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经济:债务与通缩的恶性循环

经济学经典理论之所以谓之经典,往往在于其超越历史、超越常人的预见性。美国经济学家Iriving Fischer在1933年提出了“债务—通货紧缩”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会相互作用、相互增强,最终导致经济衰退甚至严重的萧条。有分析师认为,中国目前正面临这种危险。

按照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的观点:中国现在正面临着债务-通缩陷阱。她在近日发布的研报中描述了这种风险假设:

“不断增长的债务水平、走低的物价、疲弱的实体经济活动和高企的实际利率……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的债务负担正急剧上升。随着企业销售额和现金流萎缩、物价水平下降,企业和地方政府将持续缺少足够的现金流来支撑他们的债务。

结果就是,这类企业将越来越依赖新的贷款来偿付现有债务,并为公司业务进行融资。这意味着,在企业投资和贷款需求都很疲弱的情况下,杠杆率仍将持续攀升。这会加重中国本就已经高企的债务负担。由于企业削减投资和生产计划以试图应对财务压力,从而创造了一个负反馈循环,由此产生的债务将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资产质量将持续恶化,金融体系内的不良贷款率也将被推高。最终的结果是,更多的信贷风险将被暴露,比如未来几年可能出现推迟还债或者发生债务违约。”

中国上市公司债务快速增长,西方机构此前就已对中国企业债务发出警告,今年7月路透调查1400多家公司研究发现,中国的企业债规模已相当于GDP的160%,比例是美国的两倍,且在过去五年严重恶化。标普预计,未来五年,中国企业债将增长77%,达到28.8万亿美元。到2019年,中国的企业债将占全球这类债务总额的40%。

伴随着企业借贷规模的扩大,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风险也在攀升。中国银监会4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止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1.5%升至1.59%。

中国CPI近几个月持续低位,9月CPI同比增长1.6%,远低于3%的年度通胀目标,引发通缩预期升温。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表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内在通缩,PPI已经连续43个月负增长,且还没有看到明显的改善趋势。这值得忧虑,必须要解决通缩问题,否则中国就不能稳定在长期经济增长速度的水平上。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