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择校记

九月最后一天,女儿下午一点钟放学。几乎还在凌晨,我和孩子妈妈就激动起来了,分工合作,让我早早、千万别晚到去接女儿。

一晃之间,她在平和学校住宿四个星期了。

从来没有单独出门机会的她,在学校里乐不思蜀,竟然一点不适应都没有。八月最后一天,是她第一天入校,第一次住宿,妈妈各种收拾,无数叮咛(好几斤重的车轱辘话),各种不放心。可是,全校父母和学生听校长演说结束之后,中午家长和孩子分开,她就不见了。我们在宿舍和教室到处找,妈妈很着急。我说,学校管理这么严,她又不会跑出学校去的,你急什么?打电话她也不接。最后,我们找到了空无一人的食堂,再最后,找到了小礼堂。这才发现,小女生已经找到了几个死党,在那里密谈成立戏剧社的大事!她们可是一点都不耽误时间啊。大多数孩子都没有上国际课程的经验,可是她们竟然一进校就如鱼得水(宾至如归),好像很适应一样。

我们在学校里,只感到这里的学生都很快乐,他们的表情都很自然,很健康。与公立学校的无聊无趣表情相比,这些孩子的表情生动多了。

到了这时候,我们一直深感后悔:为什么不早一点想到把她送到这里来呢?

女儿自己住宿,我们一下子闲下来了。回家路上,我们打算到某处去闲逛一番,也是驱车去徐汇滨江走路。那时,我们就想,人性,自然,是最好的教育。孩子们能如此简单直接地喜欢上学校,就是最好的教育。如果再给我们一次机会选择,我们会初中就放弃公立名校,直接进入这所学校来读了。那些弯路完全不值得,而且耽搁孩子,打击她的自信心,破坏她的个性发展。

好吧,言归正传,谈点序幕。

当你听到IB国际课程时,脑子里大概会冒泡一大堆问题:

1、什么是IB?

2、为什么要读IB?

3、IB以后有什么用?

4、我们的孩子适合读IB吗?

等等等,诸如此类。

在孩子升学大事面前,家长基本都是会完全失去理智的。

本来,我们对孩子要求不高,也没长远规划。但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我们一直也不抱乐观和希望。眼看着孩子从小聪明可爱的,一旦进入了学校,几年下来就会变得呆头呆脑、了无生趣,这过程的亲眼目睹,会让每一个爱孩子的家长,都内心如焚吧。

一个孩子,成绩不得第一名没什么,不得第二名也没什么,但是变得呆头呆脑、了无生趣,就很成问题了。初中女生进入了青春期,正处在人生中最美好时,她们就应该是漂亮、自信、可爱、有趣的,就应该是高兴、快乐、幸福的。我们在国外,看他们的中学生,别的不说,就是比我们的中学生自然大方。刚刚大热的BBC纪录片,中国教师和英国普通学校的中学生在一起拍照,表情都不一样。我们的人,是深入敌后、苦大仇深的样子,英国中学生则是自然、放松,无拘无束。这就是不同的文化、制度背景下的不同教育,所带给我们的不同。教育,就是一个国家核心价值的完整的体现。

我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从‌‌“园丁‌‌”与‌‌“鲜花‌‌”的经典比喻,来谈中国教育的‌‌“物化‌‌”。接着,我又写了一篇《语文的物化》,来谈语文教育的非人性化问题。这些问题,追到根底,自然是制度性问题的集中体现,我们无法撼动——所以,很多把人性和自然放在重要位置的家长,选择逃离。而,这正是国际教育和IB等国际课程近几年大热的现实教育背景。

今天的教育已经彻底同质化和异化了,我们的孩子成了数字的奴隶。如果从人性化、个性化的角度来看教育,我们会明白,成绩神马的,孩子差不多在中上游混着就可以了——据女儿说法,我们一家中,妈妈是学霸,爸爸是考神)。我总想,孩子虽然不一定有爸爸妈妈这么厉害、这么变态(自恋,呵呵),但对付个中考、高考神马的,应该完全不在话下。不说小菜一碟,总是轻松过关木有问题吧。

没想到!没想到!完全没想到……我们家孩子除了英语成绩能勉强保持在年级前列,其他科目都不怎么样。在语文老师的精确制导打击下,她对写作文一点兴趣都没有,也一点灵感都没有,语文成绩在中游浮动。

