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移不了民,就续领BN(O)吧

在网络上疯传怀旧照片、老电影,于如今四面楚歌的香港,确很有疗愈效果。其中一些八十年代讽刺1997的港产喜剧电影片段,近日又再度火热起来。记得当年收看时,觉得黑色幽默很好笑,现在重温,发现当笑话逐一变成事实时,其实一点也笑不出,反而叫人不寒而栗。

公然绑票案掀BN(O)热

在这个冬天,最叫人心寒的,莫过于铜锣湾书店五名股东及员工失踪事件。铜锣湾书店其中一门业务,是出版和售卖披露中国政治黑幕的敏感书籍。在一向有高度出版自由的香港,不论这些书籍内容是真是假,也可出版,并不是什么“禁书”,除非有法庭的颁令才可禁制其在市面流通。所以至目前为止,出版这类书籍在香港仍是正当生意。

可是,去年10月第一名股东失踪时,就只有外国传媒报导此事,本地传媒只有零星报导,尚未察觉事件的严重性,直至最后一名失踪者李波的太太报案和接受传媒访问,才真正为香港人敲响警号,政界文化界民间和警方也必须要面对这宗公然动摇一国两制及最基本人身安全和自由的绑票案。

书店负责人被中国的“强力部门”强迫失踪的来龙去脉在此不再详尽,各媒体已有详尽的报导。当英国外相哈蒙德要求香港与中国内地当局协助探查持英国国籍的李波的下落与处境,中国外长王毅则指李波“首先是中国公民”,就更令香港人心惶惶。其中最广为人讨论的“自救方法”,就是事件掀起的续领英国国民(海外)护照(下称BN(O))的热潮。

关于BN(O)的种种,多年来一直有人想尽办法找它的“漏洞”,争取在欧洲居留。网上也不时传出真假难辨的所谓成功例子。如今,在“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极权概念下,为免变成“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最了当的做法当然是移民。但今时今日的移民门坎比起1997年前高了很多,要走,又谈何容易?BN(O)就成了绝望之中的一点欣慰。

那BN(O)到底在香港这个“乱世”中有什么用?老实说,如一些学者所言,是有总比没有好。理论上它其实不算是护照,最多是旅游证件,但是在一些关头它又好像有点用。比如一旦一国两制失效,特区护照变废纸时,BN(O)仍可在非常时期行走天下。

那在危险情况或非常时期,英国大使馆和领事馆真的会帮助持有BN(O)人士吗?虽然持BN(O)人士并不会享有英国居留权,但以往亦有不少事例证明,港人在外出事,持BN(O)的比持特区护照有保险,最明显就是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持BN(O)的港人也可上英国政府的包机离开日本,而持特区护照的几乎求助无门。

笔者多年前在中东地区亦有类似经验,虽不至于是危险情况或非常时期,但当时手持两本护照,先后去过英国及中国大使馆查询和寻求协助,去英国大使馆所受的是感到被尊重的待遇,而在中国大使馆是未进门口已被保安驱赶,还要怒吼一句“你不受理香港人的求助就是违反一国两制”才有机会进门查询,从头到尾就是天朝和蚁民的关系。

对中港政府投下不信任一票

当然,必需要补充的是,英国政府也不是完全会照顾持BN(O)的港人。程翔当年在中国被捕,英国政府也没有介入。但在今天这个时势--一个可说是一国两制几乎名存实亡的时候,香港人仍会想到BN(O)这道逃生门,是民心思变的一大征兆。

香港人一方面恋殖,另一方面实际至上。曾几何时,特区政府比BN(O)价廉物美--申请费用便宜,而且免签国家比BN(O)多,即使有两本护照在手,出门时大多使用特区护照,更曾有段时间称BN(O)是第十等公民护照。然而,过去十多年来,冲击一国两制的事件日益严重,到今天的李波事件,个人人身安全原来如此不堪一击,港人为求自保却又已没条件移民,终于掀起新一轮BN(O)续期潮,就是对中港两地政府投下非常不信任一票的表现。

就算现在李波平安回来,这道不信任的裂痕已无法修补,现在人人自危,出版界也在寒蝉效应下,已有大型书店收起所有敏感书籍不再发售。从前谈到出版自由,大家最关心和担心的,是内容有没有受到审查,大家也许没真正想到会有书店及其工作人员完全被失消,地点可以跨越多个地域。占中后的香港没有变得更好,坏事没有最坏只有更坏。2016年才刚开始,之后可怎么过?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