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记录历史:看见它的另一面

我们的历史教育是逆天的

北京十一中学的张宇昊一直不理解,尽管家里条件不差,爷爷奶奶却总是不舍得丢掉吃剩的饭菜。他在心里嫌弃过,丢过白眼,甚至和老两口吵过好几次,都没法让爷爷奶奶改变这个习惯。直到有一天,张宇昊参加‌‌“全国青少年历史记录大赛‌‌”,开始了解自己的家史。他问爷爷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饿。‌‌”爷爷说。

爷爷讲自己在1959到1961年间的饥饿记忆。那是一段在中国的大陆历史教科书中遮遮掩掩、一闪而过的记录,像一片遥远而沉寂的海,那三年中发生的事情,被统称为‌‌“三年自然灾害‌‌”。而在爷爷奶奶的讲述里,这段记忆并不仅仅关于自然,那是活生生的关于人挨饿的故事,而在中国的教科书里,个体的人,总是被掩盖被忽视的。

此时,那片海汹涌着向张宇昊奔来,爷爷曾是海里的一滴水,张宇昊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和历史挨得那么近。‌‌“我终于可以理解他们(爷爷奶奶)了。‌‌”

2011年1月1日,李远江策划的‌‌“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正式启动,鼓励中学生探寻、记录家史,至今已办到第六届,每届都有过万名学生参赛。参赛作品的形式从最初的作文延展至如今的作文、音频和视频,大赛亦更名为‌‌“全国青少年历史记录大赛‌‌”。

2000年初,当李远江在北京市北海中学做历史老师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他:‌‌“我讲课已经够好了,为什么学生还不爱听?‌‌”

他认为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历史教育是逆天的。‌‌”

《大学》(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中讲治理国家,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内向外逐步扩展的过程。但中国的历史教育教孩子们‌‌“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教他们王朝大事,却从不引导他们了解自己的家史。在历史教育中,个体和历史是割裂的。

‌‌“对每个普通人而言,最需要了解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的历史,而是汇入我们生命的涓涓细流。我们最需要铭记的并不是往圣先贤,而是带给我们生命并且塑造我们人格的普通人。‌‌”李远江说。他开始指导学生做课外研究——‌‌“发现身边的历史‌‌”。

彼时口述史在中国民间方兴未艾。一直被官方、学界把持的历史学科突然向普通人递去了麦克风。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为代表的先行者,开始通过口述史拼凑、还原一些被长期遗忘、掩埋的历史,包括中国远征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少数民族妇女等议题。李远江发现,全国没有一个平台供学生参与口述史。

2007年,李远江赴《看历史》杂志做记者,并在四年后顺利孵化出‌‌“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让他意外的是,这个籍籍无名、针对中学生的比赛竟顺利请到一批历史学界的‌‌“大佬‌‌”做评委,包括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高毅、复旦大学历史系副主任陈新等。

在那场比赛中,一些少年找到了家族和国家历史的链接脉络,一些老人寻回了动荡一生的珍贵记忆。

最熟悉的陌生人

李远江开始在全国各所中学举办演讲和大赛推广。他会问在场学生三个问题:你知道曾祖父的名字么?你知道祖父和父亲的名字么?你知道你父辈和祖辈经历过哪些重大的历史变革么?现场的气氛会随着三个问题起伏:沉默——热闹——复归沉默。李远江说,这些和孩子们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祖父祖母,正是孩子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而这些‌‌“陌生人‌‌”身上,寄居着一段又一段家国命运。

2011年,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的左馨兰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外曾祖父是一名国民党军官,在张学良麾下做军械师。她的外祖母出生于1938年9月,彼时日军大举侵略,加之国内战火正烈,外祖母随着父亲的军队四处奔波,长达十二年。赶走了‌‌“日本鬼子‌‌”,输掉了内战,在是否随军撤退至台湾时,外曾祖父选择了留下。

左馨兰记录了外祖母从1938年到1950年的漂泊历程。这篇文章成为第一届大赛中的‌‌“名品‌‌”。当大赛去找外祖母拍纪录片《最熟悉的陌生人》时,老人说,我们家的历史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什么好讲的,孩子要知道的是国家大事、英雄人物。

