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恶魔之火——二战美军火焰喷射器

火焰喷射器在二战中是一种特种武器,也是一种常规武器,因为它的定位为特种作战武器,但实际上却从事了大量的常规作战。

人类天生害怕火,我们的祖先遇到山林大火一般都是慌忙逃走,所以人类使用火的历史远远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

世界各国神话中,掌握火的神都是最为可怕的神,具有强大的力量。就是因为火的可怕,也导致他很快就成军事作战的武器。

火焰喷射器的雏形在人类历史上至少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中国早在五代时期的919年,就出现了以铁筒喷射火焰的喷火筒。到了北宋时期,当时的宋军已经将一种叫做猛火油柜的火焰喷射武器作为制式装备。这种猛火油柜内装石油,使用时将油柜前方喷头处的火药点燃,然后推动拉杆,利用压缩空气将柜内的石油喷射出去。石油在经过前方喷头时被火药点燃,形成一条火龙,射向敌方。猛火油柜由于重量较大,主要用于城市的防守。当时的攻城战中,大部分是以人海战术的用云梯往上爬。对付这种战术,使用猛火油柜就显得非常实用,它不但能大量烧伤敌方的士兵,还能烧断对方的云梯。猛火油柜的基本原理和现在的火焰喷射器如同一辙,可以看做是火焰喷射器的祖先。

近代的火焰喷射器却是一战前的一个德国人发明的。当时德国工程师R·菲德勒在1898年发明了近代第一种火焰喷射器,它包括油瓶、压缩装置、输油管、点火装置和喷火枪。R·菲德勒发明这个喷火器的初衷并不是作战,而是用于军事演习。用这种喷火器主要用作制造演习中的烟火效果,它的设计可以快速点燃很多目标,不用再靠人力一个个放火那么费事。

当时的德军高层却在军事演习中发现了这个新式的东西,并且意识到它的实战意义,随即开始对火焰喷射器的立项研究工作。

R·菲德勒的喷火器属于轻型的背囊式,它体积大,射程近,基本没有什么实战价值,但经过10多年的研究后,德国成功的发明了第一款实战型的携带式喷火器,并在1912年成立了由48名专职消防员组成的喷火分队。

火焰喷射器的第一次使用,则是在一战中的西线战场。1915年6月德英两方在比利时的贝朗古尔特区互相对峙,由于长期的拉锯战,双方的阵地近在咫尺。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能再推进一步。在19日当天,德军突然又发动了一次突袭。英军此时对德国的进攻早已见怪不怪,他们支起了重机枪,准备防御。按照以往的经验,德军必然要用人海战术冲锋,英军只要用重机枪大量压制就没有问题。可是这次情况不太相同,冲锋的德国人并不多,还有一些人似乎带着什么沉重的东西。就在英军莫名其妙的时候,突然从冲锋的德军队列中射出几条火柱,准确的落在英军的重机枪阵地上。英军的机枪手顿时变成几个火人在地上翻滚,刺耳的惨叫震动了整个战壕。打哑了机枪以后,德军又朝着英军战壕内猛烈喷火,英军士兵此时早已吓得屁滚尿流,他们慌张的放弃阵地向后方狂奔去。这个阵地被德军轻易的攻占了。

这也是火焰喷射器的第一次实战,虽然没有烧死大量的英军士兵,但它的实战价值让各国都深感震惊。

各国很快进行相关的研发,却始终落后于德国人一拍。这边德军又多次成功的使用了喷火器,在整个战争中进行了不下650次的喷火作战,对英法俄军都造成了相当的伤亡,尤其对攻打坚固阵地特别有效。由于火焰喷射器威力很大,被射中的士兵基本都是严重烧伤,几乎无法治疗,英法两国都对德国人使用这种非人道武器进行谴责,但德国人并不买账(当时双方都使用了化学武器,还有什么人道可言)。恼怒的英法军官随即对他们的士兵下令,一旦捉到德国火焰喷射兵可以就地枪决,不需要任何的审判。

火焰喷射器的作战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当时这款武器受燃料和设计的局限,它的射程不远,威力有限,体积笨重,导致它的战果并没有之后二战时期那么辉煌。

