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式教育的焦虑漩涡

2013年,被网民誉为北京‌‌“宇宙中心‌‌”的海淀五道口学区房单价超每平方米10万元(人民币,下同)。不过,这早已泯然于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网传今年1月北京西城区一处学区房卖出了每平方米46万元(该价格已被证实为子虚乌有,但该地段学区房每平米成交均价依然高达近30万元)的天价。

无独有偶,近日一篇题为《北京的无奈:海淀区拼娃是怎么拼的》文章刷爆了大陆微信朋友圈。该文作者称,7岁儿子每周参加课外辅导培训的时长达40个小时,每年花费超20万元。而中国某知名课外辅导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课外辅导市场规模已超6500亿元,而且还在连年扩大。

疯狂上涨的学区房、昂贵的课外辅导费、小升初要派位……这让家长的焦虑与日俱增,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而家长的焦虑,又进一步推动学区房和课外辅导市场的火爆。如此循环往复,似乎让人看不到尽头。

最好的小学

‌‌“在这买平房的人,没有看单价的,总价合适就出手。‌‌”北京实验二小片区内的房产中介小梁这样说道。据此前报道,位于北京西城区文昌胡同的一间房(北京实验二小学区房)卖出了每平方米46万元(人民币,下同)的天价。尽管大陆央视近日确认这一价格子虚乌有,但该地段平房每平米接近30万元的售价却仍是事实,而媒体接二连三地描述著平房的破败,却也似乎并不影响购房者的积极性。

前几个月,小梁成交了5间这样的平房(每平米近30万元),去年9、10月份开学季前后市场最为火爆。他介绍,文昌胡同和与之平行的文华胡同(连接的一小段也属于文华胡同)一直以来就是划片学区,从2010年新政实施以来从未变过,落户可以上北京最好的小学——实验二小本校,派位实验中学、北京八中、北京四中等,也全是重点中学。

如今,虽然‌‌“我爱我家‌‌”房产网站上显示有7间在售,但中介称全部不靠谱买,有的学区名额被占用,有的落不了户。

‌‌“价格低、诚意买的就一间,15平方米,550万元,业主出于隐私考虑不让挂在网上。‌‌”小梁说,保证能落户。去年市场最火的时候,该房一度报价620万元。

尽管现今平房的单价令从业多年的小梁也感到震惊,但楼房的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在链家地产的网站上可见,新文化街上的部分楼房也带实验二小的学区名额,目前8套在售,面积多在70多平方米,总价基本都在千万元以上。

在和旁人聊天时,小梁接了一个购房者的电话,‌‌“平房总价低,不限购,不占用限购套数……‌‌”,他滔滔不绝地说着,最后还不忘善意地提醒了一句,‌‌“平房没法贷款‌‌”。‌‌“只要能用钱解决的事一天也不想拖。‌‌”他的一个客户曾如是说。

越晚买越后悔

北京学区房的概念刚开始兴起是在2010年。北京‌‌“小升初‌‌”在1998年由统考改为电脑派位,2010年北京再出台新政,规定所有公办学校均接受‌‌“派位生‌‌”,取消名校不接受‌‌“派位生‌‌”的特权,并且不允许把‌‌“派位生‌‌”单独成班。当年北京四中等7所西城名校计划接受了10%的‌‌“派位生‌‌”。根据所划片区,学区房概念兴起。

学区房彻底火起来的时候是2014年。中国教育部发文规定,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全部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初中实现划片入学;与此同时,北京开始全面取消‌‌“共建生‌‌”,堵住‌‌“条子生‌‌”。这意味着‌‌“户籍+房产‌‌”成了入读名校的唯一途径。这场旨在促进教育公平的改革,却客观上助推了房价。

到2015年,在宽松的地产信贷环境下,一线城市二手房市场全面回暖,也进一步刺激了学区房价格的猛涨。

在北京购房圈流传著这样一种说法,‌‌“‌‌‘当下’永远是最好的时机‌‌”,越来越多人想赶在房价涨得更离谱前给自己孩子的寻得一份‌‌“未来‌‌”,哪怕进不了最一流的小学,至少也要在海淀、西城、东城三个教育大区中谋一席之地。

曾在房山安家的张露去年11月底置换了一套西城广安门小红庙的学区房,如今按照市价,她已赚了‌‌“百万‌‌”。这样的‌‌“暴富‌‌”故事比比皆是。

但还贷压力令她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回忆起自己的‌‌“抢房‌‌”经历,更是‌‌“一把辛酸泪泪‌‌”。10月初,她在小红庙看了第一套房,65平方米,总价305万元,这样的户型在两个多月前售价约在270万元。犹豫之间,两周后,这套房涨到了320万元。

房价还在涨,容不得人半点喘息的机会。在经历观望、焦虑、愤怒、踌疑之后,他们最终在此购置了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总价360万元。‌‌“看房的人很多,那套我们是第一个看,立马就定了‌‌”,‌‌“我们每次看房都带著钱‌‌”。

值得吗?

卖掉房山80多平方米的新房,花光全部积蓄外加银行贷款(月还贷七千多元,占家庭月收入的1/3),再加上向朋友借60万元,为了置换一套有20多年楼龄的红砖房,值得吗?

