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不曾进入你视野的8部中国独立电影

好电影从未消亡,它只是不曾进入你的视野。我们选择了这8部可能会在2016年持续发酵的中国独立电影,它们既未脱离现实又不过分自我标举,现实意义之外也在美学上别具风格。

好电影从未消亡,它只是不曾进入你的视野。制作精良而内容粗疏的影片扎堆出现在中国院线的时候,另一拨形态粗粝而质感细腻的力量也在悄然生长。资金捉襟见肘、放映如打游击、缺乏耳熟能详的明星是它们的常态,但更重要的共同点是,它们总能以犀利从容的视角切入人性,从未停止关注和表达当下的中国。

所有试图描摹中国现实的电影都值得赞赏,然而我们务必警惕的是,以猎奇的心态剖解现实、在悲悯中暗藏教条式的傲慢——这类题材投机只能鼓励思维惰性。在近年重要影展的入围名单中,我们选择了这8部可能会在2016年持续发酵的影片。它们既未脱离现实又不过分自我标举,现实意义之外也在美学上别具风格。

《塔洛》从一个牧羊人办身份证的过程呈现藏族文化和城市文明之间的冲击,由万玛才旦的小说改编。《塔洛》剧照

《塔洛》

关键词:藏语、黑白电影、文化冲突、身份焦虑

类型:剧情片

导演:万玛才旦

片长:123分钟

首映:2015年7月(威尼斯电影节)

影展表现:入围2015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获2015年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并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和最佳摄影,第12届中国独立影像展大奖

《塔洛》是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第五部藏语电影,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牧羊人塔洛记忆力惊人,电影开篇便在派出所表演汉语背诵《为人民服务》。几十年里他离群索居习惯於孤独,甚至总记不得自己的名字。因为进城办理身份证,塔洛在理发店邂逅了女孩杨措,也进入让他措手不及的爱情和都市。然而,属於原野的人误闯现代文明,遇到的却是尴尬隔阂。塔洛为了杨措学唱藏族情歌,却被拉去流行歌手的演唱会。格格不入的交流後杨措离去,这时的塔洛,辫子被剪去,身边的小羊被狼咬死,好记性也不复返。办完身份证的塔洛开始陷入关於身份的困扰。

《塔洛》以黑白色调拍摄,故事简洁,没有大的起伏冲撞,却如一个现代寓言,透过办理身份证这一饶富象徵意味的行为、镜子的反射等层层隐喻,传递出古老传统面对现代文明的身份焦虑和无所适从。虽是藏语电影,但没有任何符号化的风光民俗;毛语录、警察局、照相馆、卡拉OK厅……归於日常的细腻处理倒有种史诗般的气韵。此前万玛才旦的影片均以藏民日常为题材,探讨古老传统面临的现代危机。藏语中‌‌“塔洛‌‌”指‌‌“逃离的人‌‌”,但塔洛真的可以逃离吗?

《路边野餐》故事发生在贵州乡间,剧情很难复述。《路边野餐》剧照。图片由天画画天提供

《路边野餐》

关键词:贵州凯里、超现实、诗歌、长镜头

类型:剧情片

导演:毕赣

片长:110分钟

首映:2015年8月(洛迦诺电影节)

院线上映:2016年4月8日(中国大陆)

影展表现:2015年洛迦诺电影节最佳处女作,2015年金马奖最佳新导演,2015年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金气球‌‌”奖,第12届中国独立影像展影评人奖

毕赣无疑是2015年最受瞩目的导演之一,年仅26岁的他凭藉第二部剧情长片《路边野餐》接连揽下数个重量级奖项,《路边野餐》成熟又灵动的叙事和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更令人惊艳。《路边野餐》发生在导演的故乡、潮湿神秘的贵州黔东南,主人公陈升是个‌‌“蹩脚诗人‌‌”和乡镇医生,对弟弟的儿子卫卫视若己出。误以为卫卫被卖掉後,陈升计划去镇远找他。诊所的老太太托他在路上将自己的信物带给旧情人,於是陈升带着一张照片、一盒磁带和一件衣服来到了荡麦。在荡麦,时间不再是线性的,这一刻似乎与上一刻构成循环,人们提醒他别碰上野人,但野人出没是9年前的事,陈升还在河边遇到了自己已逝的妻子……最终陈升来到镇远,只用望远镜远远看了孩子一眼。

《路边野餐》最为人称道的是四十多分钟的长镜头和诗歌与影像互文的处理。长镜头透着纪录片的粗糙质感,但其巧妙复杂的设计、营造出的空间感和田园牧歌式的气息却让人久难忘怀,电影前半部分埋下的伏笔也在这里找到了对应,并形成神秘的超现实体验。片中出现的诗歌都是毕赣的私下习作,文字与影像互为印证,而文学的疏离感又令影片始终与现实隔着朦胧距离。致敬《南国再见南国》的画面让人看到毕赣的电影血脉从何处来,更看到他以一己之力构造新的美学空间的野心。据说,毕赣下一部影片《地球的最後夜晚》依旧发生在贵州凯里,仍由这几位素人演员拍摄。不知到时,他能否‌‌“找到准确一点的观众,找到属於我们的野鬼和风‌‌”?