可以毫不惭愧地说,在长期有效的阅读积累的表达训练之下,女儿的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是一流的,别说一般的语文教师,就连她老爸这样的‌‌“大牛‌‌”都不是对手。今年夏天,搜狐教育邀请她和我一起写高考同题作文,我们不约而同,都写了科幻小说。她只花一个小时写成的《星火》,完全击败‌‌“大牛‌‌”爸爸花三个小时写成的《一箭穿心》。她的小说语言简单、迅捷、准确、表现力强,超过了国内大多数职业作家,而那种自然而神韵的状态,成年人早就没有了。她也曾在我们的劝说下参加鲁迅青少年写作大赛,获得全国初中组特等奖。但是,即便如此,她的作文就是写得不好。不是老师说不好才不好,而是我们看了也觉得不好。问题在于,初中语文常见的那种无趣无聊作文题,谁能写得好呢?

初中三年多里,孩子由一个天真可爱活泼的小少女,渐渐变成一个屡受打击、闷不做声,脸上少见笑容,总是闷闷不乐的大女孩。本来应该穿得漂漂亮亮,本来应该笑声朗朗,却穿着设计糟糕、质量很差的校服,蔫头蔫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每天回家路上,都累得精疲力尽,不想说话。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其他同龄孩子周末两天都不休息,继续一大早起床奔赴辅导班、提高班等地继续补习,让周末的道路更加拥堵时,因为没有补课(坚持不给孩子补课,这爸爸妈妈也是阆苑奇葩),该女生在家里弹弹钢琴、画画漫画、看看片子,读读书,感觉挺自由自在的——自由的代价很沉重——在班级成绩停留在中游,并且有渐渐下滑的趋势,而且被老师批评。她的同班同学、同年级同学、同校同学,全国同龄同学,哪里有不每周末花大价钱东奔西跑补课的?因此,她的考试成绩无法进入优秀行列也是正常的,人家都是金钱和爸爸妈妈辛苦堆出来的成绩。因为学习得法,她读读书,看看片,英文一直保持在班级和年级前列,也正是因为她有着这样的独门板斧,‌‌“一招鲜,吃遍天‌‌”,为后来我们急中生智,想到高中后放弃国内高考,去读IB国际课程打好了基础——全英文授课的IB课程,对英文要求比较高,英文好的孩子比较占便宜。所以,我们在这里预先建议:英语不够好的孩子,要适当补课,另外,让孩子找英文原版书和原版影片来看。

我们并不是很有长远规划的父母,跟大多数更精心的爸爸妈妈不能比。本来,我觉得教育就是随波逐流,不争上游,留有余地,就升上本校的高中部继续读就好。今后考个复旦、交大、同济什么的就可以了,再不然考华东师大、上外之类的,马马虎虎对付得了。

我总觉得,一个女孩子别搞得那么紧张,只要健康、快乐、幸福地长大,漂漂亮亮的,将来嫁个好老公,就行啦。难不成每个人都要按照撒切尔夫人或者居里夫人那样去定位?这样的教育态度未免太累太无趣,不符合我们对人生的看法。

依我看来,人生自有值得细细品味的不同风景,慢慢来更能自然、自在地入心,各有各的好。我写文章说过,人生不是短跑,而是漫步,每一处的转弯、起伏、转折,都值得欣赏。春天的嫩芽新绿是好的,秋天的黄叶馨香也令人陶醉。而孩子生而不同,各有特长,应该差别地对待。有些孩子运动特长,就不必天天做作业刷题;有些孩子画画音乐特长,也不必依靠数理化走遍天下。但是,今天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把所有人都压在数理化的管道里,让每个人都产生幽闭恐惧症,把每个人都挤扁,让每个人都跟少数有天分的孩子后面气喘吁吁,给你增添无可名状的巨大压力。你成绩不好,你排名靠后(虽然学校假惺惺地说不排名),你内心就失落,就恐惧,你爸爸妈妈就不开心。连我们这样自以为开通的家长,都不由自主地跌进了‌‌“分数‌‌”的陷阱里。偶尔看见孩子成绩差,会脸色一变。虽然压着怒火,语气假装平缓,脸部肌肉却僵硬得不得了。孩子明察秋毫,哪里逃得脱她的眼睛?于是,一个本该欢乐愉悦的周末,又泡汤了。初中三年多,我们基本就没有出国旅游过,连旅游的心情都不太有了。小学时,因为心情轻松,又正好有机会,我们一家三口慢悠悠地游了小半个欧洲——慢慢地,一点儿都不着急地搭乘火车,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走。有时候,这些火车还会停在草丛中,你下车把自己吓一跳:竟然没有车站,甚至没有像样的月台,火车似乎直接停在麦地里。多么美好的记忆!

