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康熙帝戒烟

清代烟草很有市场,得益于文人的追捧,《梅谷偶笔》将烟草的作用吹嘘的天花乱坠,“其气芳香辛辣,其功当能辟瘟疫,驱瘴厉,散寒邪,开气、化郁、豁痰、胜湿”,烟草不仅不致病,还能治病。《烟草谱》也大肆鼓吹烟草的好处,称“功盛于茶,味逾于酒”。

更有甚者,称写文章难免“枯肠索尽”、“形同土偶”,解脱的办法就靠抽烟,“一吞吐则咳玉喷珠”。既然吸烟有助于写文章,提高工作效率,自然得到文人的支持。既然文人是构建古代官僚集团的基础,他们爱烟,直接引发的结果是,广大领导干部也都爱吸烟。

康熙朝进士黄之隽,面对吸烟潮流,自称“吾独违众,誓不沾牙”,一时间博得“不逐流俗”的美名。没过几年,抵不住诱惑,“遽丧其守,索而尝试”,抽烟之后“四肢软美,八脉敷舒”,大呼“相遇恨晚”,此后四十余年,烟不离手,“晷刻必需”。礼部尚书韩慕庐喜欢抽烟喝酒,被人问如果二者只能选一,留哪个,韩尚书当机立断:去酒!

清代最有威望的吸烟者当属多尔衮,史载其“喜吸南草”,并广受他人赠烟。《南亭笔记》记载,“北京达官嗜淡巴菰者十而八九。乾隆嗜此尤酷,至于寝馈不离。”有皇帝带头,官员们更是肆无忌惮。御史曹锡宝跟烟草关系特铁,称“与君常作伴,而我最相思”,对指责烟草有害的人,怒斥“何人不知味,异议漫争持”。

纪晓岚是清代的抽烟典型,勇夺纪大锅和纪大烟袋的荣誉称号。史称“公善吃烟,其烟枪甚巨,烟锅又绝大,能装烟三四两,每装一次,可自家至圆明园吸之不尽”。这类烟锅,不仅满足骨灰级烟民的抽烟需求,还能用做防身武器。据记载,有人“手持烟管,以铁为之,其头大于杯,装烟盈把,吸之,一二刻始尽,云有不测即可以御侮”。纪晓岚在《如是我闻》里也记有一位八十余岁的老人“夜遇盗,手无寸刃,惟倒持一烟筒,挥霍如风”,将劫匪一一击倒在地。

领导干部乃至皇帝带头抽烟的结果是,吸烟成为时代潮流,烟草种植也得到迅速推广。《烟草谱》记载,“上自公卿大夫,下逮农工商贾,妇人女子,无人不嗜”。旺盛的需求刺激了生猛的供给,广西“种烟之家十居其半”,陕西沃土“尽种烟苗”。湖南、湖北、河北、辽东等地都有大面积的烟草种植。

然而,吸烟的危害也随之而来。康熙年间《格致镜原》就已指出“多食烟损容”,烟抽多了容颜易老。《南亭笔记》记载,乾隆帝因为抽烟“后无故患咳。太医曰是病在肺”,乾隆自此戒烟,没多久病就好了。乾嘉时期《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更加靠谱,称不抽烟对于改善健康状况有实效,“晨亦不咳,终日亦无痰唾,精神顿健,且饮食倍增”。

皇太极执政时意识到烟草的危害,曾下令控烟,他解释说,“朕所以禁用烟草,或有穷乏之家,其仆从皆穷乏无衣,犹卖烟自用,故禁之耳”,主要考虑的倒不是身体健康,而是耗费社会财富。

康熙帝也主张禁烟,在去德州视察工作的时候,特别严厉地要求官员们不要抽烟。说“最可恶的是用烟。诸臣在围场中终日侍联,曾用烟否?每见诸臣私在巡抚帐房中吃烟,真可厌恶。”

为了禁止官员吸烟,康熙帝不惜以身作则,带头戒烟,声称“如朕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从”,于是“永不用”,彻底与烟草告别。

2014-01-12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