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从本周《人民日报》的两篇文章看中国经济现状

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本周连发两篇文章,令投资者不禁猜测是谁在为中国的经济之舟掌舵?他们的掌控有多紧?

中国第一季度实现了创纪录的信贷增长,推出了一系列前重后轻的基础设施项目,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日报》周二刊登了国家主席习近平1月份的一篇讲话稿。习近平在讲话中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工作重点。这是对最近以刺激措施促增长的经济政策的委婉批评。

该报周一还刊登了一篇未具名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文章,文章以问答形式展开,批评了中国以债务促增长的政策。这进一步显示出高层对中国经济管理正偏离轨道的担忧。中国过去曾用匿名评论文章表达高层对政策方向的批评。

经济学家称,这两篇文章显示出,在政府最近大规模放松银根之后,高层对于适当的刺激力度存在分歧。今年第一季度,中国银行业信贷规模达到创纪录的人民币4.6万亿元,超过了2009年初金融危机严重时期的规模;第一季度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5.4%,而年度目标为增长6.7%。

经济学家称,《人民日报》的文章暗示中国政府可能会加快速度应对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即无力偿债的公司)的问题。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政府承诺将在几年内把钢铁和煤炭行业的过剩产能削减约10%,同时减少180万个工作岗位。行业分析人士称,这只是使供需达到更好平衡状态所需采取措施的一小部分。

习近平在他的讲话稿中称,经济增长放缓不应成为不解决问题的理由,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翻版,中国不是需求不足(这一点从大量中国游客赴海外疯狂购物可以看出),而是中资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鉴于习近平掌控中国多数主要经济资产,有关对他的讲话所指对象的看法不一。

经济学家和政治分析人士称,本周的事件也进一步说明,在经历了三年来习近平强硬的领导风格、大手笔的反腐行动以及对经济垄断的打击后,中共最高层内部出现了分歧。

位于北京的咨询公司齐纳百思(China Policy)的研究主管戴凯里(David Kelly)称,现在出现了更多公开争论,刺激措施带来的风险已经成为现实,决策者在踩油门的同时也在刹车,因此汽车摇摇晃晃,但也有一种想法是,只要不失控就能够得过且过。

经济学家称,导致官方所释放信息不一致的另一个因素是日益复杂的体系。尽管习近平最近试图使中共、中国媒体和政府机构的口径一致,但比起10年或20年前,社交媒体、智库、海外平台和高校提供了更多信息披露和表达异见的渠道。

经济学家还称,最终,经济走软的压力(比如债务不断增加、产能过剩和社会不稳定风险加剧)往往会引发不满情绪,使中共一旦不能掌握好平衡所面临的风险加大。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公司(Standard &Poor's Ratings Services)称,中国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目前估计为280%,高于2007年的160%。经济学家称,自1990年以来,没有哪一个新兴经济体国家债务增长如此之快而未发生银行业危机的。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教授史宗瀚(Victor Shih)称,中国政府确实难以重获全球信赖,因为其很难进行实际的去杠杆化操作,去杠杆或引发金融危机。史宗瀚计算得出,中国现有债务的利息与GDP之比为20%。史宗瀚说,中国政府是在走钢丝。

在本周的两篇文章发表之前,中国政府也采取过其他相互矛盾的举措。2013年,中国政府曾承诺让市场在经济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在去年夏季股市大跌时政府却出手大力干预,去年8月又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推出新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令人担心可能爆发全球货币战。

史宗瀚称,这两篇文章未具体说明中国应如何应对其债务习惯,不过周一问答式文章中的未具名权威人士似乎承认挑战相当大,甚至提到有可能引发危机。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