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美国兵的口袋大炮M1911柯尔特手枪(2/2)

.45口径子弹同普通子弹的区别。

M1900刚刚研发出来,就赶上了美国陆军征集下一代大威力军用手枪。勃朗宁随即在M1900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发明了使用.45ACP子弹的大威力手枪M1905。由于使用弹药是柯尔特公司的,勃朗宁通过柯尔特公司将样枪交给美国陆军进行测试。

结果在1907年至1911年间该手枪经过了美国历史上最严格的军方测试后,完全压倒了包括大名鼎鼎的史密斯威森公司等其他五家公司的产品,受到美国军方的一致认可,最终成为美军的制式手枪。

此次测试中,勃朗宁手枪进行连续6000发射击试验后居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而同时测试的萨维奇公司(Savage)的样枪就出现了37次故障。

这种测试中,每射击100发后手枪会被冷却5分钟,每射击1000发后手枪会进行简单的维护和上油。在打完这6000发后,这些手枪再用一些装配不良的枪弹进行测试。然后把这些枪浸在渗有酸液或沙子和污泥的水中直至表面生锈,再进行更多的射击试验。当时一般的手枪面对这种测试自然是有心无力的,所以勃朗宁手枪的优秀成绩自然让各方都非常惊叹。

同时,使用.45口径弹药使得该枪威力巨大,经过复杂的实战肉体测试(使用动物肉体和活体动物),美国军方认为这种手枪只需一发子弹就能让敌人失去作战的能力,对其非常的满意。

勃朗宁根据军方一些小的要求,对现有M1905进行一些列改造,最终在1911年3月推出了划时代的柯尔特M1911 0.45英寸自动手枪,成为美军的现役手枪。

一战显威

M1911手枪刚刚装备部队就接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其他美军枪械不同,M1911得到了美军官兵的一致赞赏。

该枪威力巨大,结构简单,坚固耐用,完全可以满足战斗的需要。

实战中,使用M1911手枪的美军军官轻松压制德奥军官的转轮手枪,尤其该枪更换弹夹非常迅速,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导致M1911的持续火力很好,在近战中短时间内可以对付数个敌人。

在当时,普通士兵基本人手一支单发步枪,没有可以连续发射的武器。M1911手枪可以短时间内连续射出7发子弹,实在是近战的利器,深受普通官兵的喜爱。当时美军士兵人人都想搞到一支M1911手枪。

至于大威力上,M1911手枪威力巨大,在激烈的战壕作战中,基本是一枪撂倒一个敌人,中弹者非死就是重伤,这点让基层官兵非常的满意。

而由于该枪结构简单,坚固耐用,在泥泞肮脏,甚至积水齐腰深的战场上不容易出现故障,不像同时代其他半自动手枪一样动不动就卡壳。大家都知道,半自动手枪一旦卡壳就非常严重,因为处理半自动手枪卡壳比较困难,一般要拉动套筒,退弹夹等好几步操作。实战中,由于紧张慌乱等因素,一般使用手枪的官兵发现枪卡壳以后,只会本能的再扣动一下扳机,不会立即处理。这个时候,敌人如果向其攻击,手枪手一般必死无疑。

M1911手枪还具有极强的可靠性,具有可怕的连续射击能力,这点让德奥枪械设计师大大开了眼界。

有一个最为著名的例子,一战中美国陆军第82步兵师328步兵团的阿尔文·约克下士所在的一个巡逻队奉命押解100多名德军俘虏回后方。约克和17名战友带着俘虏行军的时候,突然遭遇50米外德军一支机枪部队的伏击。德军一顿扫射过后,包括负责指挥的美军厄尔利中士在内的9名官兵当场阵亡。

此时约克和7名战友发现有一个排的德军已经向他们发起了冲锋,试图救出这些战俘。由于德军火力猛烈,人数众多(厄尔利中士被击毙时身中19枪之多),约克的战友已经成为惊弓之鸟,他们趴在地上不敢还击,准备德军来了就投降。

优秀猎手出身的约克却用自己的步枪顽强还击,他射光了枪中的5发子弹,击倒了5名德军士兵,其中包括德军的机枪手。此时德军士兵猜到他已经没有子弹,便一股脑的冲了过来。

约克下士已经来不及为步枪装弹,好在他反应很快,从阵亡的厄尔利中士尸体上抽出他的M1911手枪(美军带队的中士班长都有M1911手枪)。

此时几十名德军已经挺着刺刀冲到了他前方的十几米内。约克起身用M1911在近距离向冲在最前面的德军士兵射击。他优秀的枪法,加上M1911的大威力造成了几乎是枪响人倒的局面,约克用弹夹中的7发子弹几秒钟击毙了6名德军士兵,接着迅速换上另一个弹夹,又击毙了数人。此时幸存的德军已经不到一半,他们被猛烈的手枪子弹雨吓住,开始停止冲锋,抱头鼠窜。

