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庞氏疫苗案”与香港“限苗令”

中国国务院周三(4月13日)公布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调查处理初步结果,对食药监总局、卫计委和山东等17个省(区、市)的357名公职人员等予以撤职、降级等处分。此外已立案刑事案件192起,刑事拘留202人。

这是今年轰动中国的非法疫苗大案的最新动态。

3月19日,中国山东省食药监局发布了侦破庞某等非法经营疫苗案件中掌握的数百条上下线线索。

这起影响面巨大的公共卫生事件被媒体披露后迅速发酵,被媒体命名为“庞氏疫苗案”。中国官方称其为“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

“庞氏疫苗案”披露11天后,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迅速宣布,从4月1日起,香港公立的31间母婴健康院为“非符合资格人士”(即非香港居民的儿童)订定限额,每月总量不超过120宗。

香港政府的应急措施被称为“限苗令”,和几年前内地发生奶粉安全事件后港府采取“限奶令”应对蜂拥而来的外地买家一事类似。

为什么中国内地涉及商品质量的公共事件多次导致香港采取相应限制措施?香港的疫苗和内地的疫苗有何不同?

“安全”

抱着4个月大的小孩在香港上水地铁站附近一家私立诊所注射疫苗的内地妈妈林女士告诉BBC记者,自己专程带小孩来香港打疫苗。孩子虽然出生在香港,但出生后一直在内地注射疫苗。由于担心内地疫苗质量问题,最近转来了香港,而且准备以后都在香港打疫苗。

“我们不考虑价格,来香港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安全。安全是最最重要的因素。”她说。另一方面,林女士打算以后让孩子在深圳上学,她说自己已经打听过,在香港注射疫苗的相关手续能够得到深圳学校的认可。

“我们(在社交网络上)有一个‘妈妈群’,大家天天讨论这个话题。这个群里好多朋友说,只要有条件都会过来(到香港)打疫苗。”她说。

另外一位最近决定让小孩从内地转来香港注射疫苗的年轻妈妈陈思思则告诉记者,自己家在湖南,去年在内地出生的孩子最近刚取得香港身份。之前孩子一直在内地打疫苗,下周一开始在香港打第一次疫苗。

我问陈思思,老家的朋友会不会考虑带小孩来香港打疫苗?

“在湖南一些(离香港)很远的地方,家长也非常焦虑,想带孩子过来打疫苗。非常夸张。”她认为,相对于内地一些大城市来说,小城市的父母更愿意带孩子来香港打疫苗,因为“大城市的管理相对好一些”。

“我们只考虑安全问题。”陈思思说,感觉香港注射疫苗更加安全是因为“看过很多新闻,(内地疫苗)出过很多问题”。

“千里迢迢”

带着孩子在香港注射疫苗的人群中,除了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外,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内地背景的家长大致分为几类:一是父母是大陆居民而小孩有香港居民身份的;二是小孩有香港身份,同时父母之中的一位或两位由内地移民香港的;三是家长长期在香港和内地某城市两地工作生活、小孩已取得香港身份的。

记者没有发现另外一类特别受人关注的人群,即以游客身份带中国身份的小孩来香港打疫苗的父母。但上述接受采访的林女士称,自己身边很多深圳朋友有这种打算。

已经在香港工作多年的凌云称,自己以前在北京工作过,那里的朋友会不厌其烦、千里迢迢带孩子来香港打疫苗。自己则会耐心回答他们的咨询,向他们推荐一些私家诊所。

“香港有比较好的医疗体系,而且我看到疫苗是英国原装进口,医护人员服务也很专业,感觉质量、安全上更有保障。”他说。

“限苗令”

对于香港政府紧急出台的“限苗令”,香港立法会议员李国麟认为姿态多于实质,因为“一向学童接种计划,都是有香港身份证的小朋友才可参与。只有在母婴健康院有剩余人手(的情况下)才会为非本地儿童接种”。

李国麟介绍说,香港政府为0-12岁学童免费接种疫苗,由母婴健康院、卫生署负责。另外如流感针,政府亦会为学童设立资助计划。和内地的二类疫苗相似,香港也有完全不在福利计划内的疫苗,如日本脑炎针,这些都需要到私家医院或诊所付费接种的。

李国麟指,香港公营医疗系统完善,有足够的供应渠道去让政府的母婴健康院供应疫苗给小朋友,这是一定有保证的。

“(目前)没有听过母婴健康院有缺疫苗的问题。”他强调,对于大陆居民带小孩到香港来打疫苗,则更多是“让私家医院和私家医生多了需求和生意的机会”。

事实上,根据香港有关机构的统计,由香港卫生署所辖的31家公营医疗机构母婴健康院今年前三个月为非符合资格人士注射疫苗的数量分别为389人次、382人次以及398人次,占香港疫苗注射总数的比例仅为0.8%左右。

根据香港政府最新出台的“限苗令”,所有公立的母婴健康院每月最多只为非香港儿童提供120人次疫苗注射,每间母婴健康院介乎2-7宗。这一数量更加难以对公立机构的疫苗服务构成冲击。

在中国内地屡次发生疫苗丑闻后,更多“千里迢迢”带小孩来香港注射疫苗的内地家长,目光对准的无疑将是私立医院和私人诊所。这将给香港的医疗服务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