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所谓黄金十年的重工业(1/2)

很多网友是复读机,他们的观点,其实是潜移默化灌输给他的。只是灌输的很巧妙,很广泛,所以他自己并不认为是被灌输的,还认为是自己理解的。

这篇就说说黄金十年的重工业。当然,类似的论文很多了,老萨也就随便说说。

不存在的黄金十年

首先,黄金十年其实并不存在。

任何一个国家,所谓黄金经济发展期,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也就是国内和平。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甚至苏联,都是完全一致。

如果国内有大规模的战乱,想全面发展经济也就无从谈起,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常识。

苏联为什么在建国初期,面对日本九一八占领他的地盘东北持退让妥协态度,就是因为苏联正在经济发展期。

只要斯大林的智商没有为0,就尽一切力量避免战争。

所谓黄金十年,并不是国民政府自己的说法,而是一些史学家恭维的说法。

黄金十年通常是指国民政府从1927年4月18日定都南京,到1937年11月20日迁都重庆期间的中国历史。

国民政府对这段时间的说法叫做:艰苦建国的十年。

虽然这10年经济增长率普遍在百分之十左右,但因为底子太薄,这个高增长值得欣慰,但并不是重大的进步。

全国战乱期间,何谈大规模发展

众所周知,工业发展至少需要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国内稳定的局势,一定的资金。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都必须具备这两个条件,无一例外,但遗憾的是,国民政府却根本不具备。

首先,根本不存在稳定的局势,整个10年都在大规模的战乱中。

在这10年内,中国从北方的东北,到南方的广东,广西,从西面的西藏新疆,到东面上海,没有一个地方不在大规模的战乱中。

国民政府的敌人极多,包括:苏联,日本,英国,地方军阀,中共。

定都南京的时候,国民政府实际控制区域仅仅为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各一部。

四面全部是敌人,仅仅大规模的作战(指上万人规模的),少说也有上百次之多。

甚至还有著名的中原大战,双方总兵力接近百万人。

这还谈什么稳定的局势?

经过长达十年的苦战,直到抗战爆发前几个月,刚刚控制了约五分之三个中国,但仍然有部分省份在地方军阀手中。

就算没有直接和国民政府对抗的地方军阀,实际也是土皇帝,不买账的。

单纯以经济为例,最北面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用的货币是奉票,最南面的云南军阀龙云,用的是滇票,国内光是货币就有五花八门的好几种,连秦始皇时期还不如。

就政府政令来说,兴兵对抗,没事宣扬杀入南京的军阀就不谈了,表面上听命于国民政府的军阀,也是够呛。

以一直表面上听从蒋介石命令的青海马家穆斯林军阀为例,他们所有东西都是自成一体。蒋介石的命令,根本不可能在青海执行。在青海,蒋介石的话连屁都不如,马家军领袖马步芳的话一句顶一万句。

比如马步芳下令,随便砍伐树木的老百姓杀头。这显然是违背南京政府的民国法律的,但在青海,就这样做,砍树就是掉脑袋,蒋介石又能怎么样呢?

以杨虎城为例,这个表面上听命于蒋介石的陕西王。敢于直接枪毙亲蒋介石的官员,敢于利用学生冲砸西安的国民党党部,敢于公然违背蒋介石命令任用共产党,甚至最后连蒋介石都活捉了。

政令无法实现,经济怎么发展?

再说说武力对抗的其他力量。

至于中共,从南昌起义开始,同国民政府作战长达近10年时间,造成国民政府殉国军官就高达10万人,士兵不计其数。

直到1936年末才被大体消灭,残部退守陕北,奄奄一息。这一期间,他们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换句话说,他们并不承认中华民国,自己建国了。

为了对付中共,也花费了巨大的力量。单纯就第五次围剿来说,动用数十万大军,修建了大量的碉堡阵地,前后花费一年时间。

而外国列强,日本占领了东北四省,又入侵华北,打到了北平北方几十公里。南面,日军攻打上海,几乎炸平了闸北区。而苏联的力量渗透入新疆,后来就建立了东突共和国,差点把这个省吃掉。英国则策划西藏独立。

总之,内忧外患,国家根本处于全国性的战乱之中,一直打到1937年4月,西安事变以后,国内战争才大体停止,但仅仅3个月后,日军又全面侵华。

留给国民政府是多少时间?真正没有战乱的时间,只有区区3个月,那还搞根毛啊?

