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演变和文化沧桑(三十五)

熊十力

7、熊十力和梁漱溟

倘若要列举出一个与林纾这样的文化经典人物截然相反的历史标本,那么应该是新儒家的开山,熊十力。不同于林纾的眷恋皇室,熊十力早年曾投身军旅,为辛亥革命奔走效劳。有趣的是,革命之后,熊十力没有如同许多革命党人那样继续叱咤风云,而是断然转向“革政不如革心”的学术生涯。其初衷又与梁济不无相似:“以为祸乱起于众昏无知,欲专力于学术,导人群以正见。”这样的人生转折,看上去不无戏剧性,但细究之下,又发现颇具喜剧性。

就熊十力在文革浩劫当中疯疯颠颠地自绝身亡而言,熊氏人生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又一幕悲剧。但从熊氏在学术上的修行和思想历程来看,其半似鲁达半李逵式的性情,又充满令人莞尔的喜剧性。就像其短暂的革命军旅生涯,就因为过于鲁莽刚猛,结果与武昌首义失之交臂。熊十力之于新儒家的无心插柳,同样的处处在在,阴差阳错,笑闹迭出。

因少时读了孟子、王船山和顾亭林之书而萌发革命之志的熊十力,曾如此自述其思想历程:

余伤清季革命失败,自度非事功才,誓研究中国哲学思想,欲明了过去群经,认清中国何由停滞不进。故余研古学,用心深细,不敢苟且。少提时读六经,孔子为宗法思想、封建思想,便舍之弗顾。后来专心佛学多年,又不敢苟同,而自有所悟,回忆大易一经,早已开我先路,于是又回到孔子六经。

所谓佛学,与其是学问,不如说是走向体悟的导引。心得的有无,无非是有所领悟,或者无所会意。这是佛学与西方思想经典的区别所在:不在于某种观点的表述和探讨,而在于生命本身的花开花落。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苟同不苟同。而既然“不敢苟同”,又何来“自有所悟?”至于悟出“回忆大易一经,早已开我先路”,着实令人不知所云,颇有更向荒唐演大荒之嫌。佛学关乎心灵的放飞,易学则是心智的冒险。心灵无以飞翔,心智必定昏迷。因此,佛经没能读通,怎么可能弄明白易经是怎么回事?

但熊十力认为自己弄明白了。他将《周易》读成革命著作,一如《资本论》之于共产主义,“易经是思想革命之宝典”。孔子“至于五十,则圣人内圣外王一贯之大道已造乎其极。得之于仰观俯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之实悟。得之于周游列国,目击上层残毒,下民困苦于水深火热之实感。于是不得不呼号革命。于是不得不作六经”。熊十力在此所描述的孔子形象,与其说是当年的孔丘,不如说是明末的顾炎武黄宗羲之辈,或者清季投身革命的熊十力本人。但这又是绝对不能与熊十力讨论的。要是你如此这般告诉熊十力,他非得跟你拼命不可;一如他与废名讨论佛经会讨论到打架的程度,或者与梁漱冥争论学术会争论到扑上去在梁氏背上猛搥三拳、再骂一声“笨蛋”以解心头之气的地步。倘若说这是个疯子,却对学术真的情有独钟;倘若说这是个特别较真的学者,却又从来没有弄清楚过,什么叫做佛学,什么叫做孔儒。跟这样的性情人物讨论学术,不仅自讨没趣,而且必须谨慎小心。因为谁也不知道,对方会什么时候突然变成鲁智深,而自讨没趣者则变成了自认倒霉的镇关西。按说,这样的人物理当镇守庙门,无奈熊氏偏偏性喜扮演主持。想像当年牟宗三或者徐复观之于熊十力的那种诚惶诚恐的朝拜,再怎么想要严肃起来,也难免会忍俊不禁一下。

