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所谓黄金十年的重工业(2/2)

造炮需要很高的工业基础

再说说财政情况。

钱,对不起,一分没有,债倒是有的。

在1927年,从满清开始,到民国初期,一共欠下的外债折合国币达7亿44447593.98元,

外债是赖不掉的,除非你以后不想在国际上混了。后来毛泽东上台,赖掉了已经成为敌人的西方列强的外债,但仍然不敢赖掉苏联的债,最后大体都还清给了苏联。

最终,从1927年至1933年,对有确实担保的外债,清偿本息达二亿四千九百余万银元,截止至1934年6月,已承认并归入整理的达十亿五千六百万银元。

外债还完了,本来就没钱了。

好在孔祥熙宋子文之流的社会精英,尽量恢复了经济。1928年到1934年,先后和外国政府多次谈判,通过四次关税改革,使海关关税大为提高,显著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大大改善十年建国初期财政紧绌劣势。国府努力稳定物价、偿还国债、实施法币、禁用银币、统一全国币制,对外贸易也累积盈余为外汇存底。

如果这是和平时期,剩下的钱都可以用来发展经济,那么经济肯定会有很大发展。

可惜,你现在在打仗。如果你不想被敌人消灭,显然,你必须要有军费。

所以,大量的军费也就产生了。

这样一来,外债和军费的开销,就占到所有财政收入的至少三分之二。但这样,还是不够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军费不足。军费困窘到了什么地步?

抗战之前的长城会战,杜聿明关麟征他们的一个中央军师赶赴河北省时,全师已经3个月没有发饷,连吃饭的钱几乎都没有。

接到命令开拔时,由于穷到没有钱买干粮,被迫向当地群众借钱。好在安徽的老百姓都是支持打鬼子的,凑了一笔钱,送到部队。但送钱去的士绅们发现,该师官兵没有棉衣,清一色的单衣。士绅们都吓傻了,因为此时已经是冬季,安徽气温还算好点,河北省天寒地冻。如果这样上前线,就算不给日本鬼子打死,自己也要冻死。一问关麟征,由于军饷不足,根本没有买棉衣,连棉鞋也买不起。

士绅们赶快回去,召集老百姓捐献了一批棉衣棉鞋,但还没有来得及送到部队,该师已经开赴到前线了。

这个师的中央军官兵,穿着单衣和草鞋卧在积雪上和日军激战了整整两个月,伤亡过半。

到了这种地步,还有什么好说的?

每年的军费和归还外债,就占到财政收入的八九成。

在财政支出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军费,民国十七年度,军费支出2.1亿元,占总支出的48.3%,十八年度2.45亿元,占41.9%,十九年度3.12亿元,占40.3%,二十年度3.04亿元,占40.6%,二十一年度3.21亿元,占45.9%,二十二年度3.73亿元,占44.6%,二十三年度3.88亿元,占41.2%。支出中占第二位的是偿还债务,民国十七年度偿还债务1.6亿元,占总支出的36.8%,十八年度2亿元,占34.2%,十九年度2.9亿元,占37.5%,二十年度2.7亿元,占36.1%,二十一年度2.1亿元,占30%,二十二年度2.44亿元,占29.2%,二十三年度2.38亿元,占25.3%。

这两项就搞光了财政收入,那么除了必要的政府公共支出以外,全部用来发展经济和扩充军备,甚至借钱,预支钱来发展,从而产生严重的财政赤字。

由于支出庞大,每年财政收支中都有巨额赤字,民国十七年度财政赤字为1亿元,十八年度为1.01亿元,十九年度为2.17亿元,二十年度为1.3亿元,二十一年度为0.85亿元,二十二年度为1.47亿元,二十三年度为1.96亿元,二十四年度为2.56亿元,二十五年度为2.97亿元。