一战很快结束,各国分析战时的经验,认为火焰喷射器是一款优秀的攻坚武器,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1930 年代,德国、英国、苏联、法国等国都先后制造了使用油料、油瓶、喷枪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喷火器。其中一些国家不但发展了轻型喷火器,还同时成功地研制了重型喷火器,如地雷式喷火器、机械化喷火器等。连当时的二流军事强国日本也发明了93式喷火器。

当时的美军对火焰喷射器并不很重视,军方高层认为火焰喷射器射程仅有10几米,使用的石油混合物作为燃料,导致一般燃烧几秒钟后火就熄灭,造不成什么严重的伤害,完全是一款好看不好用的武器。一些军官还说,既然都到了敌方工事的10米外,完全可以使用集束手榴弹和爆炸物,为什么要用这么笨重的东西。

所以,美军发明的喷火器性能很差,也始终没有什么技术上的改进,处于一种不死不活的研发状态。

可惜,随即二战中德国对于喷火器的使用,给了保守的美国人当头一棒。

当时德军大量装备了34式喷火器,在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中大放光彩,烧毁了无数盟军的工事。在攻占比利时,荷兰等低地国家的战役中,德国人用喷火器摧毁了一些最为坚固的盟军工事,轻松瓦解盟军的抵抗,大获全胜。

如此辉煌的战绩,让美国军方认为他们之前对喷火器的看法是错误的。

他们随即在1940年8月正式启动新一代喷火器研发计划,并且最终在1941年8月推出了自己的制式喷火器M1型。

这种M1型喷火器在当时看来也是性能平平,它采用双罐设计,一个燃料罐中装有18升的石油混合物燃料,另一个小罐则装有压缩氮气作为压力源,用于发射燃料。M1可以进行5次2秒钟的短喷射,射程仅有20米,威力不足,射程有限。

整个系统非常笨重,高达30公斤,让美军喷火手们叫苦不已。

M1型喷火器相比当时德国,苏联的喷火器没有任何优势,是一款平庸的武器。

话虽如此,但在当时技术条件下,M1型还是有一定的实战价值。

M1型喷火器刚刚装备部队,日军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6月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惨败,但当时的日本海军仍然有大量的航母和战舰,具有强大的攻击力,甚至日军的海军兵力在很多局部战场大大超越美军。

日军在8月进攻美军在南太平洋的门户瓜达尔卡纳尔岛,试图以此为跳板进一步占领澳大利亚,瓦解美军在太平洋上已经获得的优势。美军自然不可能让日军得逞,双方调动各自的主力部队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大血战。

瓜岛大战和之前多次的日美大海战不同,它有着非常残酷的陆战。当时日军投入了3.6万人的精锐部队登陆瓜岛,美军则投入了6万人。在瓜岛的激战中,美军开始遭遇了日军坚固工事的阻拦。

相对于美军强大的海陆空火力,在瓜岛的日军自知不敌。在战役中后期,日军主要依靠工事死守阵地。日军在瓜岛修建的工事可谓极为坚固,碉堡往往有数层木材,中间加以沙土,甚至加上钢板增加防御效果。这样一个碉堡,往往可以抵抗美军迫击炮和火箭筒的直接打击。由于修筑之前经过精心计算,这些碉堡大多具有极佳的射界,一挺轻机枪就可以压制美军一个班到一个排,一挺重机枪甚至可以压制美军一两个连。

除了工事自身的防御力以外,瓜岛本身就是个热带岛屿,上面地形复杂,树木极多,美军重武器无法跟上步兵的行军,想依靠空军海军做战术性的支援基本是不可能的,这也极大阻碍了美军的进攻步伐。

由于没有重武器的帮助,对于日军的防御工事,美军非常头疼。他们一般是利用机枪火力压制住日军碉堡,然后利用步兵携带手榴弹和爆炸物爬到附近将其炸毁,再就是使用巴祖卡火箭筒。这种打法费时费力,而且经常造成很大伤亡。有时候即使美军爬到了碉堡下,扔出数枚手榴弹也无法炸毁日军坚固碉堡,反而自己被日军击毙。而巴祖卡火箭筒口径仅有60mm,威力非常有限,往往只能把碉堡炸出一个缺口而已。

