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政改博弈面面观

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有关2017年特首选举的政改方案,难以在立法会取得三分之二多数票支持,不能通过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投票结果只有8票支持、28票反对,却是意料之外的事。

建制派议员声称,推迟投票时间的技术性操作失误,导致33位议员退席未能投票。8︰28的投票结果,既输了里子,又输了面子,确实可以加载立法会史册。

戏剧性的博弈结果

立法会投票表决没有通过2017年的特首选举方案:泛民主派议员捆绑投票,达到了预期目的。建制派输得非常难看,惨不能睹。港府推销政改方案20个月,白费辛苦,施政管治遭受重挫。香港市民中支持政改方案的有四成多,反对的也有四成,几家欢喜几家愁。

代表中央政府的诸多机构纷纷谴责28位泛民少数议员出于私利,否决普选法案,阻碍香港民主发展进程。然而,却没有表彰坚守立法会投支持票的更少数的8位建制派议员,也没有谴责在投票倒计时仓惶放弃投票权力的33位建制派议员。个中奥秘,令人看不懂,猜不透。阴谋论的解读是,建制派议员趁机向港府和中央要利益。如果路人甲可以向长毛买票,路人乙、丙、丁为何不能向其他议员买票?

两害取其轻

从利益博弈的角度看,似乎能看出问题的端倪。因为任何政治或经济利益的博弈,都离不开算计,即两害取其轻,或两利取其重。

泛民主派议员捆绑在一起投反对票,离不开两害取其轻。因为香港政府推出的2017年特首选举方案中,成为行政长官候选人的门坎要比2012年特首选举时来得高很多,需要取得1,200人组成的“提名委员会”中超过600人即超过50%的提委支持。

而2012年特首选举,只要取得1200人中150人,即不少于八分之一选举委员会委员提名,就可以成为候选人,当年民主党党魁何俊仁曾循此规定成为特首候选人。

泛民主派的梁家杰参加2007年香港行政长官选举,曾得到132名选委的支持,成为特首选举候选人。当年800人选特首,100名即八分之一选委支持为门坎。

李永达曾代表民主党参与2005年香港行政长官选举,最终未能取得100名选举委员会成员提名(只取得51票)而放弃参选。

回归18年来,泛民主派参选特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悟出,选举制度的不公平,他们永远没有机会。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因此,反对政府提交的2017年特首选举方案,宁愿回到对自己有利的选举节点上,实行捆绑投票,散布有人亿元买票等,都是为了守住立法会三分之二的关隘。这是两害取其轻的必然选择。

不守游戏规则的建制派

民主政治曾被形象的形容为:数人头、点选票的多数决定。建制派议员,几乎都是香港社会上有头有脸的精英人物。如果说他们不懂得立法会的游戏规则,实为污蔑。可是在这次政改方案投票中的表现,表明他们有意不遵守立法会的游戏规则。

例如:投票倒计时的钟声响起,却要求停止会议进行休息;再如:在投票表决前的最后一分钟,拉大队人马离场放弃投票;又如:3位身兼行政会议成员的立法会议员,不投票支持自己有份决策送交立法会的政改方案,造成利益冲突,坏了规矩。

犯错的议员事后虽向公众致歉,唯独缺少向各自的选民诚恳道歉。如果要票债票偿,就从这些派性惟大,违背选民利益,放弃投票权的议员开始吧。

香港乱局将延续

政改方案没有在立法会投票通过,一切又回到原点。梁特首和议员们都有意愿讨论和通过民生议案。然而,经济议题和政治议题长期纠缠,难以完全割裂分开。民意基础脆弱的港府,难以扭转和改变香港长期的乱局。

18年前,香港在英国人手中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鹅,为大英帝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利益,否则香港回归祖国的谈判也不至于那么棘手。时至今日,香港已变成一只病鹅,早就生不出金蛋了,还要新主人为了“繁荣稳定”的光环,花费巨大的经济政治社会成本养着、供着和宠着,虽然不时还公开念着旧主的好。解决的办法,已在《21世纪的资本论》里。当然还是可以继续混下去的,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