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被你们耍得团团转的道具

我所在的一个微信群里,昨天晚上被群主拉进一个人。这个人,最近写了一篇爆款文章,“别让李嘉诚跑了”。

然后,这个群里就有人提出要退群,不愿与这个人在同一个为伍。我也有退群的冲动。并非我瞧不起这个人,我没有资格瞧不起任何人,仅仅因为我有“不想”与某个人在同一个群里的权力。

为什么“不想”呢,因为那篇文章集思维错乱逻辑混乱之大成。但这样的文章,竟然就流行了,几乎引得全国人民热议。在互联网时代,总有一些类似的文章会突然流行,它满足了人们“审丑”的心理需求,也满足了人们找一个“敌人”一顿扫射后获得快感的需要——这当然是因为大家没有安全感,觉得危机四伏,敌人太多。

但我还是觉得,有些敌人其实是假想敌。那些人写出一些那样文章激怒你,要么是蠢,要么是坏。比如,某个报纸的社评文章,经常就给我这样的感觉。不讲逻辑,强词夺理,还自我宣布占领了各种制高点,一会儿代表人民,一会儿代表国家。

这样的文章,如果发表在私人的博客上,是满足不了人们扫射的需求的。当它一本正经地占据了社评的位置,人们突然有一种智商受辱的感觉,要去批判一番。同样,如果“别让李嘉诚跑了”不是发表在所谓的“官方智库”的微信公众号上,也不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而一旦有了权威“背书”,很多人便义愤填膺了。

对于这种愤怒,我是不以为然的。当你与脑残辩论的时候,你已经降低了身价,或者说你已经拉高了对方的身价。当你刷朋友圈的时候,你就在帮对方刷知名度,你射向他的子弹,看似将他扫射成了筛子,实际上,那每一处伤痕,转身就成了他的勋章。有的报纸,有的所谓权威,靠这样的手段,早已经名利双收了。

很多人说,那可是智库发表的言论啊,那可是有官方背景的啊。呵呵,你们就是太把所谓的“背景”看得太重了。计划同志落马几天前,还在全国“最权威”的杂志上大段引用领袖语录高谈阔论呢,那背景够深厚了吧。这样的笑话还少吗?

报纸上印刷过的荒诞言论、权威背书的荒诞言论,多了去了。这都2015年了,你还迷信权威,只能说明你中权威的毒太深。有些事情,当笑话看就行了。

老评书艺人在说到有些人求饶的时候,会让那个求饶的人说:“您大人不计小人过,就把我当个P放了吧……”对,有些东西,就是个P,你非要研究它的成份,它的背景,不仅显得自己无脑,还会把那个P打扮得很重要。

在社交媒体时代,总体上,常识更容易普及,群体的智慧更容易提升,但也不排除很多人短时间内同时落入圈套,像羊群一样,在舆论场上无脑地奔跑。

比如,9月15日,广东有家报纸的一个版的广告,铺满了黑色的油墨。于是就有人解读,9月15日这个日子的特殊意义,然后,这个全黑的版面,便是某种映射。出现这种意淫,我是感觉很可笑的。你们把报纸塑造成英雄,与有些人把报纸塑造成坏蛋,效果是一样的——后者是坏,前者是笨。

报纸真的不可能做出你们想象的那种事情,同样,你们也高估了一个那个智库微信公众号的背景或权威性。你越不把所谓的“背景”当回事,背景就越没有价值,你越藐视“权威”,权威就越失去“威权”。

其实,当你们被一篇脑残文章耍得团团转的时候,与你们被一个广告耍得团团转,效果是很类似的:脑子被挖走了,还在帮人家数钞票。嗯,第二天,那家报纸就宣布了,那是一篇芝麻糊的广告,你们的传播,让那个广告的价值不知道翻了很多倍。同样,炮轰李嘉诚的那位高手,身价已经大大提高了。

当然,你千万不要误会,认为我这样说,是在秀自己的智商优越感。我毫无优越感,而且非常讨厌秀优越感,我只是认为那些所谓的权威早就破产了,我只是比较警惕舆论场上的群体性狂奔。

不过呢,有些文章能够广为流传,应该还是有价值的。比如,不能让李嘉诚跑了——你换个角度看,完全可以解读为,能跑的赶紧跑。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