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当翻译和记者成为两会的新闻

全国人大和政协的两会,新闻焦点本来应该是代表和委员,但多数参会者就像其中的莫言一样不发言。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尽管著作等身内心有话,但开会时正如他的名字。网上传出两张开会照片,一张是莫言和导演冯小刚在一起,闭眼入定。另一张是莫言和导演陈凯歌在一起,莫言继续闭眼养神,与此对照的是陈凯歌被众多记者和录音笔簇拥。不要以为他们在问答什么国计民生的问题,无非是娱乐八卦。

是的,在两会上谈娱乐最安全,多少能引起点看戏观众的兴趣。认识一些每年跑两会的媒体朋友,尽管这是一个严肃的政治场合,但在他们的心里,是把两会当娱乐和花边新闻看待的,尽量找花絮和好玩有趣的东西。既然是演戏、看戏,让大家高兴总是好的。

当然每年总有一些参会者假戏真唱,比如今年就有政协委员蒋洪发言,顺着政协主席俞正声“要包容不同意见”的讲话,说“公民表达的权利必须要保障”。结果财新网采访发表后,先是被微信等社交媒体屏蔽删除,提示是“违法违规”,接着各大转载的门户网站和首发的财新网全部被删除。

参会者的讲话如此命运,言谈不好说,就说说他们的举止穿着吧。社交媒体提到西藏代表团和随行记者,统一佩戴了现任领导和前几任领导的胸章,结果很多也被删除。莫非个人崇拜可以低调地搞,但不要高调地宣扬?

代表委员身上挖不出亮点笑点,第50次开会专职举手的申纪兰奶奶已经87岁了,再黑她已无新意,也不人道。主席台的领导不能说,他们的讲话政策更不好说,只能照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之前任志强表达了点不同的意见,就被关闭微博,全国大批判,谁敢再造次?结果现在各大媒体关于领导开两会的报道,标题纷纷是“习近平与王岐山边交谈边离开会场”。这不是新闻,这是“起居注”,虽然古老,但安全呀。

从开会的主角身上找不出新闻,只能找配角了。于是新闻发布会上的翻译,成为媒体焦点。许多媒体不厌其烦地报道翻译多么能干、漂亮,上学时成绩多么优秀,工作经验多么丰富,陪同哪些大领导出访,担任过什么大场合的翻译。还有媒体津津乐道翻译的年龄、爱好、生活花絮。

其实相当于国会的两会,开会的都是中国人,讨论的是中国事,关注的也主要是本国人,看不出有什么翻译的必要。台湾以及许多国家的立法院、议会开会,从来没见过安排翻译。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虽有少量外国记者,但他们既然来中国工作,懂不懂中文、是否聘助理是他们的事,为什么要花中国的人力、财力配翻译呢?即使要配翻译,怎么不配其他语言,而只配英语呢?两会的问答时间本来就很少,翻译占去了一半的时间,就更是食之无味了。

除了翻译,还有记者。去年新华社的一位女记者,两会采访一位男神影星,发稿倾诉对他的仰慕,大赞他的风度、耐心、如何帮自己改稿,成为笑话。今年则是海外华文媒体的华人记者,不被点到,强行提问。提问时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先是盛赞新闻发言人傅莹当大使时的表现,又高度评价军队大佬红二代刘源的业绩,抖出自己和刘的师兄弟关系,啰嗦了半天,最后才不着四六地问刘源为什么去人大工作。

果然这位奇葩记者上了新闻头条。其他记者不甘落后,纷纷发稿披露那家海外媒体和中国的牵连、他提问前后的举止言行,表示对不守规矩者的鄙夷,重申记者专业和职业操守的重要。记者本来是报道新闻的,没有新闻,只好自己制造新闻,电影场记变成演出主角。

不管怎说,那位记者还敢于提问。那些前排就坐的官方大媒体,又问了什么问题?两会本来应该是代表委员质询官员,但代表不敢问官员,记者又不敢问代表,最后就成了记者问记者的互掐。

每年不止翻译、记者,还有两会的服务员、执勤的警察、场外“被”认真看电视的观众,以及如何放椅子、倒水、上菜,都会成为新闻。偏偏忽视了两会的代表委员是怎么来的?他们来应该干什么?实际又干了什么?而这一切又是谁导演的?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