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沏茶那点事

现在大学毕业生到社会上,遭人诟病最多的地方是什么?缺乏知识?缺乏技能?没有能力?都不是。令用人单位最头痛的,是他们缺乏责任心。什么事都满口答应,到时候一点不办,随便找个借口搪塞掉了。工作中,漫不经心,捅多大篓子,都无所谓,一脸无辜。类似的事情,几乎每个接受当代大学生的单位,无论民营国有,大抵都经历过。还有朋友告诉我,有大学毕业生开车撞了人,一屁股坐在地上就哭,等父母来处理。每当说起这样的事情,我就想起在课堂上的一件小事。

每年都有本科生的一门课,按我的习惯,每次上课,我都要学生在课前给我沏一杯茶,几十年都如此。但是,2009年这事居然出了点差儿。一个男学生上来给我沏茶,端上来一看,他把茶叶放在我的保温杯的网罩上面,杯子里茶是茶,水是水。这样的逸事,让我笑了半天,但下面的学生,却一脸懵懂,他们不知道我为何发笑。第二年,一个新的班级,我还是让他们沏茶。这回花样变了,端上来的杯子里依然没有茶叶,一杯清水,但我的茶叶罐里却被灌满了水。下面的学生,依旧一脸茫然。事实上,这些当时已经大三的大学生,从来就没有干过沏茶这样的事。

中国可爱的家长们,尽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活了六十多年,却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体力劳动,是下等人干的。沏茶扫地这样的粗活,家长们当然可以做,但他们立志要培养成大人物的孩子却不能做。越是学习好的孩子,就越是不用干家务,哪怕是内裤,家长都给他们洗了。不做家务,除了大人物的期待之外,就是怕孩子分心,耽误了学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只有一个——学习好就行,其他的,都无所谓。当然,也有爱心过于膨胀的家长,是担心孩子累着,为了不让孩子累着,孩子从小学起做值日,家长都来替代。大批的孩子,在上大学之前,别说做家务,连东西都没有买过,说不认识钱可能有点夸张,但手不沾钱的,肯定有。进了大学,无论男女,衣服脏了,就得打包寄回家去。有的家长,干脆辞掉了工作,在孩子上学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下,继续做保姆。

不做事,就肯定不会有责任心。所有的责任,都是跟事情连在一起的。哪怕打瓶酱油,你也得知道该给多少钱,不能多给。也得知道买完了把酱油拿回家,不能半道碰碎,弄洒了。沏茶倒水如此,扫地擦窗户也是如此。做一份事儿,就有一份的责任。凡是把事做砸了,或者吃人骗,被人蒙了,就有一份责任未尽到的愧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培养孩子自立的前提。如果连这个前提都被家长拿走,越俎代庖,那么,孩子也许就永远长不大。反正什么事都有人替他们做,自己就什么都不用负责,你让他怎么会有责任心?

有家长会说,我让孩子专心学习,学习好,就是他的责任。错。这样的孩子,学习好,只能说明他听话,但学习,也不过是为了家长学的。现在,连高考咨询,都是家长参加,接二连三的咨询会,一个考生都看不见。报志愿,也是家长说了算,学生学什么专业,报什么学校,基本上都是家长的意见。每次我问新生,你们为何要报我们这个专业?他们的回答,都非常程序化,七嘴八舌地说,为了祖国,为了民族的崛起,为了改良中国的政治云云。我接着再问,是不是你们家长替你们选的?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的。

我也见过这样有本事的家长,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律全程看护,大学毕业,孩子考研,都是他的意志,研究生毕业,工作也给包了。最后,还会包结婚,包带孩子。结果呢,孩子的一生,都让他给替代着过了。他的阴影,遮蔽了孩子的一辈子。如果按一般规律,死在孩子的前面,他死之后,他那老大的孩子,可怎么活呢?这样一辈子逆来顺受,接受家长安排的孩子,顶多只能算是听话,至于责任心什么的,当然也是谈不上的。

现在已经没办法谴责我们的家长,作为独生子女的养育人,已经战战兢兢地把所有的爱,都投给了他们的孩子。把他们成功地变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百事不理的‌‌“贵族‌‌”。这样的贵族,若要自立,让自己变成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第一步就是断奶,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责任心跟天性有关,但主要靠后天培养。人生在世,无非做人处世,没有责任心,不仅一事无成,而且人见人厌,在社会上无法立足。如果一个人在上大学之前,已经成了袖手公子,那么,上大学,摆脱了家长的卵翼,第一步就要让自己的手动起来。做事,包括做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能给人的东西很多,但最大的益处,就是能培养自己的责任心。

大学的学习过程,理所应当是一个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过程,一个训练学生动脑动手的过程……一句话,要教学生像野狗,会自己生存,在这个过程中,用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具有责任心。

过客意识要不得。这个年纪,即使犯错误,都让人感到有可爱之处。把这样的人生岁月混掉,也就是糟蹋掉,仅仅为了换取那一张越来越不值钱的文凭,于心何忍?

如果有心向学,我的建议是,不要等老师,不要指望学校,自己先动起来。先学会读书,多面开花,逮到什么读什么,多进图书馆,少进课堂,老师实在要点名,也带了书到课堂去,他讲他的,你读你的就是。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