刚刚看了一个TEDx的十三岁男孩演讲,在美国,他的父母也照样带他离开了学校,因为在学校里,人们的教育观念,就是让你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找个好工作。但是,十三岁的男孩说,我认为,教育应该让我们健康,让我们快乐。而中国教育体系就更是变态了。九年所谓‌‌“义务教育‌‌”,四年初中让我们吃尽苦头,让我们和孩子越来越不快乐——孩子闷闷不乐,家长着急上火。到了初二,渐渐感觉出不对头了,班上的孩子,个个成绩都在往上冒,只有我们似乎原地踏步。人是社会性动物,各种不同的感受,如幸福、快乐、痛苦、郁闷等,都是对比出来的——我们每个人看孩子都是宝贝,差不多都是天才。但拉出去溜溜,跟同龄孩子一比较,心态就失衡了。如某同学小学时钢琴就考过十级,现在早就不学了;我们却不参加考级,不过仍在练钢琴。数理化这三门,更是被拖了后腿。很多班级学霸,做数学题好像吃小葱蘸大酱,简直是一口两个不眨眼。我们女儿就不行,数学题总有不会的。我们说,你自己主动点,多做几道练习,多问问老师。但是,她的同龄人哪里是这样的?他们是魔鬼训练,每周每月每学期,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进各种补习班,吃十全大补丸这样地学习。那样超前的学习,你不参加课外补习班,完全跟不上。

作为父母,我们从来不去想:学这么多解题‌‌“知识‌‌”干什么?孩子根本不需要这么艰苦地做无趣的刷题机器,他们的未来人生也不需要这么恐怖训练。我们家长内心深处,是不是只想把其他人踩下去?像正在逃难中,无数人到港口挤一艘轮船,谁不狠心剁脚踩踏,自己就被甩在后面,甚至被推倒在水里。这种恐惧感,这种落后就要挨打的灌输,可能是我们内心焦虑的动因之一。但这不是在战争中,不是在逃难中,这还是和平社会,正常生活,我们为何不能改变‌‌“战时‌‌”心态呢?什么恐惧驱使我们不停地钻营?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家长都有病》,身体有病,心里有病,而且无药可救。这种相互踩踏的恐惧意识,也是病症之一。

孩子到了初三,全校气氛完全诡秘起来,严肃而恐怖,从校领导到班主任,开始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滚烫岩浆,都喷洒到学生和家长身上。几次家长会开下来,给我们的感觉是:你如果再不努力,人生就完了。事情竟然严重到这种程度,为我们所始料未及。

我们孩子的成绩在班上虽然不是数一数二,但总是在前十左右。但因为年级有两个精华班,班级上的学生都是如狼似虎、黑风双煞般的考试好手,她们普通班的孩子相比之下,就很惨了。女儿在一次摸底考试中,排名六十开外。据说,只有前二十名才可能进入本校高中部(一家所谓的市重点百年老校),像我女儿这种,能进区重点就谢天谢地了。接着又一次测试,小人家成绩有了很大的变化:排在七十多名之后了。

她的英文虽然好,但是得不了第一名,而且总因为粗心丢分,成绩是千年老二。可是,数理化跟其他凶恶的竞争对手相比,就拉开差距了。

现在平心静气思考应该明白差异是天然的。有些孩子在数理化上有天赋,他们考试成绩好是正常的——我们孩子随随便便英文就能名列前茅,毫不费力的中文就是那么干脆漂亮,在语言上她也是有天赋的,一般孩子很难达到她的这种程度。但这不是补习能补出来的,我这位‌‌“大牛‌‌”阅读、写作训练三十年,一直想达到她的那种表达状态,却做不到——美国教育家、儿童文学大师苏斯博士说:‌‌“成年人都是被毁坏的孩子,让他们见鬼去吧!‌‌”

在语言、表达这方面,要多阅读,多思考,然后呈现出来的语言,就会与众不同。这些是课外做题训练不出来的。像我们这样完全放养,画画弹琴写点自己喜欢的作品什么的,对考试来说毫无用处,在严格的中国式考试上缺乏竞争力战斗力,但在人生的涵养上,在性情的培育上,这些无用的东西,可能反而成为一生用之不尽的宝藏。

