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淡泊无求不等於无心

周武王灭商後两年便去世,儿子成王尚年幼,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摄政。管叔与蔡叔等散布谣言,指周公有意谋朝篡位,并联同殷商旧部图谋兵变,史称「三监之乱」。周公当时对太公望和召公奭说:「我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动荡,民生涂炭,我怎麽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对我的重托?」周公平定三监之乱,更制礼作乐,立井田制,建宗法制,为周室的长治久安奠下基石。

周公摄政六年,当成王长大,他决定还政於成王。在还政前,周公作了《无逸》,劝勉成王为君之道,须谦抑谨畏,切忌娇纵,然後「还政成乏,北面就臣位」。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隐居卧龙岗,诸葛亮不热衷功名,但最後感於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决定辅助刘备和後主,隆中一席话,便奠定天下三分之局。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不依附权贵,他反对王安石急进的改革,亦不同意司马光全盘废除新法,他批评新党的偏激,亦痛斥旧党的腐败,结果是不容於新旧政权。

他曾官拜礼部尚书丶翰林学士。「乌台诗案」中因文字狱而几乎被斩,仕途数度起落,多次被贬,却在每处地方留下斐然政绩。在杭州疏导湖泊,留给後世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远谪海南,则开拓儋州文化,成立东坡书院,使海南学子首度中举。仕途的坎坷,却造就了他在文坛的卓越成就,对不热衷名利的他而言,料峭春风吹酒醒,也无风雨也无晴。

周公旦丶诸葛亮丶苏轼,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物,却同样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他们皆淡泊名利,但临危受命之际,皆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周公旦致政成王,功成身退;诸葛亮不求闻达却鞠躬尽瘁;苏轼豁达大度,不愿依附权贵。这些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里俯拾皆是。可惜,追名逐利的人是难以明白何谓淡泊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则只懂息事宁人,不知何谓风骨气节!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