所以,简单就是一句话,所谓经济发展根本没有什么土壤。

以国民政府控制最核心的区域江浙沪来说,上海在128时期被日军猛攻,激战好几个月。

浙江南部则有中共粟裕的游击队活动,为此调动大军围剿多次。而江苏省尚且不说,就算是地处江苏省的首都南京,也曾经被军阀石友三开炮轰击过,还曾经为了对付日本人,被迫迁都洛阳。

乱成这样,还发展个屁啊?

经济发展必须没有战乱,如果打仗,明天说不定就被打死了,还谈什么经济发展呢?

从来也没有听过有谁能一边打仗,一边发展经济的。

以苏联为例,内战期间经济一塌糊涂,数百万人饿死,300万人死于伤寒。虽然也有些积极的经济政策,但都没有任何结果。

直到1922年彻底击溃白军,结束内战以后,苏联才开始逐步恢复经济。

斯大林的新经济政策,用了6年时间,才让苏联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

然后从1928年开始实行五年计划,花费了10年时间,才腾飞起来。也就说,即使在和平时期,苏联仍然用了16年时间才发展起来。

但不要忘了,苏联有几乎无限的资源,还有沙俄时期的工业基础,更有共产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发展重工业,这是中国无法企及的。

如果说苏联和中国有些不同,则以我们的邻居日本为例。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用了长达70年时间,才完成了从手工业到轻工业,再到重工业的转变。其中从轻工业到重工业转变。期间极为艰难,但日本的条件比较优越,首先周边没有强大敌人:中国,奄奄一息;俄罗斯,主要视线放在欧洲;英国,东亚利益属于次要;而美国人虽然跃跃欲试,但毕竟是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东亚的力量还是有限。

同时,日本几次战争胜利,尤其通过甲午战争(战争赔款2亿多两白银,掠夺军舰物资也有几千万两白银,当年日本财政收入只有8000万两白银)和庚子事变得到中国的大量赔款,也帮助了他们经济的发展。

但即使是这样,日本直到1936年才大体完成重工业化,代价是轻工业大幅度下降。

同苏联一样,日本的工业发展完全偏重于军事工业。早在轻工业时期,军事工业占大头,到了重工业时期,军事工业仍然占绝对支配地位。

在二战各国中,日本老百姓过的日子是最烂的,要什么没什么,因为国家的力量都用来搞重工业了。

即使这样,经过长达80年的发展,日本的工业能力,还是无法和一流列强,诸如美苏德英相比,仅仅能和二流的意大利等国并驾齐驱。

以1937年为例,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工业生产在全世界所占比重分别是38%、10%、11%、5%、4%,日本居末位。而且它重工业的基础过分薄弱,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较小,1936年时仅为49.6%,尚不到一半。虽然日本拼命压缩日用商品的生产以扩大重工业的比重,从1936年到1941年其冶金业产量增加了1.9倍,机器制造业增加了4.3倍,但军需工业在列强中依然是“最脆弱和最不成熟的”。

今天的日本是汽车王国,但在30、40年代,它的汽车制造还远逊于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欧美列强。大多数企业由外资经营,其产量甚至连平时的需要都不能满足,每年都必须输入大量的外国汽车和汽车发动机、曳引机等部件。民族汽车企业起步较晚,虽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但发展缓慢。当在欧美小汽车已成为普遍的交通工具时,日本所拥有的只限于少数人的高级车和公共汽车而已。从1930年至1945年的16年间,日本汽车总产量是398947辆,最高年份在1940年,达57330辆。同样是1940年,苏联生产了14.54万辆汽车,德国约30万辆,英国也有40、50万辆,而美国竟达447.1万辆,超过日本16年总产量的10倍。由于日本“汽车工业规模甚小,故其机械化师团的装备,绝不能及英美的规模”。

日本花了这么大精力,搞了这么多年,尚且如此,中国呢?

没钱怎么发展工业?