这种战斗中,M1型火焰喷射器却开始发挥想象不到的巨大作用。以1943年1月15日的一个战例来说,当时美军海军陆战2师8团被一个日本碉堡拦住,美军几次攻击全部失败,伤亡了几十人。此时2师师长亲自下令使用喷火器。结果一个2人的喷火器小组,在后方机枪的掩护下爬到碉堡附近20米处,接着进行了三次短喷火,顿时将日军机枪打哑。美军士兵随即冲入碉堡,发现了5具被烧死的日军尸体。

这个小组在当天又作战了两次,用了20分钟就摧毁了另外两个久攻不下了的日军碉堡,烧死了十多个日本兵。

虽然取得相当不错的战果,但M1喷火器的使用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之后诸如新乔治亚岛战役中,M1喷火器虽然消灭了多个美军久攻不下的坚固日军据点,但也表现出一些严重的问题。

首先M1的点火装置不可靠,它采用电池点火,也就是类似于现在家用燃气具那种点火方式。这种方式在美国国内测验的时候非常可靠,但在南太平洋潮湿的环境中作战,电池容易被盐碱和潮湿的空气腐蚀导致不能正常点火。对于喷火器来说,如果不能点火成功,就是空喷,也就是光喷出汽油而已。在这种强度的作战中,只要一次空喷就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导致自己成为敌方火力的靶子。实战中M1由于电池问题导致点火成功率极为低下,甚至有时候美军喷火兵多次打出了空喷,在无可奈何下被迫用自己的zip打火机来点火,这也让后方的喷火器设计师们丢尽了面子。

其次M1由于采用混合石油作为燃料,这种燃料和石油没有本质的区别,导致射程太近,仅有20米左右。这么近的距离,就要求喷火兵必须爬到日军碉堡附近,这自然是极为危险的。要知道日军机枪的射程在0到600米,从这么远的距离爬到20米内需要很长的时间,稍有不慎就会被日军击毙。

最后M1由于使用混合石油导致喷火后燃烧性不佳。往往一次喷火只能烧几秒后就立即熄灭。一些时候日军只要在美军喷火时暂时躲避一下,等火熄灭以后又能继续作战。而且这些火焰无法飞溅和转弯,也就是喷到哪里就在哪里烧。如果日军的碉堡足够大,或者里面有转折,就只能烧其中一块,其他区域不受影响。实战中经常出现美军喷火兵烧哑了一挺日军机枪,另一挺机枪仍然在射击的情况。

这些缺点全部送到美国后方研究机构,要求对M1型喷火器进行改进。但美军喷火器设计师认为目前技术条件下,想解决M1型喷火器的这些固有问题几乎没有可能。

就在美军高层和设计师无法可想的时候,一种极为可怕的东西被发明了出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凝固汽油。

1942年,在哈佛大学化学系教授路易斯·菲塞尔的领导下,人类有史以来最可怕的化学武器凝固汽油诞生了。凝固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稠化剂调制而成,它是一种有粘性的流动胶体,并不再是之前的油状物。采用凝固汽油作为喷火器燃料,其喷射的火柱不但可产生1000℃左右的高温,而且火柱能沿堑壕和坑道内壁拐弯、漫流、飞溅、粘附燃烧,达到直瞄火器难以达到的纵火和精神震撼效果,并能粘在其他物体上长时间燃烧。

军方对这个研究大喜过望,他们立即研发出了M1的改进型M1A1型和稍后全新研发的M2-2型喷火器。

M1A1,M2-2的结构和M1基本一致,区别在于M2-2不再使用落后的电子点火装置,而是采用的高效的火药点火装置,而M1A1仍然使用电子点火装置。

新式喷火器由于使用凝固汽油,让其具有M1型喷火器无法比拟的巨大威力。M2-2可以持续喷火12秒钟,喷出的火焰温度极高,在极短时间内就可造成人体的重大烧伤。而这种火焰无法扑灭,如果人用手去拍打越拍火越大,如果在地上滚动灭火会弄得全身是火。甚至身边如果有人被凝固汽油烧中以后,傍边的人不能帮助其灭火,因为着火人的奋力挣扎很容易把燃烧油块甩到帮助者身上,把这个人也一同烧伤。这是M1型喷火器怎么也达不到的!

