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左传是部兵书

——比较项羽和韩信的军事才能

我不喜欢看兵书,更讨厌《兵器知识》《舰船知识》这样的杂志,当然,小时候也喜欢过的。有人说,男人骨子里都喜欢各种武器,我怀疑是说我们这种普通智商的男人。我后来长进了,就不是很喜欢《孙子兵法》这样的著作,因为本质上,我不喜欢打仗,尤其是讲阴谋的打仗。

何况,《孙子兵法》也没什么了不起,它很多最实用的战术,其实都来自《左传》,下面举例说明,首先讲渡河作战。

在《孙子·行军》篇中,有这么一句话:“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就是说,敌人渡河而来,别让他们渡过来再打,要等他们渡到一半立刻开火,分分钟可以搞定。

我想看到这句,大家很容易会想到两个楚汉时代的著名战例,一个的主角是刘邦和曹咎,一个的主角是韩信和龙且。

先说第一个,项羽和刘邦在荥阳、成皋一带相持,刘邦打不过项羽,于是派本家刘贾、好朋友卢绾率领两万步兵,数百骑兵,东行从白马津渡河,和东边另一支反楚游击队头领彭越接头,创建敌后根据地,到处毁坏楚军的粮食和其他设备,楚军给养顿成问题。彭越游击队力量日渐壮大,慢慢公然进攻楚国的城邑,攻下了睢阳、外黄等十七个城池,当地楚国驻军都不是他的对手。项羽在前线坐卧不安,最后决定亲自剿匪,他对自己的部下大司马曹咎说:“你帮我好好守住成皋,如果汉兵来挑战,千万别理,只要让他们不能东进一步,就算达到目的了。给我十五天,就可以击破彭越,到时再回来帮你。”

项羽前脚走,刘邦后脚就围住了成皋。曹咎开始还听项羽的话,紧闭城门,不肯出战。刘邦派人天天辱骂,曹咎按捺不住,下令士卒东渡汜水,才渡了一半,汉兵箭矢齐发,楚兵在水中避无可避,死伤无数。汉兵趁势渡河全线出击,大破楚兵,曹咎无颜再见项羽,在汜水边自刎。刘邦顺利攻占成皋,楚军丢失粮仓敖仓,一蹶不振。

很显然,项羽精通兵法,深知渡河出击,肯定会被汉军全歼。可惜他只深通兵法,对人却一点都不通,否则怎么会把这么重大的事托付给一个窝囊废呢?

而且他手下的另一个窝囊废龙且,在潍水边,被几乎采用同样战术的韩信给干了个底朝天,项羽的日子也因此彻底进入了倒计时。

当时,龙且与韩信兵夹潍水布阵。水东为楚军,水西为汉军。韩信先派人在潍水上游扔了数万沙袋,将潍水堵住,下游水量因此大大减少,然后派少量兵渡河佯攻,刚渡到一半,假装败走。龙且大喜,下令全军渡河追击韩信,韩信传令上游士兵将沙袋挪开,水流汹涌而下,楚兵渡到水中央,大部分立刻成了水鬼,还在岸上的士卒心胆俱裂,四散奔逃。韩信下令全面进军,大败楚兵,斩杀龙且。龙且也许知道渡河进攻很危险,但他不知变通,韩信将战例稍微改进,就让他上当,实在不是大将之才。

而类似战例在《左传》中起码也出现了两次。

公元前627年,晋国的阳处父侵略蔡国,楚国派子上发兵救援,两军夹泜水相遇,谁都不敢轻举妄动,阳处父派人对子上说:“你如果想打,我可以先退兵,让你先渡河,渡完再打,否则,你先退,让我渡河再打。”子上信以为真,傻乎乎想渡河,还好被参谋大孙伯拦住了:“不行,要是他不讲信用,刚渡一半,他就开火,我们就全完了。您不如让他们渡河。”阳处父假装答应,楚军也如约撤退,貌似会等待晋军全部渡河再战,谁知阳处父也不傻,马上宣传:“楚国人吓跑了,我们也走吧。”撒腿就逃。

其实子上不应该差点犯这个错误,早在十一年前,被毛泽东称为“蠢猪似仁义道德”的宋襄公,就是在泓水因为放弃这个战术而被楚军打败,当时宋军已经列好队,而楚军还在渡河。宋军司马劝宋襄公:“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没渡完,立刻进攻,还有胜算。”宋襄公竟然回答:“这怎么行?太下流了,我做不到。”楚军全部渡河,从容排好战阵,宋襄公才说:“可以了,上。”结果一败涂地,其本人也被一支箭射中大腿,伤口感染而死。

若熟读《左传》,碰到类似情况,肯定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胜利,而且《左传》比《孙子》更形象,更有趣味,当年关羽夜读《春秋》,也许并不仅仅读经文,也读《左传》;杜预熟读《左传》,一战吞吴,也不是书呆子。

