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保险起见:要不要买保险

旅游旺季即将开始。摩拳擦掌的不只是大小旅行社,还有保险公司。因为德国人特别需要安全感,而中国人更喜欢挑战命运。

R.先生是天生的推销员。当我和一位德国妈妈为我们的女儿敲定了包价旅游之后,他又为我们推荐一项保险:假如两个女孩子当中的一个生病,那么另一个不必单独出行;假如我们四位家长中的一个遭遇不测,她俩也可临时取消行程,因此产生的费用保险公司承担。我旁边的德国妈妈不住点头。我则毫不掩饰自己的不以为然:‌‌“完全没有必要。距离起飞只有两个星期,两个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再说我们也还不到突然病危的年龄。‌‌”R.先生插嘴:‌‌“您可不能这样说。‌‌”接着他微笑地讲述了一个他职业生涯中的真实故事:

一位新郎拒绝为高价的婚礼旅行买保险。理由是:这是我的婚礼,只要还剩一口气我也不会取消行程。在机场搬运行李的时候,一只箱子砸到他的脚上,造成跖骨骨折。航空公司拒绝让他上飞机。

这个故事立竿见影。那位德国妈妈说:‌‌“我觉得应当上这个保险。‌‌”我刚想指出高价婚礼旅行和希腊沙滩度假之间的可比性有限,但终于什么也没说。假如人家保了险,我却坚持自己的意见,万一女儿的同伴生了病,考虑到我们没买保险,只好带病坚持旅行,这个责任我担不起。于是我们双双签约,保险价格接近包价旅游总额的百分之十。

安全感的代价

伴随旅游的保险可不止这一项,另外一个重要的风险保险是旅游中断保险。比如到了目的地之后,你突然生病必须提前返回,或病得你一时半会儿回不了家,保险公司便支付相关的费用。虽然机票里包含了基本的行李险,但有些德国人出行习惯把所有细软都带上,于是可以为行李另外上保险。不过,两个姑娘的箱子里不过是几件连衣裙和比基尼,最贵重的大概还是箱子。因此,R.先生很公道地指出这项保险没有必要。

我并非原则上反对保险。比如旅游医疗险是必须的。前不久那位骑车环游美国的中国人因为没有保险,事故之后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费。这种事情在德国不大可能发生,因为申请签证必备的材料之一便是医疗保险。

侥幸还是理性?

近一、二十年,中国的保险业也在蓬勃发展,各种保险的名目越来越多。不过据我观察,与德国人相比,中国人对保险的热情有限。中国人认命—有一次我刚花六百欧元配的眼镜让小女儿一个热烈拥抱就玉碎了,虽然懊恼,但下一副眼镜我还是拒绝上保险。德国人则喜欢给较为贵重又常使用的物品上保,比如山地车,手机保险也很普遍。中国人擅长核算和心算。比如当R.先生向我们热情推荐旅游风险保险的时候,我心里粗略计算了一下这辈子没买这项保险节省了多少开支,并由此坚定了继续刀枪不入的决心(这一次是绝对的例外)。果真哪一次旅行因意外事件而泡汤,费用绝对低于一辈子买保险的开销。而且中国人容易抱侥幸心理,倒霉的事情怎么会偏偏发生在我身上呢?

德国人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将所有可能发生的不测过一遍脑子,接着针对每一个不测买相应的保险。在网上买张音乐会的门票,付款之前一定有一项询问:是否保险?因为世事难料,没准儿你在音乐厅大门口儿摔个跟头,锁骨骨折,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一对倒霉的新人。

不过那一对儿的结局很圆满。考虑到他们的情况特殊,旅行社、航空公司和国外的酒店都很通融,答应他们在新郎痊愈之后完成梦幻之旅。那么中国人会作何反应呢?实用的中国人也许会说:那就在家结婚吧;迷信的大概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既然老天为我们的结合设置了如此障碍,是不是说明我们之间存在原则性的问题呢?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