《长江图》

关键词:秦昊、李屏宾、胶片、长江

类型:剧情片

导演:杨超

首映:2016年(柏林电影节)

影展表现:入围2016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这是一部颇有魔幻色彩的影片,船长高淳因为父亲的遗命重新开始逆长江而上的航行。在驾驶货船的途中,他不断上岸寻找艳遇,但却发现不同码头遇到的女人,都像是多年前与他在长江分开的安陆。高淳渐渐发现安陆出现的地点,都与一本手写诗集有关。船过三峡後安陆不再出现。高淳则在船上发生变故後,循着安陆出现的规律,疯狂地寻找她,并上溯长江到源头的雪山,最终发现安陆的起源和长江的秘密。片中部分情节涉及到长江流域颇为猖獗的捕杀和私运濒危动物。

《长江图》由秦昊、辛芷蕾主演,掌镜摄影师则是侯孝贤的御用摄影师李屏宾。参演《长江图》的还包括已於2012年病逝的老艺术家江化霖、‌‌“小武‌‌”王宏伟和有‌‌“中国独立电影教父‌‌”之称的张献民。影片以胶片拍摄,开拍後恰逢柯达公司破产,因此这也可能是华语世界最後一部胶片电影。

《河》从藏族小女孩的视角,呈现一家三代之间的关系。《河》剧照

《河》

关键词:藏语、儿童、家庭、代际关系

类型:剧情片

导演:松太加

片长:94分钟

首映:2015年2月(柏林电影节)

影展表现:入围2015年柏林电影节‌‌“水晶熊‌‌”,获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单元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主角提名

《河》的女主角是年仅5岁的央金拉姆。妈妈第二次怀孕後,央金感觉父母对她的宠爱渐渐消失,这使她日渐不安,但大人们并未察觉央金的焦虑;爸爸格日幼年时,他的父亲出家修行,现在是德高望重的僧人。格日的母亲临终之际父亲也没来探视,这让格日对父亲难以释怀,直到央金4岁也不曾带她见过父亲,并为此欺骗妻子;妻子不了解丈夫的心结,也因此埋怨丈夫。格日终於决定去探望父亲,也了解到父亲当年‌‌“抛弃‌‌”母亲的隐情。影片结尾,祖孙三代同坐在河边,格日听着父亲与央金的对话默默流泪。

电影的人物和情节都异常简单,七八成的时间只有小姑娘一家。现实社会和藏族生活的色彩在片中极淡,小到不起眼的情感隔阂构成了电影的主线。透过央金的视角,三代人之间、人与宗教自然之间的关系,隽永而舒缓地铺陈开。片中不提示河的存在,不强调冲突,静默中却蕴藏着更深的力量。父女二人都是以本名出演,由於他们没有表演经验,导演用了不少远景镜头;但央金拉姆早慧而童真的表演足以令人惊叹。

《少年小赵》

关键词:爱国主义、大学生活、五毛变愤青

类型:纪录片

导演:杜海滨

片长:106分钟

首映:2015年4月(香港国际电影节)

影展表现:获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评审团大奖,入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主竞赛单元

穿鲜绿军装、挥舞五星红旗、为与毛主席同天生日激动的小赵,是山西平遥一个普通家庭的高中生。2009年杜海滨在平遥偶遇了这个正慷慨激昂喊口号的爱国少年,并就此将他纳入自己关於爱国主义的纪录片。观众随小赵经历高考复读、成都上大学、学生会工作、大凉山支教、老家遭强拆、爷爷过世的人生轨迹,看见小赵由侃侃而谈‌‌“爱国是一个人品质,也是一个人的追求‌‌”的热血愤青,到对社会现状渐趋失望,甚而问出‌‌“人大代表又代表了谁‌‌”‌‌“中国的繁荣建立在什麽之上‌‌”。打工、上课、支教、谈恋爱等种种生活细节,也让人看到个体的青春期成长和变化,与时代背景间的冲突和共融。

小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影片拍摄这四年,也是小赵逐渐社会化的过程。某程度来说,小赵正代表了一代中国人,他们在爱国主义的血统和奶水里长大,在与现实的磕碰中醒觉;但更准确地说,小赵是个非典型案例,影片开始时以戍守边疆为志愿的他,可算得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即便爱国主义越来越易兜售,小赵这样‌‌“红‌‌”得坦率的年轻人也极罕见。也许正因为小赵的思维跨越如此大又如此合情理,《少年小赵》才更显出样本意义和现实价值。杜海滨的本意是拍摄一部讨论爱国主义的纪录片,小赵只是其中一条线索。过去5年他还曾走访重庆、大同、延安、北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采访了数位知识分子谈论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但最後,关於人的故事呈现出更丰富立体的样貌,小赵成了唯一的主线。小赵曾在片中背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也许我们不妨期待,‌‌“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痴》是关於老右派张先痴的纪录片,美学风格非常独特,个人经历也很戏剧。《痴》电影海报