看著自己3岁的女儿,张露说了一句,‌‌“哎,有什么办法呢?‌‌”小红庙对口实验二小广外分校,虽不算西城一流学校,但也是她能为孩子创造的最好条件。

在北京某媒体机构工作的晓岚也是一名坚定的买学区房者。今年1月,她刚为自己不满两岁的孩子花费近500万元在海淀购置了一套育英学校的学区房。在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孩子小学毕业可直升初中,家长不用再为‌‌“小升初‌‌”发愁。

她原本也住海淀,但小区划片的却是她心目中最差的学校之一,‌‌“升学率低,校风不好‌‌”,‌‌“小学门口就常看到有抽烟的孩子‌‌”。曾住在同一小区的晓岚同事也插了一句,‌‌“那所学校人员构成复杂,听说班里还有外地孩子组团欺负北京孩子。‌‌”

多位受访的名校学生家长认为,除了看得见的硬件优势,名校的软件能力更值得称赞。校风严谨自不必说,优质的教师团队更是每位受访家长提及的重点,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西城区某名校的家长便透露,自己读初二的孩子对此有切身体会,本校教师缺勤时,分校和外校的代课教师上课内容就会枯燥一些,课堂也比较沉闷。

工作近9年的白领阿辉回想起没在‌‌“低谷‌‌”买学区房满心悔意,如今,太太常以自己的经历劝说他尽快出手。

阿辉的太太从村、县到地级市的转学经历,令她的名校情结比普通人更为强烈,‌‌“每一次转学成绩都能提高几十分‌‌”。

不过,阿辉仍在犹豫,负贷几十年买个‌‌“老破小‌‌”值得吗?作为教师的双亲一直不赞同过分夸大名校的功能。

有钱人的游戏?

尽管有很多家长在力拼学区房,但也有坚定的家长不做接盘者。

‌‌“政策一年一变,购房风险太大了‌‌”,‌‌“这么大一笔钱,还不如以后让孩子上好的私立学校‌‌”,‌‌“到我孩子读书时,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会更均匀‌‌”……采访中,这些家长普遍的心态便是如此。

近年来北京的民办学校确实正蓬勃发展,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等已是一流学校。以前者为例,其去年中考成绩平均分为490.6分,优秀率97.32%,在海淀区排名第八。

2015年,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这是‌‌“民办教育‌‌”首次写入中央文件,具有方向性意义。在北京这类特大城市,民办教育已成为公办学校的重要补充,并为很多学生绕过户籍藩篱,根据自身能力获得适合的教育提供了条件。

但也有家长表示,优质民办学校‌‌“难到变态‌‌”的入学试题、较低的录取率也令他们忧虑。自媒体人‌‌“咪蒙‌‌”3月的一篇‌‌“10万+‌‌”微信热文中,就讲到儿子经历的优质民办小学入学考试,‌‌“你知道康定斯基吗‌‌”、‌‌“看英文电影要完全不用看字幕才行‌‌”……最后她无奈调侃称‌‌“这确定不是哈佛面试?‌‌”

而在更多的工薪阶层眼中,什么学区房、私立校,都是‌‌“有钱人的游戏‌‌”。如果不是本地人,且老祖宗留下的一亩三分地撞上大运被划到名校片区内,多数普通人并没有太多选择。只有家庭教育是他们能自主抓好的一环。

还是有人不甘心,想‌‌“双保险‌‌”。人大毕业的胡清生完孩子后辞掉了在互联网公司的工作,专心备考清华博士。买不起学区房、付不起私立学校学费的她目标很清晰:读博,留本校教学,这样户口就解决了,孩子也能上清华附小了。

当然,只有她自己知道,这条‌‌“看上去很美‌‌”的路走得有多么的艰辛。

教改渐发力

几千年来,对于教育的重视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血液里。在关于学区房的争论中,‌‌“孟母三迁‌‌”的故事近来频被提及,似乎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证。

今年3月初,一则‌‌“多校划片,你的学区房白买了?‌‌”的消息迅速在舆论场流传开来。所谓‌‌“多校划片‌‌”就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中学,这意味著买了名校学区房的家庭并不能确保上哪所学校。

此举能为火爆的学区房市场降温吗?有市民看好‌‌“多校划片‌‌”的效果,有人则担心会不会让‌‌“拼房‌‌”回到‌‌“拼爹‌‌”,也有声音认为对未参与购房的学区‌‌“原住民‌‌”不公。21世纪教育研究院项目研究官员袁芳艳曾直言,无论是划片、派位,都只是技术手段,寄望于这些手段解决所有问题不现实。

一个共识是,就近入学政策顺利实施的前提是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天价学区房背后暴露出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有其历史的因素。一些历史悠久的名校很容易吸引优质的教师,及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投入;此外,部分政府机关、大型企业等过去采取和‌‌“牛校‌‌”共建的方式,利益共享,也有房地产商捐款建学,以便小区划片进去该校。这种‌‌“好的更好,差的更好‌‌”马太效应长期制约了大多数普通学校的发展。

‌‌“现在政策一年一个变,以后小学和初中可能采取强弱搭配,大方向还是资源均衡配置,买房还是要慎重。‌‌”今年1月,东城区某中学教师这样建议一个正在看房的朋友。

近年来,民众也著实看到北京教改带来的变化,家门口不知名的中学突然换成了八中的牌子,有人开始议论‌‌“听说本校老师也来教课,看来不是做做样子‌‌”……学区制、一体化管理、深度联盟、九年一贯制等系列手段正在形成合力。教改的目标是,打通优质校和薄弱校,实现师资与生源的融合,从根本上提升弱校质量,从而推进教育公平,缓解‌‌“择校‌‌”热。

当然,这需要时间,也离不开调和多方利益的技巧。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