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台湾人如何看待中国人的负面性格:隔岸观火,还是照镜子?

——《全世界都不了解中国人》序文(二)

破空先生乃政论家,对于中共政局变化的时论,一向犀利,但这本书并未由“中共”作为切入点,而由“中国人”下手术刀,显示了他对政治现象底层的文化本质也是深度关切的。

本书前半部,集结了近十年来“中国人”——作为一个集体概念,在国内、国外闹出的荒唐笑话,把零零散散的真实事例,织成了一副“中国人现形记”的全景图;但作者也明确的表示,‘本书所称中国人,即汉人;所称汉人,即中国人。本书所论中国人,主要指当代中国人,兼叙古代中国人。笔者声明:本书所论中国人,并不包括生长于或长期居住于台湾、香港、新加坡及其他海外地区的华人,而专指生长于或长期居住于中国大陆、或最近三十多年从中国大陆出国的中国人’。

本书的后半部,开始逐步把中国的历史(或汉民族)劣根性,与今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现象,有机的连结起来。这时,政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两种角色开始融合;“中国人”的行为也不再只是闹闹笑话,而上升到了灾难的层次,但作者并未忘记点出,这里面既有文化传统性,也有共产制度的催化性。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不给面子的书。只要是自认为是“中国人”的读者,即使同意书中的大部份观点,恐怕都会心理有点不舒服,怪罪作者为何如此“不给面子”。这其实正是中国人的吊诡:能被批评但不能被公开批评(家丑不能外扬);当场能虚心领教但事后总往心里去(心口不一)。

此书的台湾版上市,时间抓得很巧。台湾社会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近年来急剧下降,因而感觉“被冒犯”的读者不会太多,而即使被冒犯者,心理上大多会说“我不是那种中国人”。总之,这是一本会让台湾读者大感痛快的书,书中丰富多样的真实案例,大致上可以总结归纳为“上头不要脸、中间脸不要、下头要脸不”的浮世绘。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游客”、香港人台湾人眼中的“陆客”,每周每月都要给世界来一场文明素质低落的大秀,这已经是常态。在中国内部,那些已经和世界接轨、见多识广的人其实对同胞的表现也是深痛恶绝的,另有相当数量的高素质人群,对这些“脱序行为”给出的解释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中国十三亿人,若看总量什么都不得了,应该看比例”、“文明素质发展总有个过程”。这也不纯属虚言,举例而言,二十来年前,我曾定过一个“北京市建筑星级标准”——用大门口台阶上的痰迹数量作为评分标准,三个以下的为五星级,十个以下为四星级,依此类推。但是,到了今天,这个评分标准已经不适用了,因为北京人公开吐痰的人确实减少了。但我想到了二、三级城市,此标准依然适用。

中国当下的“城乡文明差距”极为凸显;城市内顶层的人,老早就过了参加旅游团的阶段,他们出国都是自由行。当下全世界看到的“中国团客”,多半来自二、三级城市的大叔大妈,很多还是第一次坐飞机,团中坐过三次飞机的就已经是“老手”了,懂得如何示范“享受”,如何对空服人员“维权”。这些团员的经验里,谈不上什么世界性,现代礼仪的概念更是欠缺,例如,他们经常把中国国内班机的不正常误点,情绪转移到世界其他地区的正常误点情况上。另外,中国国内的“地区文明差距”也非常大,沿海和西北,行为和习惯大大不一样,即使在中国国内,这种习惯上的差距也常引起唇枪舌剑。例如,上海人就认为“北京人是吃大蒜的,而我们上海人是喝咖啡的”;在历史上人文荟萃的江苏,苏南人就认为苏北人行为比自己粗鄙。如此不同习惯的人骤然到了环境完全不同的海外,怎能不令人瞠目结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能够在短短十年内,就见识到来自中国五湖四海的游客、移民或生意人的“文化横切片”,也算是一种难得的经验。