《痴》

关键词:个人史、艺术电影、右派

类型:纪录片

导演:邱炯炯

片长:331分钟

影展表现:2014年香港巴塞尔艺术节(纪录片《痴》的展览及预告片),入围2016年香港国际电影节

《痴》的拍摄对象张先痴生於1934年,父亲是国民党高官。16岁时‌‌“进步青年‌‌”张先痴离开家庭,後来曾参与国共战争。1951年张先痴的父亲被枪决,作为‌‌“血仇分子‌‌”的张先痴也受影响调离核心部门,先後在大凉山和四川南充工作。1957年反右期间,张先痴因家庭出身和批评言论被打为右派,在劳改营度过了23年岁月。2001年他将自己的经历写成《格拉古日记》,片中大量的心里描述均来源於书中的素材。

很难说《痴》是一部纪录片或艺术电影,导演邱炯炯的另一重身份本就是艺术家。正如他此前几部纪录片,《痴》的拍摄主题也是个人史;也正如此前的纪录片,《痴》充满导演的自觉意识:除了张先痴的口述,邱炯炯大量使用演员重现了当年的历史。不同於一般的照搬表演,片中处处可见导演对历史事件、人物甚至拍摄对象张先痴的解构,画面充满剧场感,甚至有意凸显‌‌“这是在表演‌‌”。画出来的汽车,象徵张先痴昔日奢侈生活的苹果,塑料薄膜做成的湖面,隔着一条‌‌“小溪‌‌”谈论‌‌“划江而治‌‌”的毛泽东蒋介石……一望可知的布景和煞有介事的表演,让人沈浸其中的同时保持疏离,并将这种冷静带入张先痴的自述中。种种回忆、现实、虚构交织的处理手法,因陋就简带来的荒诞感,也令沈重的历史素材颇具幽默感。

《大路朝天》是透过一条高速公路的修筑展现参与其中的各类人群的复杂面向。《大路朝天》剧照

《大路朝天》

关键词:底层经验、现代化、复杂

类型:纪录片

导演:张赞波

片长:95分钟

首映:2015年11月

影展表现:入围2015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在中国,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踏上国家发展的大道。‌‌”高速公路见证了中国惊人的增长速度,也伴随了频繁发生的安全事件、抗争、上访、黑帮介入。在发展的时代主旋律里,有权者与无权者、外地人与本地人、劳心者与劳力者被共同卷入,一条高速公路浓缩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导演张赞波在湖南一条高速公路的修筑工地潜伏3年,切身观察与记录其中的世相百态。

《大路朝天》正如影像版的《寻路中国》,巧的是张赞波也是写作者,拍摄《大路朝天》期间完成的同题非虚构作品《大路》,在台湾和中国大陆推出後都广受好评。在这条大路上,有底层官员、包工头、基层教师、参与祈福仪式的和尚、制作佛像的匠师、维持公共关系的妓女,有黑幕与利益,底层人的背井离乡与生活欲望,斤斤计较与可怜可叹,一切沈重、浮躁而又带着黑色幽默;在发展的‌‌“大路上‌‌”,我们需要巨大的惰性才能对底层的苦难视而不见,事实上我们又随时可能跌入屈辱的底层经验。思考与审视这条‌‌“大路‌‌”,也许先从理解湖南的这条大路开始。

《悲兮魔兽》

关键词:环境污染、神曲结构

类型:纪录片

导演:赵亮

片长:95分钟

首映:2015年7月(威尼斯电影节)

影展表现:入围2015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这不是赵亮第一次操刀现实主义题材,他曾断断续续用12年时间跟拍北京上访村的一对母女,制作成5小时的纪录片《上访》,《罪与罚》则关於北方小镇一个派出所内的日常。

《悲兮魔兽》是Behemoth的音译,圣经中上帝在第五日创造了Behemoth,它是陆上最大的生物,每天吞噬一千座山峰。环境污染正如中国的悲兮魔兽,正在吞噬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悲兮魔兽》中,赵亮记录的正是煤矿企业对内蒙古草原和矿工健康的伤害。影片以《神曲》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地狱‌‌”‌‌“炼狱‌‌”‌‌“天堂‌‌”,而即便所谓‌‌“天堂‌‌”,其实也是昔日水草丰茂如今因地产泡沫有‌‌“鬼城‌‌”之称的鄂尔多斯。片中没有画外音也没有对白,无言中自有悲怆的力量。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