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美中战略对话,还有无必要?

美中两国第七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本星期在华盛顿举行。此前双方在南中国海和黑客网路攻击等议题上的交锋,为对话蒙上了阴影。对话期间,双方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但也软中有硬,表明各自立场,给人“各说各话”之感。美国副总统拜登和财政部长雅各布.卢更对“中国政府支持的网路攻击”提出强硬警告,并强调在南中国海保持国际海运畅通的重要性。这次对话是否成功缓和了美中关系?为习近平九月访美做了什么样的铺垫?定了什么样的调子?

参加今天讨论的四位嘉宾是:美国智库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主任戴博,他的英文名字是Robert Daly;北美世界日报副总编魏碧洲;中天新闻华盛顿特派员臧国华;以及政论作家、时事分析人士陈破空。

戴博表示,这次对话没有对缓和中美关系起到大的作用,因为不管美国提出什么关注的议题,中方都是一个回应,就是要美国“尊重中国”。在美国看来就是要美国同意和接受中国所作的一切,否则就闭嘴。言下之意就是让中国干自己要干的事。而且中国这次派出四百多位官员的做法很失败,因为他们是要为习近平访美铺路,但是完全无助于减轻美国对中国的不信任。另外在黑客网路攻击等问题上,中国完全矢口否认,这也给人非常恶劣的观感。美国也在做网路情报搜集的事,但是美国至少承认自己在做,对盟国也表示歉意,但是中国就是面对确凿的证据也否认,这就很难建立互信。他说,情报问题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公关问题,中国在黑客问题上的作为和态度让美国人从骨子里觉得无法信任中国。戴博还认为,美国国会在对话期间给予奥巴马贸易协定快速审批权,为TPP扫清了最后的障碍。从短期看这为奥巴马重返亚洲政策增加了筹码,让中国感到压力。但从长远看,也有利于中国自己的发展,提升中国的经济改革。

魏碧洲认为,这次对话中方有一个强烈的政治目的,就是为习近平九月访美做铺垫,要创造一个和乐和谐的气氛。这次对话美国主流媒体基本上没有报道,相比之下中国媒体的报道要多得多,而且中国派出四百多位官员的大阵仗,显示是做给国内观众看,也就是说,中国是把美中关系放在一个如何维持统治的格局里看的。但是从长远看,中美战略对话应该继续,因为在战略层面,许多事情双方需要澄清和说明。在其它层面如贸易等,也有相当多的技术细节需要双方的切磋。

魏碧洲表示,TPP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高门槛的协议,对科技,制造业等各行各业都具有重大的涵义,也覆盖全球百分之四十的产能。美国领头做这件事,不仅具有商业上的前瞻性,更具有战略上的前瞻性。中国将面临重大选择:是主动改变自己不符合国际规范的做法,还是选择被动留在自己的范围内做想做的事情。

陈破空表示,中国官员声称:对话未必双赢,但对抗必定双输,所以“对话比对抗好”。听上去不错。然而,北京所玩的,是一边对抗、一边对话,用对抗增加对话的筹码。这犹如上个世纪的国共交锋,中共一边打仗、一边谈判,以打促谈,以谈判掩护战争,边谈边打,假谈真打。半个多世纪后,中共将这一套厚黑战术,从国内战场搬到了国际战场。在这次所谓经济与战略对话中,不论美方提什么说什么,中方都喋喋不休的重复自己的老话,目的是逼迫美国认同北京单方面兜售的所谓“新型大国关系”。

陈破空说,中美之间呈现的对抗,不是由美国方面发起的,而是由中国方面发起的。举凡网络攻击、军事与技术窃密、在东海与日本冲突,在南海公然扩张,更间歇性地制造中印边界军事对峙,都是中国方面日益猖狂的进犯行为。因应盟国和大多数亚洲国家的要求,美国不得不采取行动,遏制恃强凌弱的中国。目前,中国的行为,属于进攻性,美国的动作,属于防卫性,在一定程度上,陷于被动。

臧国华的看法则比较乐观。他认为,战略与经济对话从来就因为双方目标不同而对结果有不同的期待和看法。美方务实,希望双方高层的面对面沟通能够立即解决几个美方最为关切的大问题;而中方则务虚,强调给中美关系发展的大方向把脉。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美方发言谈到具体问题时措辞有时会很犀利,让人觉得中方再不让步美方就要翻脸了;而中方则环顾左右而言他在大方向上打太极拳。不过经过这么多轮的交手,双方对彼此的特点都已经摸得很清楚,无论务虚还是务实,立场尽量向彼此靠拢。因此我们看到这次对话的具体成果,仅从美方提供的文字看,就超过了以往各轮,其中涉及气候变迁、军事交流、经贸交往、人民币汇率、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等等。在南海和网络安全问题上各说各话也不奇怪,事关双方核心或重大利益,轻易退让反而让人觉得奇怪。中方会前宣布填海造岛工程完工实际上就是向美方的妥协。自从尼克松访华以来,中美双方从来就有分歧包括重大分歧,而这些分歧也从来也没有阻止双方事关双方共同利益的问题上合作共赢,未来也一样。战略与经济对话,美方九位阁员参与,中方13位部长40位部长级官员与会,即使有些问题一时无法解决,也会有利于未来解决,因为经过对话双方充分了解了对方的立场和政策。

(美国之音 宁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