再说说国内经济现状,也是一塌糊涂。

满清留下的工业基础几乎是0,愤青们经常提到的汉阳兵工厂,是几乎倾全国之力修建的重点工程。

在汉阳钢铁厂诞生之前,满清搞了诸如贵州青溪铁厂,江南制造局铁厂,天津制造局铁厂等等,全部都失败了,根本没有炼出一点钢铁。

汉阳钢铁厂就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明星工程,给予重大投入。

当时还是甲午战争之前,大清的国力还算可以,GDP是日本好几倍。

光是张之洞为这个兵工厂的投资就高达500万两白银(整个北洋水师,买了50多艘军舰,7年的经费,一共才花费3000万两白银),花费6年时间,居然还不能生产出钢铁。

没办法,在花费500万白银的基础上,又被迫向德国和日本借贷数百万两白银,购买了大量的日本机器。因为还不起钱,连矿山都抵押给了日本,工厂全部机器靠进口,工程师很多都是洋人,常驻厂里面的就有50人之多。

1872年,一两白银购买力大约相当于2009年人民币280元,建钢厂的至少700万两白银,相当于2009年人民币20亿元,折合成成现大洋就是2800万个大洋。

大家算一算,够吓人的了。

一个钢厂就和1937年国民政府拨款搞重工业的全部资金差不多(3000万元法币)。

如此财大气粗,几个人能做到?

但汉阳钢铁厂是个很不健康的工厂,或者说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工厂。在它的整个历史中,仅有3年的赢利记录(当时一战爆发,全世界急需钢铁,价格大涨),其他时间全部都是亏损,依靠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财政死撑。

由于向日本鬼子借钱,又还不起,日本人逐步控制了这个钢铁厂,最后沦为鬼子的企业。

加上战乱原因,钢铁厂几次遭受打击,设备被毁,工人逃散。更重要的是,世界钢铁冶炼技术发展很快,到了1920年代,清末引进的技术已经过时,设备已经落后,西方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更好,成本更低。当时的国家更乱,北洋政府无法大量投入资金。

这样一来,生产出的钢铁过时,没有销路,长期亏损导致工厂实际已经破产。早在1919年,钢铁厂就已经大体停产,最终在1923年崩溃。

换句话说,国民政府还没有北伐的时候,汉阳钢铁厂就已经垮了。

有人说国民政府没有继承汉阳钢铁厂的遗产,并且扩大。请问,还有什么遗产可以继承?机器早就损毁大半,没毁损的机器已经过时20年,还有什么用处?

日本学者曾经在1933年发表论文,指明中国钢铁工业现状,结论是非常落后,没有10年时间根本发展不起来。

当时中国是个农业国,只有一些手工业和极少的轻工业。而这些轻工业,由于历史原因,无一例外的全部由列强控制,这也是半殖民地国家的特点。

列强以各种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中国的巨大利益。

据统计,即使到了1936年,全国工矿业(不含东北)中,外国资本高达78.4%,国家资本和民族资本家资本仅分占5.4 %和16.2%。

其实,当时农业问题尚且没有有效解决。在1936年前,每隔几年就有大规模的饥荒。

由于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到1936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2844亿斤,人均600斤,创历史最高纪录。农业产值约为1989万元,比1935年增加5.9%,比1934年增加16.1%,达到旧中国最高水平。尽管抗战前夕中国农村经济仍相当薄弱,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抗战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和资金。

显然,1936年刚刚算是农业脱困,勉强能吃饱肚子了。以这种基础,之前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国家主导发展轻工业,在这10年内,中国的轻工业有很大发展,带动国家经济增长率达到百分之九。

但民营企业总是投资赚钱的方向,所以当时很赚钱的面粉业,火柴业,棉纺业,烟草业都有很大发展。

而政府方面则主要投资于金融,军事工业(轻武器生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对于重工业,由于投入大,周期长,回报不确定,当时中国民营企业是不敢涉及的。

而政府轻工业发展刚刚开头,实在无力发展重工业。

底子差就不提了,发展经济总要钱吧,尤其重工业本来就是资本密集型,没钱你还搞什么?

以我国刚改革开放为例,为了筹集工业建设的钱,继续使用毛时代的剪刀差。也就是从农民头上拿钱,用于工业建设。

在1982年,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22%,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11%,“剪刀差”的绝对量为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当时的币值)。可见,建设工业需要多么庞大的资金。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