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情种诗人徐志摩(1/2)

张幼仪、徐志摩

“即使命运叫您在得到最后胜利之前碰着了不可躲避的死,我的爱。那时您就死。因为死就是成功,就是胜利。一切有我在,一切有爱在。”“你早已成我灵魂的一部,我的影子里有你的影子,我的声音里有你的声音,我的心里有你的心;鱼不能没有水,人不能没有氧气;我不能没有你的爱。”这种堪称完美的诗句感动了一代代的人,而做出这种动人诗句的诗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情种徐志摩。徐志摩一生为爱活,为爱死,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爱字。

追究爱情男人的无爱婚姻

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

徐志摩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徐申如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徐申如是海宁当地有名的实业家,还是硖石商会会长,人称硖石巨子。

徐家相当富裕,而徐志摩是徐家的长房长孙,又是独生子,自然备受全家人宠爱。

徐志摩的家族在海宁是望族,出过很多知名人物,比如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徐志摩从小就很聪明,由于家中殷实,也受到很好的教育。徐志摩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私塾读书,11岁时候完成启蒙教育,进入当地的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学习四书五经。他的成绩非常优秀,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

1910年,徐志摩14岁时候经表叔沈钧儒介绍,离开家乡考入杭州府中学堂,和郁达夫同班。

徐志摩从小就有很好的文学天赋,他曾经在中学发表过很多文章。他的个性也完全像一个诗人,是当地人所谓的天生情种。

徐志摩很浪漫,他的一生始终把爱情和感觉当做第一位的,其他东西,比如财富,权力,亲情甚至生命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也就是所谓的一切跟着感觉走。

所以徐志摩其实并不是一个现实的人,他比较自我,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自私,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一切多从自己出发。

1915年,18岁的徐志摩从浙江一中毕业,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

在当年10月,徐志摩在父母包办下,同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的女儿张幼仪结婚,当年徐志摩18岁,张幼仪年仅15岁。

徐志摩当时还很年轻,是一味追求自由恋爱的半大孩子,他对这次婚姻非常不满意,却没有办法拒绝。

其实他的妻子张幼仪是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她在12岁时考入苏州师范学校,因为15岁时候结婚才被迫退学。

后来她成为中国第一个女银行家,又开了一家上海出名的服装公司,也是上海股票投资界的巨头,甚至还成为中国国家社会党的财务负责人,真是威风八面,是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人之一。

张幼仪唯一的缺点就是相貌普通,在嫁给徐志摩的时候还是个小女孩,没什么气质,也不会打扮,衣着很土气。

所以,一心想找个有才美女的徐志摩感到张幼仪极不对他的胃口。

他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照片的时候,就鄙夷的说:真是一个乡下土包子。

徐志摩对妻子非常不满,但是毕竟这是父母之命,当时所谓百善孝为先,父母决定孩子的婚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徐志摩根本无法推辞。

结婚以后,徐志摩却一刻也不想跟妻子在一起。

为了躲避妻子,徐志摩没有安心念完浸信会学院的课程,仅仅1年后的1916年秋他离开上海,来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

第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这段时间,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

这一阶段,作为徐家大少爷的徐志摩也广交朋友,同北平的名流大多相识。

徐志摩还拜当时北平最有名望的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为老师,举行了震惊全市,隆重的拜师大礼。

总之,徐志摩很快成为北平知识界的一个名人。

不过这段时间,在父母的严令下,妻子张幼仪也来到北平,跟他生活在一起。虽然徐志摩极不乐意,但他毕竟还是年轻人,夫妻两人既然睡一张床,也不可能真的就像个陌生人一样。徐志摩很快让妻子怀了孕。

知道儿媳怀孕以后,徐志摩的父母都很高兴,认为儿子的心会被将要出生的孩子收住,不会再乱来了。

1918年,徐志摩的长子徐积锴出生。没想到的是,徐对儿子徐积锴也并不喜欢,也许是因为他不喜欢孩子母亲的缘故。

徐志摩为了躲避妻子和孩子,再次决定逃走。

迷上师傅儿子的未婚妻

1918年8月他离开中国,去美国留学。留学第一年,他进的是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徐志摩进入历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

徐本人是非常聪明的,他入学后仅仅十个月就学完了所有课程,获学士学位。

当年他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学习经济,后来又转而去学文学,因而得到了文学硕士学位。

徐志摩在美国读了两年书,获得了硕士学历,也算学有所成,更重要的是他思想上极为轻松。因为他在这两年都没有再见到妻子,感觉非常自由。

徐志摩很快厌烦了发达但文化底蕴肤浅的美国,他很想看看有着近千年文化传承的欧洲。

他离开美国转去英国求学,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了半年,后来又进入了康桥大学皇家学院。

在英国,徐志摩终于遇到他人生的第一个爱女——林徽因。

林徽因也是浙江人(杭州人),同徐志摩算是老乡,当时她不过17岁,正是最青春美貌的年纪。

林徽因长得相当漂亮,算是一个美女,身为杭州女人的她也非常温柔。

林还是一个著名的才女,当时她已经受过中学教育,此时来英国是陪同未婚夫梁思成读书的。

这个梁思成就是徐志摩的师傅梁启超的儿子。

冰心提起林徽因,开口就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

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徒弟,所以他和梁思成,林徽因接触很多。很快徐志摩就被林徽因的个人魅力所倾倒,他毫无保留的爱上了林徽因。

