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遗传、家教以及一些伤人的真相

关于遗传、家教如何影响人生,是我在某次去福建找个朋友玩儿的时候,他跟我说的一席话才注意到这个现象。

他说他们村是那种几个大姓聚居的村子,49年之后,当年几户有些资产的大户人家都被均了财产,文革刚结束的时候大家一样穷。但过了几年,原本的大户人家子弟就开始翻身,到今天为止,基本恢复了当年的格局:‌‌“原来有钱的还是有钱人,原来的佃户还是给他们打工,少有同时发财的。周边几个村子都差不多。‌‌”

这位朋友是学社会学的,熟悉田野调查那路功夫,应该不是瞎说。

其实回想起来,我的家族也差不多是那种世代小乡绅,颇能验证这个观点。

上溯个十代八代,我家历代都有个把小官,高不过五品、低不过八品,到我爷爷那里接受新思想,投笔从戎去了黄埔军校,后来在戴安澜将军手下参加第一次赴缅作战,内战败于陈毅、粟裕,解甲归田进入工厂任厂长,后死于文革。母亲这边的情况也差不多的境遇。

爷爷育有一儿一女,都在文革前上了大学,一个成为工程师,一个成为教师。我的姑姑只有个闺女,多年前进入联合国工作,目前是美籍,在纽约生活。

姥爷家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是化学工程师,二女儿(也就是我母亲)与三女儿是教师,小女儿自小顽劣,成为去俄罗斯的第一批倒爷,儿子是医生。

我们这辈中,表哥成长时正逢文革,没怎么上学,后来靠契而不舍的卖保险得到一个保险公司的中层职位;一个表妹是自小学霸,目前也在美国纽约,供职于美国政府机构;另一个表妹、也就是我那位不靠谱的国际倒爷的闺女,创办了一家颇大的连锁瑜伽会所。

我妹妹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金融专业,出来后竟然去售楼,然后跳槽到央视做编导,某知名主持人的稿子大多为她所写。后来打算要孩子就辞职在家相夫教子,顺手做一些倒腾房子的事儿,现在也坐拥几千万房产了。

除了我舅舅那边的两个闺女外,大概我们这辈兄弟姐妹中最不成材的就是我,游荡于东瀛,开个小买卖养家糊口,毫无成就。

遗传这事儿不好说,父母家族都有点儿不安分的血统,喜欢折腾、厌恶平庸。但到底是不是遗传特征我不知道,也可能是家教的缘故。

两边的家教其实核心都只有两个字:读书。无论在任何社会境遇下,都要读能够读到的书。这里的读书不是指上学,而是真正的读书,一直读到老的那种。

我母亲是特级教师,退休后还要去给打工子弟小学上课,政府封了学校就去私立小学教书,没上过奥数就开始自己钻研,居然几年后出了几本奥数的教材。

我想遗传与家族文化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看过一份资料,说是有些人对于高惊险的运动情有独钟是因为基因的关系。其实这不奇怪,运动员的天赋就是这样,但说运动员有天赋就不会得罪大众,说某些家族遗传有创造生活的基因就会得罪大众,这是没办法的事。

家教当然更重要。古人读书不是易事,往往培养一个秀才就要耗费整个家族的力量,独立的农民家庭很难培养读书人,这是有研究的。而这种环境下出来的人,就会回馈这个家族,让某种家族文化成为传统。

中国的乡绅文化在49年后被打断,但实际上各种家族文化传承没有完全断绝,依然在社会大环境允许之后顽强表现了出来。所谓‌‌“富不过三代‌‌”其实很多人都理解错了,那指的是古代商业或者政治上的暴富,而不是生活在广大土地上如我们家族这样的小乡绅。我们没大富大贵过,也就谈不到所谓三代之说。

有人说你这不就是血统论?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但这种血统论并没有先天合法性,与文革那种论证二代们执政合法性的血统论不同,并没有强制力。这个世界当然不公平,我看着自己的兄弟姐妹聪明伶俐、翱翔四海的时候还嫉妒呢。

基因很难改变,但家族文化还是能改变的。您以为古代一个乡绅家族是凭空而来?那是至少三代人努力的结果。有骂我血统论的功夫,好好想想您这辈子应该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家族文化吧,说不定您的孙子那辈就受益于此了。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