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长江沉船救援 中共欺骗世界

长江客船“东方之星”翻沉之后,经过5天的“救援”,456人中,只有14人幸存,其中7人自己游上岸报警,5人漂到岳阳等地被当地民众救起。船难现场,当局出动了3000余人的军警和救援队伍,仅仅搜救出2个活人;剩下的444人,要么是尸体,要么连尸体都下落不明。

这场1949年以来长江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船难,翻沉原因到底何在,是天灾还是人祸,将向谁究责,按照惯例,这将是中共的专利,无人敢于置喙。谁若对中共公布的结论提出质疑,或结论与之不一致,谁就是与境外敌对势力勾结,心怀不轨,妄图颠覆中共政权。至于客船翻沉之后,当局救援是否及时、得当、有力,中共掌控的官媒已经定下了调子:《生为国人,何其有幸!》,《天无常,人有情》,《救援一线,中国最帅的男人都在这儿啦》,《写一曲万众一心的壮歌》,《感谢你无数次游过那么悲伤的水域》,《世界透过沉船事故见中国决心》,《客轮翻沉在黑暗江水,救援飘浮出人间真情》……仅看这些标题,你就知道,全中国人民都要感谢我党皇恩浩荡,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全世界人民都活不成。

这是中共封锁现场、控制媒体、垄断事故真相发布权和报道权的必然结果。从一开始,中共就试图阻止媒体报道事件。6月2日至5日,中共媒体主管部门连发5道指令,对事故的采访报道作出极为详细、具体的指示,违背人类的基本良心,干尽了所有缺德之事。比如,事故消息传出后的6月2日上午,中宣部即向全国媒体发出通知,要求所有媒体一律不派记者赴当地采访,已派出的要立即撤回,并将已派出的记者名单于上午11点前上报;关于事故的消息,一律只能按新华社通稿刊播。许多正在途中或已赶到现场的记者,接到指令后被迫返回。如此重大的事故,无数民众揪心,中共宣传主管部门却禁止媒体前往采访,普天之下,除了纳粹和极端独裁分子,还有谁如此干过?作出此决定的中共宣传部门头头,罪孽深重,这一笔账将来一定会算到他们头上。

当然,中共宣传部门的禁令并不能阻止所有媒体记者的勇往直行。当天下午,大批各地记者顶着禁令,偷偷赶到了事发地湖北监利。他们踩着泥泞,风雨中四处寻找当事人和目击者,有的忙碌至深夜,但他们辛辛苦苦采写的报道,却并不能在自己的媒体上发表,即使发表,也不能署名。因为当天晚上,还有第二道禁令:除了重申不能派记者,还要求媒体如果报道此事,一律只能采用新华社通稿和央视画面,“不集纳类似事件,不评论”。“对事故原因、伤亡数字等,严格按新华社通稿准确报道”。“不采访被救人员和遇难者家属,版面安排要突出中央重视和救援救治,不过度渲染惨烈情况,违反规定、违反纪律要严格追究责任。”

事实上,这时候进入事发地的各地记者,虽然到了现场,也无法接近核心新闻源。因为整个监利县城已被管制。救援船只和失事船只附近去不了,乘客家属找不到。长江南北两岸,已被武警重兵把守,甚至进入监利县城的旅客,都要遭到盘查。中共宣传部门则拿着掌握的已到现场媒体记者名单,一个个找人、逐客、“定点清除”。有记者从长江南岸的岳阳洪山头镇租到渔船,逆流而上试图接近失事客轮现场,也被截获赶走。

最为搞笑的是,6月3日,是六四敏感日的前一天,由于当天李克强曾在救援现场向遇难者遗体默哀,中共宣传主管部门当天竟给各媒体发通知要求,不准刊发李克强默哀的照片,包括新华社播发的李克强默哀照片都不能采用,理由是,默哀照片发在6月4日的报纸上,会让人与六四联系在一起,使人联想和“误会”,解读为给六四遇难者默哀。

一方面,中共宣传部门阻止国内媒体前往采访,另一方面,官方又“组织”外国媒体到救援现场采访。根据央视6月3日新闻联播的报道,“长江客船翻沉事故后,42家境外媒体的75名记者聚集救援一线,关注救援最新进展”,央视所播出的外媒记者评价是:“中国政府在这个事件上应急处理非常到位”,“对中国政府的快速反应和救援表示肯定”。6月5日,新闻联播又报道外交部新闻司组织“20家境外主流媒体的近30位记者”登船,到现场了解救援最新进展,并引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伊恩威廉姆斯的话说,这“已经是第二次登上船近距离拍摄报道救援现场了,在他看来,接近现场报道一次比一次透明”。他们不知道,这些外媒记者所看到的,都是经过了精心组织和编排的表演。

这些外媒记者还不知道的是,当他们登船的时候,有一两百位从中国全国各地赶来的记者,连救援现场都接近不了,更别说“登船”。登船成了外媒记者和央视、新华社及少数跟随领导人和当地官员领导采访的记者的特权。其他媒体记者只能去写一些无关痛痒的“煽情”文字。在这种情况下,公众所有看到的关于沉船事件的救援及事故真相,当然都是不完整的、是经过了严格过滤的。

媒体采访手脚被缚,就不可能有真相。官媒说这次对沉船的救援“感动中国”,这是中共在对媒体严格管制下制造的假象,它欺骗了全世界。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