因为没钱,工业发展的程度自然是很有限的。

没有外援

国民政府接手的时候,完全是个烂摊子。

中国的情况是,国内重工业基本为0,少量重工业都在列强手上。七七事变前,日本资本控制关内29%煤炭产量、关内90%铁矿、95%现代化炼铁。

其实不要说重工业,轻工业也是极差的,连火柴,面粉,仿制品都无法自给自足。

如果想迅速发展经济,显然需要一个好的外援。比如我党依靠苏联鬼子,在短短10年内,搞了一个工业基础出来,苏联人几乎是送的,原子弹也几乎帮助中国人搞出来了。

毛泽东自己说过,苏联专家是有功的,如果没有苏联援建的157个项目,中国人自己恐怕要搞几十年才能搞出来。

实际上何止157个项目,相关的工业企业最少上千个。

大家可以算一算,这上千个企业的创建需要多少钱,绝对是一个极为可观的数字。

通过这上千个工业企业,中国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工业基础。

从1950年第一个项目开始建设,到1969年“156项”实际实施的150项全部建成,历时十九年。其中建设的高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至1957年底,“156项工程”中有一半以上的项目已按期全部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

中国钢产量从1952年的135万吨提高到1957年的535万吨,花了五年时间。

也就是说,在苏联如此援助下,国内完全和平的中国,也花费了5年时间。所以,发展重工业谈何容易。

但苏联人援助你,是我们用几十万条人命在朝鲜换来的。

国民政府有什么外援?什么都没有。

以军售最多的德国为例,所有武器,一分不少全部收了钱,所以不能说是援助,只是军售而已。

那么,第一到处都在打仗,第二没钱,第三没有外援,还怎么搞?

还是有一定成绩的

当时重工业是0,轻工业也几乎没有。

体现在军工上,就是重工业的汽车,飞机,大炮,坦克造不了,轻工业的步枪,机枪,手榴弹,子弹造不了。

处于这种时刻,任何稍微有点智商的人都会知道,如果没有汽车飞机大炮坦克,部队还是能打仗的,但没有步枪,机枪,子弹,你怎么打仗,用牙齿去咬敌人?

清朝也好,民国北洋军阀也好,轻武器无法自产,甚至自产十分之一也不可能。

一个连轻武器都无法自产的国家,还怎么打仗?

所以,国民政府只能把注意力先放在轻工业上,大体实现轻武器的自产,重工业没有发展的条件,只能往后放一放。

通过10年的发展,轻武器方面的进步是明显的,在抗战期间,我国的轻武器,大体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当然,仍然有一定的缺口,但至少满足了最低程度的需要。

不过,重工业方面,则实在没有办法了。

开始没有条件搞重工业,等稍微有些条件了,战争却突然爆发了。

实际上,战乱快要停止之前,国民政府初步发展了轻工业,就开始尽力发展重工业了。

只是由于战争的爆发,打乱了整个计划。

1935年成立的资源委员会是进行重工业建设的主要决策和执行机构。初成立时,该会是一秘密机关,仅有31名员工,下辖一家企业。到抗日战争胜利后,该会已统领全国(包括台湾省)近千家大中型企业,管辖30多万员工,成为直属行政院的部会级机构。中国的石油、金属矿开采和冶炼、钢铁、电力、煤炭、机械、化学、电子等行业中的绝大部分企业都在该会领导之下。由此可见,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源委员会及其所属工矿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和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惜,开始并不怎么样,万事开头难。

资源委员会于1936年3月制订了一项重工业发展计划。该计划要求5年内投资2亿7千余万元,兴建钢铁、有色冶金、机械、电力、电器、化工、燃料等工业的30余座大、中型厂矿。并制定了尽量利用外国资本,引进国外技术的方针。

1936年,在湖南湘潭下摄司筹建重工业基地,共购地10022.5亩建设中央钢铁厂、中央机器制造厂、中央电工器材厂以及为其服务的湘江电厂,其中4083.54亩为中央机器制造厂和中央电工器材厂用地,钢铁厂占地5938.97亩。并兴办湘潭煤矿、四川龙溪河水电厂等二十余家重工业厂矿。

在资源委员会的计划中,钢铁和石油开发的资金各占30%左右;电器工业则准备投资1500万元(抗战前币值),占计划投资总额的5.5%。

民国二十五年、二十六年(1937年),国民政府分别拨款1000万元和2000万元,供资委会兴办重工业之用。二十五年三月,资委会曾拟制了一份重工业建设计划,计划在5年内募集资金27120万元,进行重工业建设,其中冶金工业投资占38.8%,燃料工业占35.1%,化学工业占10.3%,机械工业占8.9%,电气工业占6.9%。这一计划初期进展顺利,并曾得到过德国的贷款。

