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二战最实用的坦克——T-34中型坦克(1/3)

T-34是二战中最优秀的中型坦克,它在战争中表现的优秀性能和起到巨大的作用,完全压倒了德国精良的黑豹中型坦克和美国M4谢尔曼中型坦克,成为二战中的最佳。而T-34还有个名称叫做现代坦克之母,这主要是它采用很多划时代的技术,直到今天也被现代的坦克所采用。

苏联坦克简史

1909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司机和车库总管凯格赖斯发明了了一种可以在冬天行驶的汽车。这种汽车配备一种轻型橡胶履带系统,可以有效的在俄罗斯冬季的雪地和冻土上驰骋。这个司机的初衷只是为了博取沙皇的欢心,满足沙皇冬季能够随意出门的心愿。但这辆车却引起了俄国军方的注意。

他们在1913年下令波罗的海工厂加以改进,在1915年发明了全新的半履带装甲车。研究成功以后,沙俄军方立即采购了60辆,其中的30辆安装了机枪炮塔,装有2挺马克西姆重机枪,配有6000发子弹。这些装甲车投入了一战战场,可以称作沙俄最早的装甲部队。

很快十月革命爆发,沙皇政府垮台,1919年红军乌克兰第2集团军在战斗中缴获了2辆法国人援助给白军的雷诺轻型坦克。当时红军的最高领袖对坦克也非常重视,他们命令索尔莫沃机器制造厂立即对雷诺坦克进行研究仿制。

苏联当时的工业力量薄弱,最终在1920年仿制了第一辆坦克,稍后又在列宁命令下增加生产了14辆,并将其命名为KS坦克。

这是苏联第一款坦克,由于装备的数量太少,起不到什么作用。不过在之后的苏波战争中,苏军使用6辆KS坦克进攻波军阵地,波军一个团的兵力看到苏军步兵协同坦克攻上来以后立即失去斗志,全部被吓跑了。

由此,苏联的将军们意识到坦克的巨大作用。内战结束,苏联进入全面的发展时期,重工业发展尤为迅速。苏联人在1930年通过购买当时最先进的英国维克斯6吨坦克,经过仿制和改进,苏联人在1931年推出了该国历史上第一种最为成功的坦克T-26型。这种坦克使用37毫米火炮(后改为45毫米),正面装甲厚度25毫米,坦克全重10吨,公路最大行程225公里,公路时速达到30公里。

可以说T-26在当时来说是一款性能不错的轻型坦克,其火力,防御力,机动性都不亚于当时主要敌人德军的2型坦克,还远远超过1型坦克的性能。

T-26轻型坦克共生产了1万2000辆,直到1940年才停产。

当时抗战中的国军也曾经装备了一批T-26,第5军的装甲兵对T-26赞赏有加,认为它绝对不亚于日军的同类坦克。

在T-26坦克研发生产的同时,苏联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提出了大纵深战略。这种战略直到今天来说也是非常先进的。

它和德国的闪电战,坦克制胜论如出一辙。大纵深的理论是要求坦克装甲部队和步兵等其他兵种密切配合,在初期从敌方防御战线上打出缺口,然后集中坦克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从缺口冲入敌人的纵深后方,将敌军分割包围歼灭,同时击毁敌人后方的通讯中心,指挥中心,后勤补给基地等等,导致敌军部队失去作战能力。

可以说,大纵深理论是苏联能够在二战中获胜最为关键的理论基础,之后苏军获胜的战役基本都源自这个理论。这个理论指导了苏军在和德国最为精锐的几百万大军的硬拼中,最终击垮了强大的第三帝国。稍后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迫使日本关东军投降。

大纵深理论在当时可以说是很不容易的,欧洲两大强国英法此时还抱着一战时期静态防御战的理论,修筑了耗资巨大的马其诺防线,同时强调坦克只能作为步兵的支援,不让坦克独立作战,最终被德国装甲铁骑打得一败涂地。

而美军虽然也有这方面的理论,但相比苏联来说就差得多了,他们甚至在1940年欧战爆发以后才有坦克400辆,还基本都是轻型坦克。

任何一种先进的战略必然遭受保守派的强烈指责,当时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理论和理论实践的产物机械化部队都被保守派强烈抨击。

保守派认为现有坦克技术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样的理论。而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似乎也证明了这点,此战役中苏联援助给共和国军一方700辆T-26坦克。这些坦克在德军的88毫米反坦克炮(其实是高炮)面前根本不堪一击,甚至被一门88炮在旷野上连续击毁了一打,却无法打击到对方(88高炮射程达到2公里,37毫米火炮射程仅有几百米)。显然T-26坦克的防御力在敌方反坦克重武器面前时是非常脆弱的。

而当时苏联军方保守派认为,防御力差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当时T-26坦克的攻击力薄弱,它的37毫米小口径火炮,也根本不可能有效摧毁敌方大量的坚固防御工事,最多能够摧毁敌人小型工事和有生力量。

鉴于以上两点现实,保守派认为作为苏军坦克主力的T-26无法独立作战,大纵深理论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其实按照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也不能就说保守派的观点没有道理。所以此时研发一种性能优秀的中型坦克就是非常重要的了。

因为轻型坦克在战场上仅能从事例如侦查,警戒,打击战场次要目标,无法对付战场上的众多威胁。要想消灭战场上大部分敌方目标,诸如坦克装甲车,火炮阵地,工事,敌人有生力量,只能依靠中型坦克。

