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这个时代的阅读习惯和大众的审美下限

同学在群里扔了两篇文章,李海鹏在今日头条发布会上的演讲稿《凯撒的归凯撒,作家的归作家》、王峰的GQ杂志新一期发刊词《那些无法衡量其价值的事物》。仔细读完。

啊,他们什么时候写的这么好了。我曾经认为自己绝不会写得比他们差,但是现在我不会这么想了。他们是站起来大声对这个时代说出自己的抵抗的人,而我选择了随波逐流。

但是我的阅读方式有些不敬,像划拉图文混搭的快餐文那样往下刷,但是没划拉几下发现不对了,于是找回前边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没看几行又开始习惯性地哗啦哗啦往下刷,没刷几行又觉得不对了,再往前边找,重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如此往复,读得好辛苦。

李海鹏说,好的创作要经过长时间的市场检验。按我刚才的体验,也需要放慢滚屏速度来检验。可能我们大脑的CPU没进化到那么快,但是我们的手指迅速习惯了驱动滚屏,可能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大问题。我一直用苹果手机而不是安卓,很大原因是我喜欢iphone滚屏时那种若有若无的黏着感,不像三星那样轻轻一划就不知道滚到哪里去了。前些年安卓手机比拼滚屏的流畅性,拼到都跟短道速滑似的,那帮没文化的人啊。

当我们的手指条件反射似的拼命滚屏的时候,王峰和李海鹏提醒我们慢一点,去关注那些更本源的东西,那些更有价值在时间中留存的东西。纸媒体不是被PC打败的,而是被手机打败的,被快速滚屏的体验打败的。它激发了人性中的贪婪,好像凡是快速滚过的内容都已经成为自己的地盘,就像跑马圈地。甚至一种新的阅读文体应运而生,就是那种一小段文字搭配一张图片、再一小段文字搭配下一张图片的速读文体,它们不负责传递深刻的思考,而是诉诸我们的视觉,甚至有点像坐在火车上,脑子里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想事儿,而车窗外风景一格一格地飞逝而过。我们这两三代人有幸坐上了时代的快车,我们也创造了符合时代快车的新的阅读体验。这是真正的手指阅读,依靠手指的阅读。

它同时很可能也是一种反智主义的阅读。我们不情愿让自己的思想在阅读中产生任何磕磕绊绊,哪怕很沉重的主题,例如天津爆炸案那些在手机上快速刷过的组图。我们在愤怒中信马由缰,我们放纵自己被最原始的情感所驱动,贪婪攫取的喜悦、害怕失去的恐惧。旧时统治者曾经深谙的宣传术,不要让人们思考,去激起他们最原始的恐惧和贪欲,我们在手机上居然这么快地实现了。手机阅读的反智主义,它把大众的口味和判断力不断拉向下限,莫非这就是我们行将进入的智能时代?就像我们在《黑客帝国》中看到的景象,无知无觉的大众过着他们自以为理所当然的日子,机器文明高高在上主宰一切。其实机器怎么会统治我们,我们是自己让出了深思的权利,才被算法统治的。前段时间,我在今日头条上多看了几篇NBA内容的文章,于是有一天它居然在前20条给我推荐了8篇NBA。我被这个结果惊住了,仿佛听到它背后机器算法的隆隆声,于是我很长时间没有再去打开这个APP。

我的同事做过研究,他想知道高中低三部分内容在自媒体中的构成比例。他猜想,应该有很小一部分高端内容,有很大一部分中端内容,就是那些有追求有理想但是水平有限的作者贡献的内容,当然还会有更大量的垃圾内容像励志文鸡汤文。数据出来吓一跳,高端内容理所当然地很少,低端内容如我们日常经验预期的海量,但是,但是中端内容哪里去了?他惊讶地发现,中端内容远远没有达到他预想的比例。

我的某个微信群里曾经讨论过中产阶级能否主导中国未来的问题,大家的结论非常悲观,因为中产阶级很容易被洗到下层。虽然无法直接类比,但我觉得同事的研究似乎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个结论。写作中(我们很技术地称为内容生产),‌‌“中产‌‌”内容很容易滑向励志与鸡汤,滑向不经论证的感悟和结论,滑向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和你懂的,并从刺激用户(对对我们已经不说读者)的贪欲(慢跑的15个好处)和恐惧(不慢跑的250个致命危害)中寻求爆款效应。我自己的公众号很多时候都在追求爆款效应了,我也会尝试小一段文字插一张图再一小段文字再插一张图的‌‌“写作‌‌”方式,以至于我的‌‌“用户‌‌”甚至向我提出抗议,说你最近的配图都不好看了。

我不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我宁愿无条件地追随时代潮流,以求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对于手机上阅读习惯的变迁,我也曾经猜想是不是技术手段的进步必将颠覆人类过往的思考方式和表达习惯。读了王峰和李海鹏的文章,我很佩服他们勇敢地站起来发出质疑,尝试从时间的长度和心灵的深度去抵抗目前这个席卷一切的潮流。所以我在同学群里回了四个字:

都是抵抗。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