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抗战中的三大冷门重机枪(1/3)

守瓦兹洛瑟重机枪

马克西姆水冷式重机枪和哈奇开斯气冷式重机枪,是抗战中最主要的两大类重机枪。他们的仿造品和改进型号占国军重机枪的九成,而余下的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重机枪,来自于各个国家。它们其中有一些性能极为优秀,一些则粗制滥造,还有一些更是古董级的文物。相比日寇装备的清一色法国哈奇开斯重机枪改进型,一共也不过三种型号(38式,3式,92式),制式非常统一。而国军的重机枪种类繁多,已知型号在10种以上。其实这也正是中国当年国力衰败,工业不发达的最好写照。

其实在当时的世界上,马克西姆重机枪和哈奇开斯重机枪也是占绝对领导地位的重机枪。在抗战初期,除了德国发明了MG34通用气冷式机枪比较特殊以外,各国仍然大量使用这两种型号重机枪和他们的改进型。当时的中国和日本也不例外。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以及现实原因,国军在抗战中仍然使用了一些比较冷门型号的重机枪。究其根本,其实在于国军重机枪的数量严重缺乏,导致饥不择食。只要能够仿造或者购买的重机枪,不论什么型号什么原理,一律装备部队使用。毕竟就算再次的重机枪,也比没有重机枪要好。

这样,国军中就出现了三种冷门型号的重机枪。

奥匈帝国的雄鹰守瓦兹洛瑟水冷式重机枪

守瓦兹洛瑟是奥匈帝国最著名的枪械设计大师,不过他本人却是德国人。

他在1907年发明的守瓦兹洛瑟M1907重机枪,也是该国在一战中使用的主要重机枪。

早在19世纪末,马克西姆成功的发明了马克西姆水冷式重机枪。当时德国,英国,沙俄,美国立即购买仿造这款重机枪,只是在细节上做了一些改进。

法国则发明了气冷式哈奇开斯重机枪。

在欧洲,作为领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的欧洲第二大国家,工业化程度仅次于英法的第三强的奥匈帝国,自然也不能落后。

奥匈帝国著名的武器生产商斯太尔公司(也就是今天奥地利的斯太尔集团,发明AUG自动步枪的)和德国设计师守瓦兹洛瑟合作,在马克西姆水冷式重机枪基础上,研发出来新式的守瓦兹洛瑟水冷式重机枪。

守瓦兹洛瑟重机枪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新式结构。这种枪机采用了手枪和冲锋枪才用的自由枪机原理和杠杆延迟开锁(也就是半自由枪机原理)自动原理,也称为不闭锁的反冲式原理,为以后出现的延迟开锁半自由枪机原理应用到机枪上奠定了基础。MG42,MG3,G3,MP-5等著名枪械都是采用这种闭锁结构。

这种结构也许在未来是非常成功的,但至少在当时不是。

这种结构使得该枪枪管必须较短,枪全长只有1米,比马克西姆水冷式重机枪短0.2米。表面上减少枪长似乎是好事,其实代价也是明显的。

由于枪管短,必须采用更为强力的复进簧,枪机和延迟开锁机构。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这些部件的负荷,导致故障率迅速增加。

同时,另一个代价是子弹抽壳会出现问题,为了保证这一点,就必须在射击前对子弹涂油。显然,这在激烈战斗中是很麻烦的,也必然导致射速的大幅度降低。

所以守瓦兹洛瑟重机枪并不算一款成功的作品,不过在一战中仍然大量使用。

奥匈帝国内部的捷克,匈牙利,奥利地,还有荷兰,瑞典等国都大量使用这款武器。

让人意外的是,这款武器在抗战战场也有出现,不过仅仅出现在杂牌部队中。

因为守瓦兹洛瑟重机枪并不属于什么成功的作品,所以奥利地人也不把它当做不传秘籍。

一战后奥匈帝国瓦解,一部分奥利地军火工程师失业,只得另谋出路。一些人就来到中国,成为地方军阀的洋人军火顾问,他们促使斯太尔公司和这些军阀合作,开始了守瓦兹洛瑟重机枪的中国化。

早在1918年,四川军阀就获得守瓦兹洛瑟重机枪的图纸。当时还没有轻机枪,重机枪就是步兵唯一的火力支柱。1,2挺重机枪的威力往往相当于步兵1个营。所以虽然守瓦兹洛瑟重机枪结构相当复杂,四川军阀为了增加自己部队的战斗力,仍然不惜代价的仿造。

在1918年当年,四川最大的四川兵工厂就可以生产这款重机枪,只是产量低下,每年仅能生产1,2挺。

后来虽然数量有所提升,最好的记录不过是一年几十挺。后来四川陷入大规模战乱,四川兵工厂被军阀反复争夺,一度又被杨森等军阀烧毁,导致机器和记录全毁。不但重机枪生产量急剧减少,甚至连到底生产了多少也成为一个谜。