前人(如林语堂、鲁迅)和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负面评价,罗列下来恐怕一张A4纸都不够用。单单本书中所论及的,就至少有:集体而无团队,谦恭而无自省,自负自卑互为表里,见风转舵,投机取巧,见利忘义,相互拆台,明哲保身,口是心非,缺乏公德,偷奸耍滑,见钱眼开,唯利是图,明哲保身,冷血无情,热衷内斗,欺软怕硬,人格分裂,崇洋媚外,贪生怕死,无幽默感,名利熏心,幸灾乐祸,奴性十足,撒谎成性,弄虚作假,死不认错……

但若只准我用一个概念来囊括这所有的现象,我会选用“难民心态”。这还得由1985年说起,那时我由美国第一次进入中国大陆。在深圳的罗湖关口,一边是要出来的人群,一边是要进去的人群,感觉好像有几万个人头在攒动。先开闸的,是出来的那一边。闸门一开,瞬间千军万马冲了过来,每个人好像不抢先就会死。被那阵仗惊到,天真年轻的我当时想:中国真如西方宣传中的奴役国家,这是一个从奴役世界奔向自由世界的场面。半小时后,我所站在的这一边,闸门也开了,同样的,千军万马如后有追兵般的,从自由的香港往大陆冲。跌跌撞撞中,我瞬间明白了,难民心态,是中国人民的“天然成份”;桌上菜不够要抢,桌上摆满了菜也要抢。或换个方式说,中国人是被“吓大的”,代代相传,不知要等到哪一代才有个人和国家的安全感。

这里,我想向所有读者提出一个逻辑挑战,如果中国的国民性如此之糟,那么实施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这个问题,我想可以称之为“十三亿人的难民性格与实施民主之间的矛盾”。

然后,我想向台湾读者提出一个挑战,在阅读本书中每一项“中国人毛病”的时候,想一想在台湾人、台湾社会身上,有没有一丝丝类似的病原?台湾社会的“中国病”,真的百分之百痊愈了吗?否则为什么中国人见识过台湾之后,除了说出“台湾最美风景线是人”这结论,同时还玩笑的说“不到台湾,不知道文革还在搞”?

作者在书中最犀利的观察之一,我认为是他看到了“中国人变坏,始自大一统”,具体表征就是“修筑长城,焚书坑儒,指鹿为马”,从此“劣根性道统,千年一以贯之,环环相扣的内在永久循环”。这点,和我个人的看法一致:中国的“大一统长城文化”容易孕育出专制,而相对的,欧洲的“独立城堡文化”容易孕育出自由民主。

比较可惜的是,作者在描绘中国人的种种负面现象之余,没有进一步的在“先天民族性使然”和“共产党执政使然”之间做出解析,例如,十年文革的经验,究竟对当下中国人的性格,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和扭曲?用一种比较有趣的方式来问这问题,那就是:如果鲁迅笔下的阿Q,落入了十年文革,他会变成怎样的一个人?或者,如果没有十年文革,中国的平民百姓还会是作者所描绘的“中国人”吗?

再例如,在文革1976年结束之后,中国人曾经有过一段彻底反省自身制度的期间,大约也是十年光景,然而最终还是以1989年的天安门惨剧为定调的分水岭,从此中国踏入为期二十多年的“全民逐利谋权”时代。这一段“权钱复兴、贪腐崛起”时期的经验,又对当前中国人的“性格”,产生了什么样的形塑?

有着不太一样历史经验的台湾,面对隔邻十三亿人个性中的负面成份,究竟应该抱着隔岸观火看热闹的态度,还是抱着以镜为鉴的态度?我想,这两种态度之间的选择,应该就是决定未来台湾与中国关系的一个要素。

范畴:台湾政治评论人、2014年度香港十大好书《与中国无关》之作者

《全世界都不了解中国人》
台湾前卫出版社2015年11月1日出版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5043?loc=P_002_012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