这就来到了初三——年不满十五岁的孩子,人生竟然在这时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这个社会全都是精神分裂者,我们把自己的焦虑和压力,全部转嫁到孩子身上。好像,中考定终生,一个闪失你就追悔莫及,驷马难追。好像,你完全不能松懈,免得考试丢分,一分两分三四分,人生可能就失魂落魄。这样的考评模式,实在太残酷也太荒谬了。但是,学校就是按照这个节奏来的,孩子必须如此,家长不得不适应。

上半年为孩子升高中,我们已经忙得失去理智了。

眼看就要火山爆发啦。

初三第一学期家长会,老师侃侃而谈,家长神色凝重。孩子妈妈、一位自我感觉不错的大学教授被逼到了可怜巴巴的地步。自己觉得相当不错的孩子——在上初中之前都貌似天才——读了三年半的公立初中名校之后,在班主任的眼里,似乎变成了一个笨蛋。在全班、全年级那些如狼似虎的学霸对比下,这位童鞋真正是其貌不扬,其成绩不扬,几乎一无是处。那次家长会,让孩子妈妈完全丧失了自尊,她回家后终于爆发了,很生气。我们家从来没有去上过课外补习班的童鞋,眼看着终于沦落到了尘埃里去了。

我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事情转机跟诗歌有关,感谢诗歌和诗歌聚会。

在今年一月份,我把拖拉了好一阵的老虎文学奖颁给了张文质兄,以表彰他在诗集《写给身体的戒备书》里体现出来的纯粹诗歌精神。第二天上午在华东师大附近聚会,我们忍不住就谈到了即将临近的残酷中考,以及,我们的内心折磨。

文质兄是著名教育家,说话那个很权威的。他说,这样,让小乔去读国际课程吧。

在座的田健东兄也说,小乔合适读国际课程。

他们都是看着我们女儿长大的,对她很了解,知道我们这样‌‌“拖拖拉拉‌‌”的、不给孩子补课的父母,终于要吃到苦头了,这才拔刀相助。

但是,国际课程我们一点都不熟悉,到底去哪里呢?

IB课程两大名校,世外、平和。一贯稳当的田健东兄说。

对,平和不错。文质兄也说。

接着,我们就开始在手机上搜索,这才知道国际课程三大体系,IB是最广泛的,而英联邦国家则更认可A-level——这门课程比较有名的学校很多,光华剑桥近两年的录取很好。还有美国的AP课程,加拿大CTC课程,我们都记不住这么多。只知道,IB是这些课程中体系最完善的,世界范围适应性也最广。

接着搜索,一大堆留学中介、国际课程之类的广告就跳出来了。我们也知道了一大堆各类课程的学校,知道交大附中的IB课程也很有名,今年录取成绩也不错。我们对于平和,实在没有什么了解,但网上各种评价都不错,似乎学霸也很多,让我们看了心惊肉跳。

后来,在网上搜了很久,各学校地乱看,看得糊里糊涂,心乱如麻。

现在看来,即便自由散漫惯了的人如我,也无法过孩子升学这一关。为了不受罪,不受累,家长如果有意让孩子出国读大学(而不失直接去国外读高中),那最好在孩子初二之前,就要更早地考虑国际课程的问题,这样才不会像我们这样临急抱佛脚,急得一脑门子的水。你们千万别忘记了,老虎老师还是一个‌‌“名人‌‌”呢,在中考高考面前,在一考定终生的这荒唐的考试制度面前,老虎老师这样所谓的‌‌“名人‌‌”真是屁用也没有。除非当上了‌‌“平西王‌‌”直接送去英国贵族学校,或当上虎大大……

话不扯远了,下一回给你们谈谈如何择校,以及择校过程中吃过什么药,以及什么样的解药,才能拯救我们这些可怜的父母。

首先坦白从宽: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到进平和的,我们搜索好几天,请教了很多人,都不得法,把范围缩小,各种课程盯上两三所学校,准备一家一家去跑。但因为文质兄和田健东兄突然下凡,拯救我等于水火之中,我们喑哑的前途,突然就柳暗花明了。