但是,在川军赶赴中原抗战期间,他们仍然带着一部分守瓦兹洛瑟重机枪。这些重机枪在抗战的1937年后,已经是使用15年以上的古董货。由于当时仿造水平就不高,加上使用时间太久,维护不力,这些机枪故障极多。

邓锡侯的川军在山西和日军血战,一个师几千人居然没有轻机枪,仅有4挺守瓦兹洛瑟重机枪。结果开战第一天,就被日军摧毁两挺,另外两挺也因为机械故障无法打响。

就在这种敌我装备悬殊到极点的情况下,川军仍然以血肉和日军的钢铁拼命,创造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甚至连集团军司令邓锡侯都险些在激战中送命,川军并没有丢中国人的脸。

除了四川军阀以外,广东兵工厂在1919年也有所仿制,它的名字为粤式六八水冷重机枪。出于口径统一的目的,这款广东的守瓦兹洛瑟重机枪的口径为6.8毫米,并不是德制的7.92毫米。不过广东的经济实力比四川强得多,又背靠大海,经济发达。所以他们很快就停产了这款性能不佳的武器,改为仿制更为实用和先进的重机枪,比如法式和日式重机枪。

总体来说,守瓦兹洛瑟水冷式重机枪就算在中国,也不是一款优秀的武器。所以随着实战的战损,本来数量就不多的守瓦兹洛瑟水冷式重机枪很快从抗战战场消失了。

捷克雄狮ZB37气冷式重机枪

提到捷克,大家眼前就会浮现出二战期间被英法牺牲,最后被德国兵不血刃瓜分的窝囊国家。其实让大家吃惊的是,捷克这个国家在当年并不算是弱国。

捷克在一战之前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捷克贵族向哈布斯堡家族效忠,以换取相对独立的民族独立地位。

一战中,奥匈帝国惨败,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茜茜公主的老公)被迫宣布帝国解体。由此,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独立。

捷克原本是奥匈帝国的主要工业基地,它独立以后,立即被欧洲大陆第一强国法国盯上。

法国人认为,扶持捷克斯洛伐克可以有效牵制他们的宿敌德国,所以不惜一切的帮助其壮大。

经过长达20年的发展,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战爆发前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第七工业强国,尤其它的军事工业相当了得,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捷克被德国吞并以后,捷克皮尔森(Pilsen)的斯科达军工联合体也是仅次于德国鲁尔区的欧洲最大军火生产基地。

捷克可以生产从子弹到坦克飞机的各种武器,尤其轻武器和轻型坦克的质量首屈一指,号称世界第一,这也并非吹嘘。

20世纪前半叶,捷克军火工业每年可生产2万挺重机枪,3.6万挺轻机枪,2500门大炮,160万支步枪,8万多枚手榴弹,500到600辆坦克。

如此强大的军火生产能力,让日本和意大利也颇为汗颜。

由于捷克军队规模有限,消化不了如此大的生产量。生产的大量军火除满足本国军队之需外,全部出口,其武器出口曾高达世界军火交易的40%,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军火生产与出口大国的位置。这也为中国从捷克大量购买军火提供了方便。

二战爆发以后,捷克虽然不弱,毕竟是个小国,在拥有260万强大陆军的强邻德国前面还是力不能及。加上盟友英法的背叛,捷克最终被德国吓垮了。

吞并捷克以后,纳粹德国也惊叹于捷克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开始有计划地将鲁尔区的军工企业迁往盟军轰炸机鞭长莫及的捷克腹地。

到1941年夏天,纳粹德国三分之一的坦克,四分之一的卡车和百分之四十的机关枪产自捷克。

而轴心国入侵苏联的军队中,除了德军以外,就属芬兰军队和捷克军队最有战斗力。

由于捷克在二战爆发前主要通过军售赚钱,以维持国营兵工厂的正常运作,所以有大量武器卖到世界各地。

中国从捷克购买了大批武器,最出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捷克式轻机枪ZB26。其实,捷克卖给中国的武器远远不止这一款,还包括大量的步枪,弹药和今天要说的重机枪。

ZB37重机枪其实在二战中的名气也很大,它也是捷克最著名的国营勃诺兵工厂的得意之作(BRNO)。

早在1925年,捷克军方就认为目前捷克军队装备的一战重机枪(原奥匈帝国产守瓦兹洛瑟水冷式重机枪)已经过时。

这种笨重的守瓦兹洛瑟水冷式重机枪性能平平,尤其子弹上膛前还需要上油,不然很容易造成抽壳故障,导致卡壳。

捷克人认为这种重机枪在一战期间也算是过时的产品,必须替换。

捷克军方向勃诺兵工厂下达了研发新式重机枪的命令,军方的要求很简单,只有三点:火力猛烈,重量轻,无需水冷。

勃诺兵工厂接到这个命令以后,经过长达10年的艰苦研究,在1935年终于完成了ZB37气冷式重机枪的设计工作(正式定型是1937年)。

ZB37气冷式重机枪是捷克又一款极为出色的武器,它的性能极为优秀,丝毫不亚于二战中各国著名的重机枪,甚至某些性能还具有优势。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