1936年,资源委员会派顾振﹑王守竞等人赴德国签订了1亿金马克的中德信货合同,其中90%用于购买军火及兵工设备,余下的用于购买重工业设备。到1941年7月,中德断交时止,中方收到购置的机器设备仅值350余万马克。这些设备用于昆明中央机器厂及川﹑滇两个小钢铁厂。

由于抗日战争爆发,这一计划难以完成。但在民国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1938年)间,资委会共投资2212万元,创办了一批重工业单位,引进了一些重要工业设备和技术,增强了后来进行抗战的物质基础。到民国二十七年,资委会经营管理的工业企业达63个。

如果再有个几年时间,重工业会有大幅度的改善。

经济学家写道:1927~1937年间,中国社会虽然处于战乱中,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这十年当中,确实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经济已呈现起飞的苗头。而1936年更成为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高峰。并且,以经济工业化为核心,政治、教育、科技、外交、城市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迎来了第二次发展机遇。历史有时会出奇地相似,正当我们对中国早期现代化再次启动拭目以待的时候,又一场大规模的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了。1937~1945年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二次进程,使中国930余座城市被占领,直接经济损失达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不但使中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惨痛的损失,还使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被大大地延误,有人认为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早期现代化至少延误二十年。

重工业发展不好,让中国在抗战中无法造坦克,无法造军舰,只能组装飞机,甚至不能造大炮。

而对于造炮来说,丝毫不简单,需要很高的工业基础。

做个简单的科普:

以中大口径火炮来说,火炮射击时,炮管的工作环境极为恶劣。火药燃气让这里的温度高达3000℃以上,高温不仅会严重烧蚀炮管,而且可能引起炮管的变形:高膛压火炮炮膛内壁的压强高达500—700兆帕。炮管必须要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高温、高压、摩擦、腐蚀是火炮炮管的生产必须直面的四大难题。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炮管加工的第一个难题是材料的选择和冶炼。火炮发射时内膛的高温高压绝非普通钢材所能胜任。炮管的材料需要有超乎寻常的耐高温性能、卓越的强度和优良的韧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火炮大量生产的成本因素。现代火炮炮管材料都采用合金钢.常以中碳镍铬铂系合金钢为主。也有增加少量的钒做改性钢。过去很长时间里,炮钢曾一度是中国火炮生产的“瓶颈”。因为镍是炮钢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元素.可以极大改善炮钢的韧性,但从资源上讲,中国又是一个严重缺镍的国家。建国初期中国火炮生产曾得到苏联的援助,炮钢生产艰难起步,但中苏关系恶化后。苏方撤走了科技人员和资源援助,中国的炮钢生产顿时陷入困境。经过科技人员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研制成功了一系列用稀土或钒元素代替镍元素的炮钢,支持了中国的火炮生产。改革开放后,国际环境大为改善,含镍炮钢也不再被视为火炮生产的“瓶颈”。

在谈及炮钢材料时,还必须提到电渣重熔技术。因为像坦克炮一类的高膛压火炮对内膛的耐烧蚀性能、强度和韧性有极高的要求。这就对钢材的精炼提出超乎寻常的要求。电渣重熔就是为了满足炮钢的精炼要求而诞生的一种精炼工艺,精炼过的特种钢再经过电渣重熔可以去掉钢材中残留的少量硫、磷等对火炮强度和韧性有害的元素.使钢的纯度更高,满足火炮身管的生产要求。电渣重熔钢目前主要应用于高膛压火炮生产。专业人士甚至可以根据工厂的电渣重熔钢生产量推断出兵工企业高膛压火炮的生产情况。