先歌颂一下十月的天气,但我们没有去旅游,而是在家里待着,保持好心情。

我们要把爱画画的女儿劝去走一走,逛逛街,吃吃喝喝。她刚刚迷上滴胶,要设计图案做手工艺品、做首饰。她兴趣太广,这点让我们有些不太满意。之前她喜欢刻印章,全套日本产刻刀,各种胶皮,自己画了好多图案来刻。又之前,她喜欢折纸,天天折各种复杂的动物、连环扣在一起的圆球(不知道叫什么),各种复杂的零件拼合在一起。至于画画,更是完全不中断的兴趣。问题在于,她是自己画画,各种卡通、漫画和创造性的人物,完全不在这个星球上。她不仅擅于手绘,还擅长用电脑,为此还有一个专业的影拓手绘板。

一个人兴趣太广泛不见得是好事——至少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是这么理解的。我们觉得,你是一名学生,就应该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其实就是做作业上。你考出好成绩,才是王道,其他都应该放弃。我们一直发现,当同龄孩子上了初中之后,他们的兴趣爱好就越来越少了,而不是越来越多。弹钢琴的放弃了,画画的不继续了,而更多地把时间腾出来放在做作业、补习上。所有的兴趣,都服从于‌‌“学习‌‌”,最终大多数人都放弃了。等你考上名牌大学,会发现自己除了考试之外,一无所长,连剪刀都用不好。

但读好书,考上好大学,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至少我们周围没有家长敢违背。

但也有一些孩子,在父母的坚持下,一直保持了自己的兴趣。我女儿班上有个女孩子爱好骑马,在练骑术(土豪之后有木有),还有个男同学一直在练击剑,这些都很好,我就很喜欢那个男生。但是,有这些爱好的同学,大多不能成为考试的顶级杀手,也得不到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的眷顾。老师们很现实,就是关心班上的成绩,担心排名靠后。至于你这个人到底怎么样,你进入青春期后的情绪如何调节,她们很少关心。

没有业余爱好的人,也是很恐怖的。甚至,连读书的习惯都没有,更是可怕。很多人对大妈们跳广场舞有意见,其实,她们跳广场舞是正常的,不跳才是不正常。除了跳广场舞之外,除了买菜烧饭之外,她们中大多数人不再有其他的任何爱好或者一技之长,而且也因为不能持续学习而被这个时代隔离,脑子里残留的还是红歌,还是上山下乡的知识和记忆,不跳广场舞忠字舞何为?至于喧闹,扰民,这些都不是个事。过去搞文化大革命,打倒批臭都是用高音喇叭对着人喊的,现在放点录音机,听听最炫民族风你们就觉得吵闹了?

好吧,言归正传,我研究了很久滴胶、水晶胶之后,发现这玩意儿很麻烦,于是把自己的意见做了梳理,与女儿交流。她想想,同意这些A胶B胶混合搅拌,搁置凝固等很繁琐,家里没有地下室、没有独立车库,确实不方便。我说,要是当时买阁楼就好了,让你去做实验,像谢耳朵那样把阁楼炸了也不要紧,我们住在下面。

女儿纠正说,谢耳朵是炸了地下室。

经过探讨,她还是决定把自己设计的纪念品图案提交到网上店铺,请那些专业人士帮忙用亚克力材料制作。她说,但是亚克力成本比较高,要15元左右一个。我们说,不要紧,你订购一批,如果设计得好,我们帮你在微店里卖,25元一个,要不要?这是独一无二的设计啊!诸如此类。

但是,这些小玩意真的好吗?我对她说,爸爸妈妈不反对你这些爱好,包括画画。但是你现在是学生,学生的职业就是学习。——你看,又来了!

她九月中旬刚刚帮中信出版社翻译了四本书,我一直督促她尽快把《小熊维尼》翻译完,然后自己画插图,就用她现在喜欢的动漫画风,就很棒。有出版社一直在盯着要出,可是她不紧不慢。我们做父母的都比较现实,比较功利,觉得这样起码是顺便学英文,一举两得。万一得到各位家长老师同学的支持,畅销了,自己挣学费多好!

