣传,才得到很多青年和知识分子的拥护。至于执政以后,中共就变成了反西方、全盘苏化的一边倒路线。这其实就使得中共在理论上往往很难自圆其说,曾经的承诺和后来的做法发生了自相矛盾。

德国之声中文网:习近平表示希望党校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智库”,并宣布党中央已经把中央党校列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名单”。您认为中央党校在目前的这种指导思想之下,有可能建设成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受到认可的“高端智库”吗?

章立凡:这是不可能的。既然从定位上就已经排除了理论探索这个功能,而是要宣传党的政策、给干部洗脑,那么就只能是越洗脑智商越低,怎么可能变成智库呢?所以这种智库建设方案,和他对党校的这种方针定位完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按照这种思路,党校不可能变成智库,只能是宣传和洗脑工具。

(原标题:专访: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无正面冲突)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