熊十力之于新儒家的开山奠基之作,当然是《新唯识论》。这部书的可怕在于,玄而又玄,竟然也能自成一家;其可爱在于,性情所至,率性而为;其可叹在于,若确有所悟,何苦纠缠唯识;若无所了悟,缘何大谈什么明宗、唯识、转变、功能、成色、明心?但熊十力不管这些,大大咧咧地宣称:“今造此论,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实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全然一付真理在手的作派。至于什么叫做明宗云云,熊氏如此作释:“真见体者,反诸内心。自他无间,征物我之同源。动静一如,泯时空之分段。”这乍一听,仿佛庄子《齐物论》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熊氏自成体系的《新唯识论》,只宜浏览过目,不可认真细究。这是个由一系列似是而非的概念编织起来的封闭体系。倘若不走进去,会被当作无知;倘若当真读了进去,无疑于一脚踩进概念的地雷阵,一跤跌入心灵的地狱里。其中的每一个概念都足以把人炸晕,任何较真的思考都可能导致心智昏迷。有人将《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作比较,一如察看驴子和马匹的异同。《新唯识论》既非西方哲学的逻辑思辨,亦非东方哲理的直觉感悟,而是白马非马式的胡搅蛮缠,或者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杂揉于佛家唯识再加上“体用不二”之类体悟不像体悟致用又无以致用的混乱玄想。倘若是追问存在,那么只消读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倘若是菩提本无树,那么《坛经》故事已然有示。《新唯识论》既不像存在的关怀,又不似内心的体悟;只能说是如许概念的刻意堆积,或者说是自娱自乐的玄学游戏。读者要么在这堆概念里完全迷失,从而乘思维昏迷之机大胆断言此著乃“二十世纪最富创造性的哲学著作之一”;要么从这堆概念里脱颖而出,如熊十力者,自称菩萨,感觉有如哲学帝王。熊氏将这场游戏做得水火颠乱(而非水火既济),以致非但丧失谦卑,而且夸张到了走火入魔。其恩师欧阳竟无的痛诋:“灭弃圣言,唯子真为尤”,并非戏言。可以说,佛门中稍有修为之人,都不会以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为然。因此,熊氏最后被迟暮的儒家信徒供奉为开山,倒也在情理之中。

熊十力与儒家的关联,与其说在于其自述所云:回到孔子六经,不如说在于其骨子里之于真命天子的那种下意识渴望。熊十力半似鲁达半李逵的性情,粗放之中,潜伏愚忠。熊十力假如完全是个学术上的鲁智深,那倒真成了天然无饰的豪情金刚。鲁智深的仗义行侠,心地善良;其浪迹江湖,又秉性自由。而李逵抡起板斧之际,不会忘记身后站立着的宋公明大哥。因此,面对蒋介石,熊十力扮演了曹操面前的弥衡;而面对四九年之后的毛泽东,熊十力却以圣上恭敬之:一封接一封地给毛泽东写信,陈述一个朝臣之于文化如何怀有拳拳之心。须知,在那些个信中,熊十力收敛起的是在《新唯识论》中横抡概念板斧的野蛮,释放出的是孔子之于周公式的仰慕。可以说,这是熊十力的人性弱点,也可以说,这是因其所属族群的集体无意识创伤过于深重所致。从孔儒到佛门,从佛门到孔儒,如此这般转了一圈,依然摆脱不了李逵之于宋江那样的忠心耿耿。倘若说李逵之于宋江的忠诚以悲剧作结,那么熊十力之于毛泽东的恭敬则以喜剧收场。熊十力非但没有得到毛泽东像样的回复,而且被毛泽东发动的文革打翻在地。此情此景,真让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熊十力的复杂人格证明,狂士未必真自由。鲁智深式的豪放和李逵式的草莽之间,有个细微的区别:豪放者不为俗世俗念所囿,草莽者一不小心就陷入忠良的窼臼。由此再反观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为何不为佛门所认同,也就可以一目了然:晦暗不明。无论玄学还是佛学,无论思辨还是体悟,结果都会有晦暗和清澈、浑浊和透明的区别。清澈和透明的境界,与其说是头脑如何的清醒,不如说是心灵如何的无瑕。而晦暗和浑浊,则通常缘自心灵的尘垢难去。熊十力弃武从文之际,雄心犹在,野心依然。以驰骋疆场的方式闯入佛学,怎么可能获得佛门的认同?以君临天下的心态入主儒学,只能成为儒家的一代新主。而熊十力的喜剧性又在于,倘若真有孟轲那样的牛皮哄哄,朝着君王指手划脚,倒也不失为一介狂狷;哪里想到,熊氏偏偏会把毛泽东认作真命天子,一本正经地上书不已。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不仅当年坐澡盆里见客的刘伶式狂放样儿白学了,就连《新唯识论》里的天马行空也白空了。既然“当今之世,讲晚周诸子,只有我熊某能讲,其余都是混扯”;那又何苦向毛姓天子那么的喋喋不休?晚周诸子当中,又有几子如此卑躬屈膝?而要看破毛泽东那种洪杨本性,又哪里需要上溯晚周?解读过魏晋政治的陈寅恪,就已经洞若观火。可叹写过《新唯识论》的熊十力,真是不晓得识到哪里去了。

(选自李劼著《枭雄与士林——20世纪中国政治演变和文化沧桑》,晨钟书屋,2010 年4月)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