好吧,她终于答应一起去衡山路走一走。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秋风和顺,衡山路、东平路、桃江路、汾阳路、复兴路、襄阳路、淮海路这样一通乱兜。在Shanghai Brewery吃了烤鸡翅、玉米片,喝了啤酒,又到Green and Safe买了葡萄酒和酸奶,一路逛去。发现音乐学院附中还有学生来学音乐,门口钉牌上显示,这建筑原来叫做‌‌“爱庐‌‌”。一路走去,都是各种法租界时期的建筑,与欧洲确实差别不大。普希金铜像边、桃江路1号,还有个法国人开了酒吧餐厅,教Le什么的(不懂法语啊),我们逛到淮海路环贸去无印良品(我总说成无良印品)买了本子、水笔和几件衣服、袜子,又去苹果专卖店,发现二楼很多人在排队。哼哼,原来是‌‌“疯六爱死‌‌”在销售。我们去玩了一下,发现外形与原来一样,就是显示屏更高清,摄像头更高级,据说cpu速度更快。我摸了摸肋骨,趁肾还在,与女儿、太太使了个眼色,从后门出去了,继续逛回到汾阳路桃江路普希金铜像边,在那记不住名字的法国餐馆路边桌坐着喝啤酒。

欧洲人跟我们广东人一样,喜欢坐在室外的马路上、广场上,喝酒,吃饭。这点,上海人也在慢慢习惯。我们一家都崇洋媚外,没办法啊。

在夕照下,在蜡烛光旁,我们一起比赛看谁拍照好。结果,我的疯5s最糟,太太说把一杯酒排成了旧上海的马桶。(恶心),女儿的诺基亚9310拥有2000万像素摄像头,还能调各种参数,包括延时摄影,包括快门和感光等,再加上她的绘画功底,她拍摄的照片完全胜出,太太用疯6,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然后,大家高高兴兴,打车回家。

这样的安静平和的正常关系,很久都没有了。你很难想象,还在上半年,我们一家三口都处在神经紧绷的状态中,基本上是心情大坏,一戳即炸。

我很不幸地中了百度的埋伏,搜索国际课程时,屏幕上跳出一堆神乎其神的机构。更不幸的是,我不由自主地报名参加在华亭宾馆举办的一个留学咨询会,不慎留下了手机号,得排队预约。几乎一瞬间,我的手机号码就被各机构友好地分享了,当晚我就进入了被各类机构联络员狂轰滥炸的艰难时期。但是,我顶住了。乡村孩子意志力坚强!不用谢!伦敦上空的鹰,战斗值超高!即便是头一天枯萎如废纸,第二天我照样满血复活。所以,如黄玉峰老师说的,能上树能下河的乡村孩子,都比较顽强。

最终,我没有去华亭宾馆参加那什么咨询会,也顽强地顶住了无数机构和学校的电话,恢复理智,继续找靠谱的朋友咨询,自己也不断研究,最后落入我们眼中的国际课程学校有三所。具体不说,免得有做广告的嫌疑。其中两所的校长,因为谈得来,后来都成了朋友。

只能说,在这个春天,我们简直比在旧社会拉磨的雷锋同志还要苦逼。

初三第二学期,白热化生活到来了。

孩子在学校里要高强度地学习受训练,每天作业,每周测验,每月大考,然后是一模考,二模考,完全是军队实弹演习的节奏。后来我们才明白,到了最后的、被称为‌‌“裸考‌‌”的实际中考阶段还没有落实高中的,基本上都是悲催的家长和孩子。土豪们官员们和学霸们,早就在一模考后,或参加某些名校组织的摸底考后,就拿到了提前录取通知书。

而初三这些层出不穷的考试,不过是强化了从预备班到初二的考试过程。这不仅让各科老师精疲力尽,使得班级学生精神高度紧张,也让家长疲于奔命。问题在于,如此上上下下大折腾,最后其实毫无意义。孩子参加过中考的家庭,大概都会领到学校颁发的一本厚厚的《中考报考指南》(大意如此,我都不想写准确),里面列出几百所高中和中专、职校,然后装模作样地把各校的往年录取分数线标在后面。四大名校得590以上,前十580以上、前二十,570以上,就差小数点了。竞争非常残酷,稍有一个闪失,你就马失前蹄,前功尽弃。

其实,中考根本不必弄得如此风声鹤唳。我只能恶意猜测,把中考弄成现在这个样子,是某些教育学这和管理者的‌‌“阴谋‌‌”。他们就是要弄得你绝望,弄得你走投无路,然后觉得一切都是正常的,合理的。如果你们没像我们这样毅然决然地生气,非常牛逼地抛弃中考,那么你们全家一定会一直悲催到中考结束。

好吧,坚持到中考结束的你,值得赞扬,更应该被我同情。刚才说了,厉害的家庭或孩子,早在一模考、二模考后,就基本奠定了前程,这其中还包括各学校的‌‌“推优‌‌”,各种奖各种没完没了的猫腻。一直到正式中考,你居然还一所学校都没定下来,既然还要‌‌“裸考‌‌”冲刺,真是令人佩服得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了。

