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经济冷却期的“风险与机遇”

德语媒体周一关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明显降温”,以及这可能给西方工业国家带来的积极影响。

“几周来,中国总理李克强一直在谈'新常态',宣扬曾经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已经成为历史”,《南德意志报》一篇名为“李克强指数”的文章在开头这样写道。文章表示,7%的增长成为中国政府的新目标,然而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认为,这个新目标还是定高了。

“在过去数年里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主力的中国经济,如今明显失去了动力。”《南德意志报》文章援引该报告说,北京领导层低估了经济冷却的规模,这造成了经济景气硬着陆的可能性增加。

文章随后质疑了中国官方所发布经济数据的准确性。“总理李克强也早在2007年就对美国外交官称,他并不太信任官方数字,而是宁可看另外三个指标:能源消耗量、贷款发放量和铁路货运量”。基尔研究所的经济学家们在研究中借鉴了这几个指标,而“克强指数”显示出中国经济“明显的冷却”。

“恰恰这一点可能迅速给中共带来问题,因为是经济繁荣为其提供了执政合法性。因为担心经济急速冷却,李克强的前任温家宝与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共同推出了一份大规模的景气计划,以便削弱西方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该计划在短期管用了。然而今天呢?”

文章援引基尔研究所报告表示,计划如今导致了巨额负债、工业资本过剩、房地产市场过热。“与此同时,股市的最新发展体现了中国政府在控制金融市场稳定方面的能力界限。(公众)对于中共的信心大打折扣。”

中国经济冷却给欧洲带来“机遇”

《商报》8月10日的一篇名为“风险与机遇”的评论在开头写道: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神话和官方增长数据的怀疑正在增加,增速短期回落至约5%以及中期继续回落确实可以想象。

“中国从一个靠投资、出口拉动增长的雄心勃勃工业国转型为内需不断扩大的知识型经济是一个棘手的任务。为了避免转型期经济增速的剧烈下滑,中国国家领导层再次拿出大型基建项目。而在几年后,前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将会导致劳动市场的人力不足。”

“中国经济持续冷却对于世界经济、特别是欧洲意味着什么呢?”文章表示,首先澳大利亚、巴西等原材料出口国将体会到中方需求的下降。其次,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减弱。另外,中国进口减少、再次增加出口,这包含高新技术领域。中国钢铁制造商会在全球市场上压低其产品价格,因为国内的工业建筑领域的需求减少。

中国贸易结构变化将会压低原材料价格,文章写道。汉堡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工业原材料价格指数在今年7月达到6年来的最低水平。去年下半年原油价格的减半虽然主要是因为供给过剩,但中国需求不旺将会让致油价长期保持低水平,甚至进一步下降。“从这一点看,中国经济的持续冷却对于欧洲和美国没什么坏处。”

“低廉的原材料价格以及世界市场上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将会对于工业国家物价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这又给了各国央行更大操作空间,让基本利率在更长时间里保持较低水平,并借此刺激经济增长。换句话说,中国经济发展放缓的可能结果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口袋里的钱从原材料出口国向西方工业国的转移。”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