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司马昭其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211年-265年),字子上,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之父。《晋书帝纪第二》:“文皇帝讳昭,字子上,景帝(司马师)之母弟也。”

曹魏景初二年(239年)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正始初年,为洛阳典农中郎将,后转任散骑常侍。244年大将军曹爽伐蜀,以司马昭为征蜀将军,作为夏侯玄的副手。蜀将王林夜里偷袭昭营,司马昭坚卧不动。王林退兵,司马昭对夏侯玄说:“费祎以据险距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亟旋军,以为后图。(《晋书帝纪第二》)”回到京都后,被拜为议郎。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大将军曹爽,司马氏开始专权国政。251年司马懿去世之后,司马昭的长兄司马师继父丞相位,废魏帝曹芳,立曹髦为帝。司马昭参与此事立了大功,《晋书帝纪第二》:“以参定策,进封高都侯,增封二千户。”

255年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代替他,成为曹魏朝内举足轻重的人物,《晋书帝纪第二》记载:“至洛阳,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并特许他辅助朝政,可以带剑穿履上殿。

256年,司马昭偕同曹魏皇帝曹髦一起平定镇东大将军诸葛诞的叛乱。最终司马昭以少胜多,赢得战争。司马昭因此战功被晋升为相国,儿子中没有爵位的都被封侯,《晋书帝纪第二》:“封帝(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晋国置官司焉。九让,乃止。于是增邑万户,食三县,诸子之无爵者皆封列侯。”曹魏甘露五年(260年)四月,魏帝曹髦见皇权逐渐失去,国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心中忐忑不安,又忧心自己被废受辱,打算在朝殿上召集百官罢免司马昭。《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汉晋春秋曰: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这时候魏帝说了一句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名言,(帝)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哪知王沈、王业先行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司马昭召集护军贾充等做好了防守准备。魏帝得知事泄,亲率左右数百人攻打相府,“称有所讨,敢有动者族诛。”相府兵将止不敢战,贾充厉声喝斥诸将曰:“公(司马昭)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命令成济杀曹髦,成济一剑将曹髦胸部刺穿,曹髦即刻死在车上。《晋书帝纪第二》:“刺之,刃出于背,天子崩于车中。”后来司马昭归罪成济谋逆,诛杀成济一族。其后立曹奂为曹魏元帝。

魏元帝于景元五年三月三十日(264年5月2日)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并晋封其为晋王,加九锡。此时,司马氏代魏之势已成。

265年9月司马昭去世,年五十五岁,数月后司马昭被谥为文王。266年2月8日(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追尊其父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在其后的汉语言发展过程中,“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演变为汉语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汉语成语的定义: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它的结构严整,形式简洁,含义深刻,寓意稳定,表现力强,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用。不论讲话或写作,准确恰当地使用一些成语,会使话语或文章更加风趣生动,活泼有力。

成语释义:

〖名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解释〗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司马昭安的什么心,连过路的人都知道。泛指人的阴谋显露无遗,许多人都知道。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人所共知的野心。
〖辨析〗近义词:原形毕露、显而易见,反义词:深藏不露、瞒天过海。
〖出处〗语出《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史书原文:“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2014年11月21日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