而且凝固汽油可以沿着工事喷溅和粘连,即使敌人躲在像羊肠一样曲折的岩洞中,一样会被烧死。

加上凝固汽油燃烧时间很长,一处着火以后很难熄灭,导致日军一旦遭受喷火兵袭击就只能被迫放弃阵地。不存在在工事外等待火熄灭后,日军再回去继续作战的情况。

就射程来说,M2-2也比M1增大了一倍,达到了45米,这让美军士兵可以相对远离危险的日军工事。

M1A1和M2-2随即装备部队,淘汰了早期的M1型。其中较为落后的M1A1型喷火器一共生产了1万4000具,这是相当惊人的数据。

1943年开始,美军逐步在太平洋上进行反攻。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作战中,新式喷火器的巨大威力让日军非常胆寒。美军一个6具喷火器的喷火作战排曾经在1分40秒内摧毁了8个日军碉堡,之后进入碉堡的美军没有找到一具完整的日军尸体,全部被烧成了炭。

喷火器除了实际的威力以外,还造成了敌人极大的心理恐惧。

当时日军已经开始进行所谓的玉碎战,也就是不求生而是求死的作战。在明知道不可能防御成功的情况下,仍然死守不退,最终往往全部战死在工事和碉堡中。

实战表明美军即使用重炮和飞机对日军工事进行轰击,日军往往能坚守不退,哪怕全部阵亡。但在遭遇美军喷火器的打击下,面对着可怕的火龙,勇敢的日军士兵一般也坚持不住,他们大多扔掉武器跃出碉堡逃走,因为喷火器造成的恐惧超过了他们所能承受的极限。

M2-2型喷火器的优秀表现,让美军高层在1943年下令美军在太平洋作战的每个陆战师必须装备60具喷火器。

之后美军连接进行了多次残酷的攻坚战,诸如硫磺岛战役,琉球战役,这些战役中的日军修建了比瓜岛更为坚固的工事和坑道系统。在这些战斗中,往往最难攻打的目标,最终都是依靠喷火器才得以解决。

以硫磺岛战役为例,这个5平方公里的小岛被日军修建成为一个巨大的工事群,仅仅石室工事就高达1500个,还有18公里的地下隧道。装备上,日军布置了大量的火炮,机枪,坦克,四处都是日军机枪和火炮的射击孔。日军全部躲在地下坚固的工事里,美军的炮击和轰炸伤不了他们一根毫毛。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中将也认为此战必败无疑,但他期望尽量拖延美军进攻日本本土的步伐,所以用死守战术全力和美军血拼。

对于复杂的日军防御工事,美军现有步兵武器几乎都无法发挥作用,很多时候只能一寸一寸的移动,有时候甚至一天只能前进4米,基层部队伤亡超过百分之五十,很多排长都由普通士兵担任。

见到情况不妙,美军指挥官赶忙命令喷火兵参战。美军大量喷火兵上岛以后开始改变了美军被动的情况,日军工事在喷火兵的打击下,一个个被摧毁。一条火龙飞向碉堡以后,总伴随着日军惨烈的尖叫声,一些火人一样的日军甚至冲出碉堡,结果自然被美军的子弹撂倒。

美军喷火兵除了造成日军很大伤亡以外,还给日军造成极大的恐惧感。一些时候日军发现美国喷火兵接近,就手持手榴弹冲出来和他们同归于尽。这些日军宁愿战死,也不愿承受被活活烧死的恐惧。

虽然美军喷火器造成日军很大伤亡,但由于日军工事修筑巧妙,暗堡众多,美军喷火兵也遭遇很大的伤亡。从根本上来说,这还是因为喷火器射程不足的老问题造成的。喷火器怎么说也是近战武器,而近距离作战的伤亡自然会是很大的。

经常是美军喷火兵击毁一个碉堡以后,却被侧面的日军暗堡击毙。实战中美军喷火兵伤亡很大,有的部队中伤亡率甚至超过百分之九十,可见战斗之惨烈。

最终硫磺岛上2万多名日军只有1000人幸存,其余全部阵亡。指挥官栗林在最后时刻冲出地堡,指挥残余的200名部下进行了一次自杀式冲锋,最终被美军全部击毙。几小时后,栗林的地堡指挥所被美军喷火器烧毁,包括几十名伤兵在内的所有人被烧死,无人幸存。

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生产装备了多达4万具各型喷火器,可谓空前绝后。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