铸剑:从钢材到火炮

在普通人看来,火炮身管只是一个能发射弹丸的部件:但对于炮厂工人来说.炮管则被视为一根最难加工的“长管”。尤其是身管内膛的成型过程。身管膛孔的加工方法是先用一种配用超长钻头的大型钻床钻出一个孔:接着到镗床上将这个孔逐步镗削成型。机械加工中一般将长径比大于10以上的孔加工称为深孔加工。熟悉火炮的朋友们可能都知道,现代榴弹炮、坦克炮、反坦克炮的身管长度一般为30—55倍口径(即长径比为30:1—55:1),而小口径高射炮的身管长度更是在100倍口径左右.都属于加工难度很大的“深孔加工”。深孔加工的精致和困难之处在于“深”。在深孔加工过程中,操作者无法直接观察切削等过程。

同时还需保证加工要达到很高的精确度。而且细长的管件在加工过程中也易发生弯曲变形,故加工难度极大。由于身管的内膛加工质量与整门火炮的射击精度、寿命、安全等密切相关.因此对加工后的尺寸公差、弯曲度、粗糙度等方面要求极高。可以说深孔加工是火炮制造工艺方面有别于普通机械制造的突出特点。引人注意的是,执行深孔加工任务的机床无一例外都是体形庞大的专用机床。加工炮管膛孔能达到很高的精度,是火炮加工的“专才”。但是如果遇到工厂没有火炮生产任务的时候,这些昂贵的“大家伙”就只能长时间休息.或者干些牛刀宰鸡般的小活。

对于现代火炮,内膛的加工成型并不是加工过程的终结。为了提高火炮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火炮身管内膛还要进行镀铬工艺处理.这样可以有增加身管的使用寿命。由于身管外将来还要加装热护套、炮口装置,尾部要连接炮尾等,在机加工过程中要加工相应的连接螺纹和排气孔等。炮管的加工过程完成后,还要进行印制编号和涂装等工序。到此为止,一根身管就加工完成了。

炮管是火炮加工中最与众不同的部分。火炮其他机械结构部分的加工虽然也各有独特之处.但相比炮管的加工则均显平庸,与常见的机械加工工艺和方法类似。

在火炮的各零部件生产完成以后.都要集中到总装车间进行生产装配。火炮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系统.零部件中除了火炮机械零件外.还有火控系统的光学、电子产品,自行火炮还有底盘系统。不同类型的分系统一般不在同一个厂家生产.而是由多个厂家各负责一些分系统的生产,彼此为协作关系。比如火炮厂一般只生产火炮机械战斗部分,火控系统等光电设备由有相应生产能力的厂家负责,底盘由专门生产军用车辆的厂家生产。系统的总装一般由其中的一个厂家负责(一般是火炮生产厂或底盘生产厂),协作的生产厂家将其生产的部件运送到总装厂完成总装。

大家可以知道,造炮并不容易。尤其炮管对于钢铁质量的要求就非常之高。当时中国在战前尚且可以制造一些大中口径火炮,但在抗战爆发以后,大量兵工厂搬迁,作为钢铁厂的高炉什么肯定无法带走,只能炸毁。这样一来,钢铁工业又大受影响。

众所周知,四川和抗战的大后方西南都是贫穷落后的省份,工业不发达。工厂迁移以后,想在短期内恢复元气是不可能的。

所以,中大口径火炮主要采用从国外进口核心部件,国内组装的方法。

但随着海岸线被日寇封锁,滇缅公路被切断,苏联背信弃义封闭新疆运输线,部件无法进口,火炮也就无法生产了。

况且,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一线步兵更需要火力支援,剩余的少量资源,还需要生产大量的迫击炮,最终,国民政府干脆停止了中大口径火炮的生产。

其实大家也不要看人挑担不吃力了。

拿我党来说,虽然苏联援助了这么多项目,我们又怎么样了呢?还不是在长达20年内吃老本。

苏联50年代帮我们搞了这些项目,但直到80年代初的中越战争,我们还在用当年的59式坦克,歼七飞机,军舰也都是老古董。

米格21,我们吃了20多年,才彻底吃透。

在苏联已经如此帮忙的基础上,尚且搞得这么艰难,更别说当年乱成那样的国民政府了。

诚然,国民政府执行力有问题,存在一些腐败现象,在具体发展上确实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搞得好像毫无成绩,或者胡编什么黄金十年,睁着眼睛说瞎话。不顾当时历史环境,拿一个钢产量胡乱瞎说。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总能找出地方来攻击的。

讨论历史问题,绝对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