坚持到最后,恭喜你了,希望你不要倒下。

我们幸运地得到教育家师兄张文质兄和报纸总编师弟田健东指点后,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决定放弃进入四大或其他名高中的念头,也放弃三年后参加中国高考。我们研究了十几家国际课程机构,最后选定三家,在二、三、四月份,随着春天的来临,开始奔忙。

前文说,因为坚决且傻呵呵地不让孩子补课,导致我们女儿在数理化上吃了点亏。又因为我对语文的另类思考,孩子的语文成绩阴晴圆缺不确定。发挥得好,就考出神成绩。运气差,碰到垃圾作文题之类的,成绩就不太好。但她有一门英语超级好的绝活,可以说是‌‌“一招鲜吃遍天‌‌”,尤其是忽然想去读国际课程后,这招起了决定性作用。一位校长认为我女儿还有一个优点: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面试时能有话说。这些‌‌“优点‌‌”在中考时毫无作用,但在国际课程反而成了长处。

我一直不同意‌‌“全面发展‌‌”这观念,觉得很狗屁,很垃圾,不知是哪个傻瓜教育学者想出来的。全国教育界奉行了几十年,一定要数理化语外政都好,要门门功课都平均上游,才有机会在中考、高考时考出总分好成绩,才能进好学校。还有什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诸如此类的误导层出不穷。‌‌“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思想,就是要搞平均主义,打击有特殊才能者,让所有偏才、天才都被刷掉(如老虎老师本人这样顽强地残留在高考阵地上的偏才很少)。在这种平均主义教育思想下,大部分考试能手都变成了智慧刷题考试的低能儿。

我坚决认为天才和人才都是偏科的,你们可以举例子来反驳我。

除了老虎老师之外,你们还可以举例钱钟书先生、陈寅恪先生,乔布斯先生,等等等。哈哈。

而换个角度看问题,偏才就成了人才和天才。

有些人,如我们女儿,因为若干年来的‌‌“散养‌‌”状态,坚持弹钢琴(没考级),自己画画,所以有各种怪点子。她的父母虽然是学霸、考神,但她并不是很擅长考试,尤其是那些洗脑型的语文考试,无论她的阅读量多么广,她的写作能力多么强,就是无法被硬套入中考试卷的圈圈中去。有个性的孩子,没办法不思考,没办法不质疑。而中考试卷是让你背诵的,而不是让你思考的,更不是让你质疑的。因此,有个性的孩子,在传统的考试中,会很吃亏。好在社会在变化,因为国际学校和国际课程,让有个性的孩子有了新选择,这些孩子因此有了新的机会。

我们最终参加了两所学校的考试。

一所是交大附中国际部。

你们都知道交大附中吧?上海四大名校之一,是典型的公立学校,国际部IB班上一年度的录取成绩很不错,有好几所是美国常春藤。我们家长先去摸底,看了一幢不起眼的小楼,是东北人所谓的‌‌“澡堂子翻面‌‌”的马赛克,在庞大的操场对面。据了解,孩子住宿和作息,都要跟公立班的学生在一起。而且,国际部的学生,多少有点会被公立班的学生歧视。后来一位位育中学国际班的女同学辛迪说,她在那里就感到了被歧视的痛苦。因为本部的学生都是千军万马杀上来的学霸,自然而然地误认为国际部的学生是差生。而学校,连食堂都先供给本部,其次才是国际部。后来了解到,公立名校的国际部,大多是混同在一起的,除了课程运用国际化标准之外,生活、管理、思考等,都是国内的方式。这样的状况,我们并不是很满意。既然读国际课程,就应该是连生活和思考方式都转变了。你不再靠刷题过日子,你要独立思考,你要独立完成不同的课程,还要做CAS项目等,这些,都需要换位思考,重新确立学习的方式和态度。在国际课程里,你的主动学习能力,主动探索能力,都很重要。而刷题反而没有了那么至关重要。

入门考之后,接到交大IB的电话,说因为女儿的英文特别好,给了她一个复试的机会。

我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来越想越不是滋味,决定放弃,转而重点关注平和学校。

具体过程并不复杂,这里从略。平和学校在国内、在上海,是IB课程体系中的两大顶尖学校之一,另外一所是世外,要考进去非常困难。后来的具体录取,基本是十分之一的比例。因此,能进入这里的学生,大多数是中考成绩拔尖的。还有若干个考入四大名校而放弃转来读国际课程的,也有几个放弃国际课程去四大名校的。各有自己的选择。