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吴、楚两国交锋,新兴的吴国一举击败了老牌帝国主义楚国,楚军逃到柏举,觉得这样不行,再次回头,和吴军对阵,但再次被打得大败,继续溃逃,迎面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楚军傻了眼。

谁知吴国军队反而不进击了,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是这么说的:“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

意思是:“困兽还知道拼死一斗,何况人呢?如果楚军知道必死,势必个个拼命,我们哪里吃得消?不如暂缓进军,他们知道可以逃跑,就没有斗志。等他们渡了一半,我们再出击不迟。”

这段话很有意思,和我们上次所说的战术有相通之处。上次的战术,中心内容是两军隔河对峙,先渡河出击者必败,这回则是先渡河逃跑者必败。河,真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的好东西。

当然,这个战例最重要的教训还是:一定要避免敌人背水一战。项羽和韩信,都是充分利用过这个战例的。《孙子兵法》里也记载了这种打法,《九地》篇说:“帅与之(士兵)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这段话是说:将军带兵,就像把人引上高处,再抽掉他们的梯子。带领他们跑到外国,寻找作战之机。就像驱赶一群羊,羊们根本不配知道自己到处跑的目的。把军队放置到极为危险的地方,这才是将军该做的事。

这是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打仗宝典,读后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做一个普通士兵是多么可怜!在将军眼里,他们从来没有当人看待,让他们最大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投放到绝境。水边,就是最常见的绝境之一,和别的绝境不同。如果士兵深陷沼泽或者山谷,有力也无处使,而水边空旷,是将军成名的最理想之地。

公元前207年,秦国名将王离率领三十万精兵,围住了赵国的巨鹿城,诸侯率兵去救,却都慑于王离的军威,只敢远远观望。项羽也被楚国派出,去营救巨鹿。他击杀了犹豫不决的主将宋义,率领所有的兵马渡过黄河,之后把船全部凿沉,锅碗瓢盆砸了个稀烂,帐篷烧了个精光,工兵、火头兵全部改装为战斗兵,不成功,便成仁。王离军奋勇迎战,可是楚军已经不要命,以一当十,九次合战,王离的陕西兵再也支撑不住,大败。项羽一战成名,诸侯们见了他都腿脚发软,奉他为上将军。

这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背水一战,当然,韩信的那次更典型。公元前204年,韩信奉刘邦的命令进攻赵国,赵军堵住了井陉口,号称二十万。赵将李左车劝主将陈余,韩信兵精,不可硬碰,应当利用地势,深沟高壁,拖死汉兵。谁知陈余是个脑残,嗤之以鼻。韩信大喜,率领军队出井陉,命令一万人先出击,渡过绵蔓水,背依水为阵。赵国普通士兵当然不懂兵法,都哈哈大笑:哪有这么布阵的,我们往前一挤,你们不都要变成鱼鳖吗?真蠢。

脑残陈余虽然号称儒侠,在江湖混了多年,对兵法一无所知,令赵兵精锐齐出,双方厮杀一阵。韩信假装害怕,鸣金撤退,扔掉大将旗鼓,仓惶逃入背水为阵的那支万人队。赵兵争先恐后上前抢掠追杀。汉兵背水,躲无可躲,都拼死厮杀。赵军数目估计有汉军的十倍,竟不能取胜。韩信又派人暗暗偷袭赵军老巢,两边夹攻,将赵国二十万精锐全歼。

战后,汉军将领都问韩信,为什么这样冒险竟然赢了,韩信说:“看来你们都不读书,兵书上说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嘛。”

其实对那些只会打仗的大老粗来说,要他们学兵法实在太苛刻了。兵法书枯燥,连贵族项羽都懒得学完,何况那些泥腿子。其实只要办个培训班,给大老粗们讲讲《左传》中的打仗故事,寓教于乐,效果是一样的。满清入关前,将领们也没什么文化,都以《三国演义》为兵书,道理相似。曹操真的没必要硬着头皮去注什么《孙子兵法》,节选《左传》,教诲下属,岂不轻松。

当然,不管从什么书学兵法都不能胶柱鼓瑟,得权衡自己的实力。当年项羽只率区区三万特种兵,就将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像赶鸭子似的赶入大河,淹死二十多万,那时汉兵怎么不背水一战了?所以,还是霍去病说得对:“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兵书是要看,但只要懂得精髓就行,真正上阵,还得靠灵活运用。总之,以《左传》为兵书,事半功倍。

由此也可以比较项羽和韩信的军事才华,上面两个情况都在《左传》中出现过,其精髓也都被归入《孙子兵法》,而且还都被项羽和韩信用过,可见,他们在军事谋略方面,应该是差不多的。而项羽作战更勇悍,如果兵力相差不多,韩信要是碰上项羽,只怕很难幸免。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