这时候战友们为约克的勇气所鼓舞,他们开始猛烈还击并且反冲锋上去,最终击毙了全部的25名德国士兵,并且押送着被俘的100多名战俘回到了美军营地。

由此约克被提升为中士,还得到了国会荣誉勋章。

这个战例中,可以看到M1911手枪可怕的威力和精度,如果约克手中是一把柯尔特转轮手枪,恐怕从头到尾能击毙2、3个德军就不错了,绝不可能有这样的战绩,他自己被俘或被杀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如此优秀的性能,让美军官兵都希望装备一支这样的手枪。但手枪在美军高层看来不是必要装备,额外装备手枪也就要提供大量的手枪弹药,为后勤工作增添很大的压力。所以美军出台命令只允许军官和中士班长使用M1911手枪,普通士兵不许使用。

不过美国大兵们可不愿意听这些将军命令,他们尽一切可能搞一把M1911手枪,为他们的生命多加一个保障。到了一战后期,在法国作战的美军中有高达百分之六十的官兵都拥有一把手枪,其中一部分是缴获来的,但大部分还是M1911式手枪。

美国军方高层在和基层官兵的较量中败下阵来,他们默许普通士兵也配有手枪,并且命令后方大量生产M1911手枪。

而M1911手枪简单的结构,让其非常容易制造,造价也低廉。

战争开始时候,美国政府已经购买了14万支M1911手枪,随着前方需求的强烈,美军又额外购买了数十万支。当时柯尔特公司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订单的需要,前线官兵的要求又非常强烈,最终美国政府责令春田公司等公司也加入到M1911手枪的生产中。

最终一战期间M1911手枪生产了惊人的45万把,相比同一时期德国结构复杂的鲁格自动手枪只有几万把的产量,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二战中的老骨头

一战结束以后,美军对M1911手枪进行评估,结论是该枪完全符合战争需求,不需要做任何大的修改,只提出了一些小的建议。

勃朗宁根据这些建议对手枪进行修改,并且推出了M1911A1手枪,这种手枪和之前的M1911手枪区别很小。

二战很快爆发,美军在1941年参战。在远比一战激烈的二战中,基层官兵对于柯尔特M1911手枪还是非常满意,仍然是人人都希望得到一支。美国军方向柯尔特等几个公司订购了惊人的250万把M1911A1手枪,其中190万把装备美军部队,其他交给盟国使用。

实战中,M1911的大威力和高可靠性丝毫不亚于30年代设计出来的众多新式手枪,比如德国的P38手枪,苏联的托卡列夫手枪。

这里也有一个比较出名的战例,在1942年10月瓜达尔卡纳尔激战中,一股日军士兵以万岁冲锋试图乘着夜色冲过美军固守的Tenaru河。所谓万岁冲锋也就是喊着天皇万岁对美军阵地做自杀式冲锋,这种冲锋的时候,日军一般不做隐蔽,而是以人海战术蜂拥冲过去。此次日军冲锋的阵地只有三名美军。

这个阵地上本来有15人,在之前的战斗中陆续伤亡了12人,只剩下了3人和两挺机枪。日军冲锋过来的时候,海军陆战队枪炮军士约翰·巴锡龙(John Basilone)是机枪射手,另外两人都是他的射击副手。总数约有一个加强连的日军士兵冲过来的时候,巴锡龙一面紧急向总部求援,一面用阵地上的两挺机枪交替射击。日军由于必须涉水渡河,所以在河中只能缓慢的步行,成为巴锡龙的活靶子。巴锡龙在两个副手的配合下用两挺机枪拼命射击,在子弹射完副手正在装弹的时候或者等待机枪枪管冷却的间隙中,巴锡龙就用自己的M1911手枪向朝冲到近处的日军射击。结果仍然是枪响人倒,随着一声声M1911A1的射击声,日军士兵纷纷倒地,手中的步枪和军刀扔了一地。这样打了几个小时之久,日军伤亡惨重,被迫退了下去。天亮的时候,美军援军赶到,发现河里和岸边全是日军的尸体,计算了一下数目,高达近百名。其中大部分是被机枪打死的,但仍然有十几人死于M1911的枪下,巴锡龙由此被授予国会荣誉勋章与海军十字勋章。如果没有M1911手枪的帮助,恐怕巴锡龙他们三人早就被日军的刺刀杀死了。

虽然实战中的效果很好,但诸如巴锡龙之类的官兵们仍然对M1911的一些性能提出了意见。M1911由于使用大口径弹药,导致它射击时候后坐力较大,枪也比较重,加上弹夹重达1.2公斤。这个重量对于一把手枪来说偏大,如果长时间射击的话,就要求射手有较强的臂力和比较严格的射击训练。

另外后坐力较大,也就让射手要尽量双手射击,因为单手射击无法控制枪身强劲的上跳,对精度和连续射击都有一定影响。

这些问题对于一个受过手枪射击训练的士兵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如果没有受过相关训练的话,射击效果就要差一些了。

M1911在二战之后参加了美军几乎所有的战役,包括朝鲜战争,越战,甚至海湾战争。直到1985年美军认为使用75年的M1911手枪已经过时,他们以M9自动手枪进行换代。没想到此举遭到美军基层士兵的大量反对,因为他们都非常喜欢这把性能可靠,大威力的M1911手枪。直到今天,美军中仍然装备一批M1911手枪,美军特种部队和基层警察中装备的更多。一把枪使用了一个世纪之久,真是经典中的经典了。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