因为在四月份就确定了录取,中考成绩也不起决定作用,因此,事实上我们孩子就可以无所谓中考了。后面的两个月,孩子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家伙。我们不得不多次叮嘱她,在学校别太快乐,有时候要装得沉默一点,别影响其他要参加中考的同班同学。

那段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后来看到其他同学参加二模考的紧张,我们都很庆幸早早决定逃离。而这个决定,真不是先知先觉,而是被动地因为张文质和田健东两位兄弟的高见,让我们找准了方向。一位律师朋友兮兮兄,在文质兄游说下吃到第二顿饭,就下决心把女儿送去新西兰读书了。他是财主,我们羡慕。但是财力不够,也不是很舍得高中阶段就把孩子赶得远远的我们,在国内民办学校读国际课程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五月底,我接到一位同济大学教授的电话。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失联很久了。他说,因为中考,他已经神经紧张到崩溃的边缘了,问我怎么办。我问了一下他女儿的状况,知道最多可以进入同济一附中。状况跟我们很相似,没有实现预录取的机会,即将面临中考的残酷大战,全家都神经绷紧。他曾带孩子去美国呆过一年,也很不适应国内的应试教育。我建议他去读国际课程。后来,因为平和已经过了考试期,介绍他们去了光华剑桥读A_level——也是国际课程名校,几年录取成绩都很好,有几个牛津、剑桥录取的记录。

这些学校,我们也不要拿来跟英国贵族学校、瑞士贵族学校、澳洲贵族学校等比较,在国内,如果今后打定主意要出国,那还是可以的。不求完美,但求得到尊重,得到呵护,得到正确的引导。

七月放假,我们一家三口有了一个疯狂的假期。先是去三峡做游学,接着去江西逛庐山、柘林湖和鄱阳湖。八月,在家里享受宁静的生活,既不补课,也不着急。八月的最后一天,我们一早开车送女儿去学校,第一次入学,第一次开始住宿。

在路上,女儿就说,爸爸妈妈,我住校了,你们可以好好过过两人世界了。

之前,她还有些忧心忡忡地对我们说:爸爸妈妈,我去学校了之后,你们能好好相处吗?

我赶紧表态,努力让形势往好的方向发展。

到学校,先找宿舍,后找教室。

一起听完万校长的精彩即兴演讲之后,我们就分开了。我们父母去与班主任见面,孩子们另有入学前的教育。IB课程在DP阶段也分班,但是到二年级之后,就是选课和走班制了,跟大学有些相似。但是,分班本身,让一些家长不太满意,师资分配大家也有意见。这些事另外的问题。我们当时并没有太在意,觉得这所学校给我们的感觉不错,无论校长、中层、教师还是其他宿舍管理人员等,都很客气。完全没有公立学校那种盛气凌人的态度。我们没受鄙视和冷落,一时还不太适应。

半途我提醒太太,这不是公立学校,我们要挺起胸膛,鼓起勇气,待人以善以诚。在这里,要有一种平等、尊重和彼此和谐的习惯。这样,我们对国际课程才有了一点点主人翁父母的感觉。

等吃完午饭,再去宿舍,女儿居然不见了踪影。

满学校地找,太太有些紧张,一直在想会到哪里去。我安慰说,这个完全可以放心,学校这就在这里,肯定不会跑到外面去。可是,她到底去哪里了呢。因为找不到她,更是觉得有无数话要交代。越找不到,还越着急。

后来,总算是在小礼堂找到了。

原来,一直想自己成立戏剧社的女儿,已经在中饭时结交了几个朋友,拉他们一起聊天,打算邀他们入伙一起成立戏剧社。而在学校里,一般都是体育、游戏、商业、天文等社团较多,还没有人成立过戏剧社。而且,确实对戏剧有兴趣的人不多。她能第一天就拉了几个死党密谋,看来是行动足够迅速了。

那天下午,再叮咛几声之后,她跟我们挥挥手,继续与死党们密谋。

我和太太走出校门,一时感觉空空落落的。

孩子开始了新的人生阶段。

我们作为父母的,也开始了新的两人世界生活。

(注: 原作者分1/2发表,在此合成一篇长文)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