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铜锣湾书店:桂敏海老友贝岭赴香港“调查真相”

美国籍中国“流亡作家”贝岭赴香港调查老朋友桂敏海“失踪”事件,他接受BBC中文网专访时说:“我不是要去对抗中国政府,而是要呈现事实真相。”

独立中文笔会会长贝岭周二(3月8日)在香港接受BBC中文网专访。他在香港期间,走访多间独立书店、书报摊,也拜访出版商,目的是要理清他的老朋友桂敏海(前称桂民海)与铜锣湾书店的真相。

贝岭表示,他不清楚桂敏海与铜锣湾书店李波、吕波、张志平、林荣基在中国内地具体的销售行为,但他认为桂敏海等人被控的“非法经营罪”根本不应该存在。“非法经营罪和‘书出版’是不一样的概念,在文明国家中,应该是自由出版。”而应该对书负责的人,第一位是作者,第二位才是出版社,贝岭对BBC中文网说。

他表示此次来到香港,也是想切身感受“一国两制下香港的出版自由”,他用两年前自己在香港的经验对照,认为在铜锣湾书店事件后,表面上看来是有“寒蝉效应”,明显能看出报刊、书店自我审查、自律的现象。

贝岭说他这么做除了是为桂敏海,也是为了香港。“一国两制下最重要的一部份就是出版自由。”他希望透过这项调查,“协助香港社会在一国两制下获得正面意义。”

对于吕波、张志平在三月初取保候审返抵香港,贝岭说:“希望这是一个善意的、和解的、让中国接近文明国家的行为。而不是暂时让香港民众放松对‘一国两制’的警觉。”

贝岭认为,桂敏海能像吕波一样回来的可能性很低:“他很可能是唯一一个要被处以比较重刑罚的人。”

“醉驾自首”

一月初,桂敏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的镜头前坦承因犯下2003年一桩酒醉驾车至他人死亡的案件而回国自首。

贝岭说,他从来没听过桂敏海提过这起事件,但经过侧面了解,桂敏海醉驾案的真实性很高。贝岭也表示,以他对“阿海”的了解,用钱便宜行事而触犯其他法律的情况不无可能,而当这些案件一一被中国政府揭露,可能就是桂敏海“配合”在镜头前“认罪”的原因。

贝岭一月底前往桂敏海最后身影被拍到的地方——泰国芭提雅,进行调查。他认为桂敏海是受到“绑架”或“诱捕”,不是自愿返回中国。“我现在做的所有努力就是要证明他不是因为这件事(醉驾事件)而回去的,他因为这件事‘不敢回去’我相信,但怎么可能因为这件事回去。”

瑞典外交部人员在桂敏海二月底第二次出现于传媒镜头前的四天前,用领事探视权见过瑞典籍的桂敏海,但见面内容瑞典方面不愿公开。而贝岭说,曾透过间接的方式与瑞典方面交换过资讯。

“老朋友阿海”

贝岭称与桂敏海在1980年代相识于中国,当时他就叫桂“敏”海,先前香港媒体使用的桂“民”海,可能是他出国之后自己改的名字。他们两人偶尔通电话、电子邮件,见面才会聊得比较多,内容多半是讨论文学,很少涉及政治。

贝岭说,除了出版商身份外,桂敏海也是独立中文笔会的会员,曾撰写散文集由李波出版。当记者询问贝岭以往桂敏海对“政治禁书”的态度,贝岭说:“他只是非常骄傲他能够把中国政治里面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公开出来变成书。他也很骄傲他有很多这样背景的政治书作者。”

日前流传铜锣湾书店事件的导火线是因为要出版《习近平与他的情人们》一书,BBC在二月初找到自称是该书作者的西诺,也得到部份内文。但贝岭在经过了解后,认为西诺的书与桂敏海计划要出但最终没有送印的书,可能有部分内容重迭,但“阿海不会出这么差的书”,而且桂敏海曾说过“不会碰习近平这个天花板。”

但贝岭也提到,可能有人出钱阻止桂敏海出版该书,而是否桂敏海收了钱却又再用李波的名义向人索款,目前仍在调查中。

香港“禁书市场”

停留香港期间,贝岭走访多间书店,他发现两大现象:一是政治禁书大量萎缩,二是政治禁书在上架时几乎不会再广告,类似铜锣湾书店这种“政治书最多”的广告也没有了。

“只要中国的老百姓愿意看这些书,总会有人继续做。”贝岭认为虽然政治禁书的市场萎缩,在前景并不悲观。他表示调查桂敏海案是他计划中的第二步骤,而下个阶段,他希望与学术结合,对香港“禁书市场”做一个调查研究报告。

贝岭多次强调他是文学家,对政治没兴趣,他出版的多是“思想禁书”或“文学禁书”。调查桂敏海“失踪”事件是因为他“关心真相是什么”。贝岭说:“我希望真相呈现出来之后,让人民知道,中国离文明国家的标准还很远。因为如果有这样的事件,中国永远不是一个文明国家。”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