一般认为,这才是徐志摩的初恋。

当然,林徽因是有未婚夫的,不过当时的民国还是相当开放。即使在普通人的眼中,只要女孩子还没有结婚,那么任何人都资格追求她。

虽然林徽因在徐志摩去世后一再否认,可在任何人的眼中,她确实和徐志摩很快谈起了恋爱。徐志摩向她诉说了自己婚姻中的痛苦和无法挣脱的责任。

林徽因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善解人意,表示了对徐志摩的同情。

很快,他们的关系就不仅仅是同情和诉说的关系。

某种意义上来说,林徽因同徐志摩更容易接近,因为两人都很浪漫,而且都酷爱文学。相反,林徽因的未婚夫梁思成并不懂什么文学,他感兴趣的只是死板的建筑设计。

徐林两人在心灵上很快出现一定程度的相通,至少在徐志摩的感觉中,两人是在热恋。

徐志摩后来写道:我不仅要爱的肉眼认识我的肉身,我要你的灵眼认识我的灵魂。

在这段恋爱时期,本来从不写诗的徐志摩的灵感大发,他书写了许多理想主义的诗句,比如《我所知道的康桥》等等。

遗憾的是,其中大部分已经流失了,留下的大约30首左右。

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徐志摩的诗句有着非常完美的意境,完全脱离现实,语句又非常优美,是爱情诗歌的顶尖之作。

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可惜现实不是诗歌,1920年,在父母的要求下,徐志摩被迫同意妻子来英国同他相聚。

可以说,这就是男人和女人的不同,很多女人也许开始跟这个男人并没有感情,不过生活时间久了,尤其有了孩子,会产生一些类似爱情的东西。

不过男人则一般不会有这种情况。大部分男人如果开始就对一个女人没有感情,之后的婚姻中能够产生感情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当时的张幼仪对徐志摩还是有一些感情的,她带着孩子不远万里坐船赶到英国,心情还相当激动。

但当她看到徐志摩的时候,瞬间满腔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她在晚年回忆到: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果然,徐志摩对妻子表现非常冷淡。因为徐志摩已经和林徽因处于热恋中,妻子正是他急需要摆脱的人。

夫妻两人除了晚上睡一张床以外,基本形同路人。

到了1921年,徐志摩终于无法忍受所谓没有爱情的婚姻,他向妻子摊牌,表示想离婚。当时虽然已经是民国,离婚并不再是让妇女投河上吊的最后通牒,但也绝对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如果两人离婚,对张幼仪的打击是巨大的,尤其是她还有孩子,甚至她的一生都可能被毁掉。

更悲剧的是,张幼仪此时已经再次怀孕2个多月,这一点徐志摩也是知道的。

在这种情况下,性格强硬的张幼仪居然果断的同意离婚。因为她早已看出丈夫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张幼仪颇有一些硬骨头,她宁可离婚,也不愿意接受别人施舍给她的婚姻和爱情。

夫妻两人就此分手,张幼仪离开英国去了德国的二哥家,一心待产,次年张幼仪在德国生了次子徐德生。

此时徐志摩赶到德国,但他不是来见妻子和孩子,而是来办理离婚手续的。

夫妻两人在柏林见面,几乎一言不发的签订了离婚协议。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签订完协议以后,徐志摩也许感到一丝的内疚,他表示要看小儿子,张幼仪默默的同意了。张幼仪回忆:他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但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其实当时徐德生已经得了重病,张幼仪在4年后痛失了这个孩子。

1926年,张幼仪应原来的公公徐申如之邀回国,两个老人直接对她说:是志摩糊涂,是他配不上你。

虽然两人已经离婚了,徐家却始终承认张幼仪是他们的儿媳妇,并且认她为义女。

张幼仪对老人的疼爱很感动,她继续承担儿媳妇的责任,照顾徐志摩的父母。

在同张幼仪签订离婚协议之前,徐志摩已经去找林徽因,并且要求跟她结婚。

事到临头,身为女人的林徽因却迟疑犹豫了。

她对徐志摩确实有些感情,但这究竟是不是爱情也只有林本人知道,就算这是爱情,但爱情能当饭吃吗?林徽因还是比较实际的,其实很多时候女人比男人要实际的多,她认为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不足以让他们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当时林徽因的父亲和众多朋友对他们的关系都表示坚决反对。这些人几乎异口同声的说徐志摩太滥情,连老婆孩子都抛弃不要,还有什么做不出来。如果林徽因跟了他,将来难保不被抛弃。

另外林的未婚夫梁思成也一再表示出他对林徽因的真感情,表示他一定会给林徽因幸福。

在这种情况下,林徽因终于动摇了。

在徐志摩赶到德国去跟妻子离婚的时候,林徽因居然跟随父亲不辞而别,回到了中国。

徐拿着离婚证书回到英国的时候,却发现林徽因已经离开,他立即心急火燎的返回了中国。

到了中国以后,两人曾经有过一次长谈,但谈话内容如何没有其他任何人知道,最终的结果是徐志摩颓废的离开,随后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

至于这是不是负情,恐怕也只有他们两人自己知道。

徐志摩因为这次失恋非常失落,之后长期闭门不出。

他后来写道:爱是一场催眠,醒来之后你被谁吸了灵。这就是为什么爱过之后,总觉得不仅失去他,也失去了一部分自己。被爱的人总是掌灵者,去爱的人反而失魂。在每段真心付出的感情中,总有一个人献祭了灵魂,收获了残忍。

他又写道:时间能够证明爱情,也能够把爱推翻。没有一种悲伤是不能被时间减轻的。如果时间不可以令你忘记那些不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什么意义?如果所有的悲哀、痛苦、失败都是假的,那该多好?可惜,世上有很多假情假义,自己的伤心欲绝、痛苦难过、悲哀惆怅、歇斯底里,等等。却偏偏总是真的。

1923年,徐志摩的师傅梁启超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

徐志摩的第一个婚姻和第一次恋爱就这样结束了。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