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古人夜读书

夜读是古人常见的读书习惯。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讲的都是夜读典范,而且采用了特别环保的办法,夏天找虫子,冬天靠大雪,一年四季仰仗邻居,反正都是用不花钱的办法,将夜读进行到底。

穷人家的孩子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夜读是靠谱的办法。《新唐书》记载,唐朝末年的宰相柳璨“少孤贫,好学,昼采薪给费,夜燃叶照书,强记,多所通涉”,白天要去山上砍柴挣钱糊口,晚上则是读书的好时间,没有油灯和蜡烛,便揪下树叶点燃,照亮看书。《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官至宰相的苏颋年少时夜里跑到马厩,借用灶火的光亮看书。

韩愈曾说“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如果照明条件比较差,夜读会搞得双眼昏花,头发花白。

同时代的土豪们是不缺光明的。《长安后记》里有个词儿叫“烛围”,说的是礼部尚书韦涉举行家庭宴会,命令家里的女仆们每人手执一根蜡烛,站在屋里围成一圈,把参加活动的人围在里面,称为“烛围”,烛光摇曳、倩影窈窕,明亮又浪漫。这种照明条件,若是提供给穷孩子读书,该会多么和谐。

宋代寇准少年富贵,“尤好夜宴”,晚上大搞型聚会,用蜡烛把家里弄得通亮,“寝室亦燃烛达旦”,厕所里的蜡烛头“往往成堆”。拥有如此之好的照明条件,却不用来读书,此中感叹想必很多父母心有戚戚。

陆游喜欢夜读,称“读书喜夜长”,生怕天光放亮黎明来临。能读一晚上书,照明设备应该不错。但陆老师却感慨“灯昏老眼暗”,“读书灯下目几盲”,听起来也很痛苦。司马光自幼勤奋,自称“日力不足,继之以夜”,时常通宵读书。为了应对困倦,睡觉时头枕圆木,身体稍有动作圆木随之滚动,便爬起来读书挑灯夜读。

到了元明时期,照明条件大有改观。《元史》载,曹元用“夜读书,常达曙不寐”。他爹担心儿子过于辛苦而生病,屡次劝阻。小曹老师“辄以衣蔽窗默观之”,用衣服把窗户蒙上继续看书。灯光能轻而易举穿透窗纸,可见亮度很强。明代的李渔更是矫情,他在《闲情偶寄》里谈到:“我辈长夜读书,灯光射目,最耗元神。”竟嫌灯光过于明亮,刺眼耗神。

没有足够照度的灯光,夜读难免伤眼,亮度过强,视力也会受损。保健的办法,《志雅堂杂抄》记载了一种,“枸杞子,可以榨油点灯,观书益目”,或者使用眼药膏,譬如用冬青叶和黄连加工而成的九龙膏。

适合看书的照明设备,明武宗有一个。据《长安客话》记载,琉球曾向武宗进贡一座玉脂灯台,注入一两油,可以持续照明十个晚上,而且灯光明亮异常,人的头发丝在灯下清晰可辨。

最让人羡慕的设备要属南唐。宋朝军队灭唐时,在宫中发现一美女,是李后主的宠姬。带到军营里审问,美女一见帐中油灯,当即闭眼,说好大烟气。军人怜香惜玉,赶紧把油灯灭掉,取来蜡烛,美女竟然还闭着眼,大喊,烟更大啦!将军们很惊讶,难道美女在宫里不点蜡烛吗?美女说,我住的宫里,一到晚上就悬挂起珍珠,珠光宝气照亮了整间屋子,就跟太阳在头顶一样。

若是在这样的屋子里读书,想必陆游不会感叹眼睛要瞎了吧。

2014-01-01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