这大概是老一辈中国人对历史的普遍看法。个人价值消弭在宏大的国家叙事中,他们尝尽历史的动荡残酷,却无法在史书中留下印记。

‌‌“他们是大历史的失踪者,是无差别的统计数字。除了我们,没有人会留心聆听他们的故事。‌‌”李远江说,‌‌“记录家史也是对老人的终极关怀。‌‌”

左馨兰的外祖母,尽管嘴上说自己的经历不足挂齿,却十分希望纪录片能去台湾放映。她有一个亲哥哥在台湾,已失散半个多世纪。

对于参赛的中学生,记录家史亦让他们看到了中国官方叙述语境之外、被教科书和所有传媒宣传刻意隐藏历史的另一面,一个也许更加接近真实事实的一面。他们看到了文化大革命、大饑荒、大跃进、反右运动对个体命运的摧残,亦认识到历史记录要客观、公允。

在记录外祖母动荡经历的作文中,左馨兰写道:‌‌“我很高兴地看到,现在大陆的历史教科书上出现了‌‌‘抗日战争初、中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类的字眼,这就对了。我们不能为了维护一个政党而去贬低甚至抹杀另一个政党的功绩。‌‌”

要让孩子敬畏历史

在首届大赛公告发布后的三个月内,大赛收到了很多学生作品,但没有一篇令李远江满意。大多数作品都是从百度百科里搜到信息,内容不外乎我们家乡有一个塔、一座桥,它是什么时候建的。这些作品也折射出中国学生眼中的历史——干巴巴、冷冰冰、不关注人。而百度作为中国大陆最时髦的搜索引擎,其类似维基百科的服务——‌‌“百度百科‌‌”所提供的信息存在自我审查和‌‌“依据大陆相关法律法规‌‌”而进行的修改和隐藏,一直被公众诟病。

李远江意识到要对参赛学生们进行启发和培训,除了史学专家的专题讲座外,还需要各中学历史老师手把手的指导、帮助。幸运的是,‌‌“任何一个学校总有一两个‌‌‘不安分’的、有理想的老师。‌‌”

大赛举办至第六届,已经有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史学规范。‌‌“当他在选择讲什么的时候,已经有介入、有情感关照了。‌‌”李远江说,‌‌“离得近,难免会有偏激的话‌‌”。大赛要求参赛的学生们只讲事实,并提交原始资料和采访录音。这个规定在学生群体里引起了反弹,有老师质疑,会不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但李远江认为,‌‌“要让孩子敬畏历史。‌‌”录音的同时规范了孩子们的叙述。获奖的作品及其录音、资料会被收入国家图书馆,‌‌“别人一查录音,就知道他写的是否真实。‌‌”

稿件中引用的所有材料需要提供出处。评审层面会做几轮基本筛选,首先确保参赛作品符合基本事实。

一些孩子会触及到敏感的、尚未解封的历史,这些作品依然可以正常地参赛并评奖,但大赛会封存作品并保护孩子的身份。‌‌“历史研究没有禁忌,但历史传播有禁忌。‌‌”李远江说。

孩子们的作品已被集结成书出版,包括《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中学生笔下的百年家国记忆》、《课本上不说的历史2: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的家史:中学生笔下的那些年》等。

此外,大赛还推出了‌‌“一句话乡音‌‌”、‌‌“舌尖上的家史‌‌”等单元,用李远江的话说,是‌‌“降低家史写作的门槛‌‌”,家族美食、家乡话、家乡手工艺品均列为可以被书写、记录的对象。

正如李远江在一次演讲中说的:‌‌“在几千年的王朝时代,历史书写是史官们的权利。其内容也不外乎王侯将相的历史,普罗大众总是被排挤在历史之外。在最近十来年,公民写史的潮流开始形成,虽然起步之初泥沙俱下,但是它毕竟冲破了权力对历史的锁禁,为中华民族的新生开启了大门。‌‌”

(文中张宇昊为化名)

阅读原文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