如果没有这种中型坦克,大纵深理论实际就等于是无效的。

在这种情况下,著名的T-34坦克应运而生。

苏联早在1931年就开始研究中型坦克,经过2年的艰苦研究,他们推出了T-28中型坦克。T-28装备一门KT-28 76.2毫米火炮,装甲厚度上正面装甲3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20毫米。它的重量达到27吨,远远超过了预期,这个重量让落后的发动机不堪负荷,所以行驶速度非常低,越野时速仅仅20公里,还很容易出故障。

T-28中型坦克一共生产了600辆,它被编组为两个中型坦克旅参加了苏芬战争,实战证明它的性能很差,是一种很垃圾的坦克。

它的火炮打击力不够,装甲薄弱,速度低,外形高大,机械故障频繁。

实战中,芬兰人很容易发现高大的T-28坦克,而极低的行驶速度让芬兰人使用反坦克炮很容易击中它,薄弱的装甲也无法抵抗芬兰反坦克炮的打击。

除此以外,T-28的机械故障频频,很多坦克还没有开到前线就瘫在路上了。

而且它的越野能力太差,在芬兰旷野积雪达到1、2米的雪地上几乎寸步难行,被苏军士兵怒斥为无用的废物。

虽然T-28坦克的设计不成功,却给苏联的坦克设计师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37年苏联人决定在T-28的基础上研发T-29中型坦克,当时的要求很奇怪,需要这种坦克具有车轮和履带两用的功能,也就是既可以用履带在复杂路面上行军,必要时候可以改为使用车轮在公路等良好路面上行驶,来提高行军速度,增加履带的使用寿命。

T-29坦克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研究,最终研究出了一种成熟样车,重量18吨,装备有一门76.2毫米炮,炮塔采用先进的25毫米倾斜装甲,动力系统在T-28基础上进行了改良。

T-29坦克采用革命性的倾斜装甲,这使得它的防弹性能很好,还得到了一个防弹坦克的称呼,同时大口径火炮也有着不错的打击力,动力上也算不错。

但T-29采用的多炮塔结构早已过时,加上使用不伦不类的车轮履带两用的结构,导致它最终被淘汰掉,没有量产。

此次设计工作再次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还培养了柯锡金这样的众多坦克设计师。

很多专家认为,T-29可以算作T-34的雏形车。

现代坦克之母T-34

在T-29中型坦克研究的后期,作为总设计师的米哈伊尔·柯锡金根据现实情况向苏军高层建议:发展车轮履带两用式中型战车是一项明显的错误,两用设计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军队一般都是使用履带模式,极少用于车轮模式。以苏联国土内的糟糕道路情况来说,轮式结构很难派上用场,同时这种设计将会增加生产的复杂度和本身重量。因此他建议应发展纯履带式的车型。

可惜此时中型坦克计划遭遇了很大的挫折,这是因为大纵深理论遭受巨大打击。苏联历史上最伟大将军之一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在1937年的大清洗中被斯大林莫名其妙的处决,一些中型坦克项目的设计师也被处决或者流放,苏联还在1939年取消了可以独立作战的坦克军,将坦克分散到步兵部队去,这等于放弃了大纵深理论。

不过诸如朱可夫将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之类的军方有识之士仍然没有放弃大纵深的理论,也没有放弃对中型坦克的研究工作。

在朱可夫等人的干预下,苏军最高军事会议(Main Military)接受了柯锡金等人的建议,正式立项了T-32中型坦克计划,由大名鼎鼎的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进行研究。

1939年T-32中型坦克研发成功,在向苏联装甲总监处(Armoured Directorate)展示后,苏军高层对T-32表示满意,但希望继续提高坦克的整体性能。

于是,柯锡金带领项目组继续研究,并且在1940年1月完成了著名的T-34坦克样车的设计工作。

可以这样说,T-34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它经过了T-28,T-29,T-32三种型号,不下10年的艰苦研究才告成功,花费了一代苏联坦克设计师的心血甚至生命。

此时的T-34坦克性能极为优秀。大家都知道,坦克具有三大方面的性能,也就是攻击力、防御力和机动性。

按照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这三点绝对不可能面面俱到,任何一辆坦克必须在三点中有所取舍。

德国的坦克一般强调机动性,这主要是他们的闪电战决定的,需要坦克能够突入敌后数百公里做大规模的包抄合围,机动性自然不能差。

不过德国坦克的攻击力和防御力较弱,这也在之后实战中吃了大苦头。

英法的坦克分为两个极端,所谓的步兵坦克如玛蒂尔达2型,Char B1中型坦克(在当时叫做重型坦克)是强调防御能力和火力,忽视机动性。因为它们用于对步兵的火力支援,机动性只要能和步兵行军速度一致就行了,所以机动性极差,实际作为自行反坦克炮使用。这些坦克在法兰西战役中成为没用的铁疙瘩,往往还没有和德军坦克交手,后方的大部队就已经失败或者投降了。

而骑兵坦克雷诺轻型坦克R35之类的强调机动性,火力和防御力则很差,因为它的作用是取代传统骑兵,做侦察警戒等工作,不需要和敌军主力硬碰,也无法和敌方的中型坦克对抗。

美军的M3格兰特李和M4谢尔曼则强调了三者的平均性,结果却造成了三方面性能虽然基本一致,但实际上三个性能都比较差。M4谢尔曼坦克尚好一些,勉强能够德军4型坦克对抗。而M3格兰特李的主要性能都很差,顶多也就是T-28的水平。

令人惊叹的是,T-34却做到了无与伦比的兼顾性,每一个方面都有着革命性的设计。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