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43:浴血随枣,枣宜会战-上(1/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四十三(新抗战系列之六十四)

1940年,抗战进入第4个年头,也是最艰苦的相持阶段。4月到6月,在第五战区的湖北境内,爆发了武汉会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枣宜会战。随枣会战之前的历次战役,虽然战术上大多以国军失败告终,但战略上,国军基本都实现了目的。这也是打了4年,国军仍然保有400多万部队,屹立不倒的原因。但此次枣宜会战,却是一场战术和战略上的败仗。自然,此战并不算完败,但至少日军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战前目的,第五战区损失不轻,还丢掉了重镇宜昌,至于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将军的殉国也就更别说了。

日本侵略者的窘迫

战争进入第四年,日本虽然占领了中国华北,华中,华南的很多省份,却仍然面对国军400多万部队和很适合防御的众多省份。此时的日军和日本国内已经筋疲力尽。

由于战争长期不能结束,日军被迫多次扩大了军队的规模。

到了1940年,日军已经将未来师团总数定为90个,并且在1939年新编组了11个师团和14个维持治安的独立混成旅团。

这么多部队中,除了24师团调入关东军,其余部队全部加入关内中国战场。

独立混成旅团大体用在日战区对付国军敌后部队和游击队,而这11个师团则基本补充到一线作战部队。

于此同时,日军将在中国战场作战多年,比较疲惫的5个甲种师团调回国内休整,包括第9,第10,第14,第16,第20师团。甲种师团战斗力虽然强悍,但日军认为下面的持久战基本都在中国地形最恶劣的地区,摩托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甲种师团反而无法发挥威力,还是不用的好。

另外,日军将战争中临时组建,战斗力差,人员素质也不行,对战争帮助不大的4个特设师团解散,包括“大名鼎鼎”的第109师团,另外还有101师团,108师团,114师团。因为这些师团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留下来没有意义。

这样一来,在1940年初,日军在中国关内一共有25个师团又20个旅团,加上海军和空军,作战兵力高达90万人。

而在东北的关东军有9个师团,在中国境内日军总数已经远远超过100万人。

另外,日军在朝鲜有2个师团,在日本国内,仅有5个师团,其中近卫师团的一个旅团还赶赴广西参战昆仑关战役去了。

由于持久战和大量扩军,日军的军费激增,仅仅在1939年军费就高达22亿日元,平均每个日本人要承担20多日元。而当时日本女工一年薪水不过200多日元。

这样巨大的军费,是日本无法长期承受的。

日本是列强中的后起之秀,虽然军事较为强大,但国力还大大逊于英法苏美德等老牌列强。

尤其日本国民生活,和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无法相比。在美国开始普及家庭汽车的时候,日本家庭还在为每个月多吃一顿肉而高兴。

后来的山本五十六大将在美国担任武官的时候,亲眼看见生产牛肉罐头的流水线,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杀牛到出罐头的全过程。山本惊叹的说:非到万不得已,我们绝对不能和美国这样的国家对抗。

在1939年,由于战争的影响,日本的经济开始出现严重问题。

由于年轻人大量参军,进入兵工厂,以及干旱,日本国内出现了大面积的农产品歉收。而日本新扶持的中国伪政权控制区,由于战争的影响,更是出现大面积的饥荒。

内外交困,日本无奈,只得拆东墙补西墙,从殖民地朝鲜将1000万担大米运回国内。

对于中国的饥荒,日军本来根本不想管,死再多的中国人也不关他们的事情。但华北伪政权领袖王克敏声泪俱下的要求日本主子救命,不然政权就要垮台。日本人为了扶持王克敏伪政权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总不能看着他垮了。最终,日本方面又出资从美国购买了26万吨面粉运到华北。

代价是,花费了宝贵的外汇储备,更让殖民地的朝鲜人被迫吃粗粮。

连粮食都出了问题,其他就更别说了。

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小国,几年战争导致物资的严重匮乏。日本只得对物资实行配给和禁售,这在民间造成很大恐慌。

一些本来军民两用的商品,比如罐头,早已经从市面上消失了。

农业如此,工业也好不到哪里去。

由于国内工业能力有限,加上仓促转型,虽然日本国内尽了最大努力,1939年军工生产仅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八十,存在大量的武器弹药缺口。

对此,日本军方极为不满,日本陆军大臣为此还出言不逊。但主管工业生产的日本官员却气愤的说:这已经是爱国工人们发挥了最大努力的成果。您如果对这个结果不满意,可以亲自去工厂视察,如果发现哪里有消极怠工的现象,我立即切腹向天皇谢罪。

一些无法通过配给保证的物资,只得向列强购买。为此,日本已经花费了近400吨储备黄金,这导致日本金融业出现极大的风险。

国内形势如此,国际形势也很紧张。

1939年,随着欧洲战争一触即发,日本在中国试图染指列强租界,并且一度封锁了天津的英租界。

显然,日本想要控制中国甚至东南亚的目的越来越明显,这点就是瞎子都看得见,美国人自然也不是傻蛋。

美国对日本的态度,开始逐步转为强硬。

7月28日,美国国务院正式通告日本,废除1911年两国签订的“美日通商条约”(1940年1月26日到期)。废除“美日通商条约”对日本是一个相当沉重的打击,因当时从美国进口量占日本在1939年总进口量的40.7%,日本的大宗战略物资,包括部分军火物资,是从美国进口的。

除此以外,由于1939年9月欧战爆发,轴心国的德国意大利已经陷入世界大战,作为轴心国一份子的日本明白,日军参战也就是时间问题。

当时,日军无非就是北上和南下。只是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经投入100多万大军,国内仅有5个师团,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短期内集中足够的力量作战。

为此,日本军界有识之士,开始考虑从中国战场撤军。他们计划在1939年底,将关内日军减少到70万人,1940年再减少到50万人,1941年减少到40万人。这样抽调出近60万大军,加上国内新编组的几十万部队,无论北上南下都是绰绰有余的。

日军军界多少有几个有头脑的智囊,并不都是些疯子。他们认为日本帝国的命运决定在和美苏决战的结果,至于是否征服中国,意义并不大。

因为如果占领中国,最终被美苏击败,中国还是保不住。

但如果击溃了美苏,哪怕现在没有占领中国,假以时日,至少也能控制中国大部分地区。最惨最惨也能保住满洲,台湾和伪内蒙古政权。

所以,在这些人看来,从中国撤军也是必须的。

不过,这个想法遭到中国派遣军的实际领兵大将的强烈抵制。

所谓当局者迷,一旦陷入战争,想保持冷静头脑就很难了。

这些野心派军人,包括曾经以理智著称的冈村宁次,早已经被战争冲昏了头脑。

他们认为,国军经过4年战斗,虽然伤亡不轻,却仍然保持相当的战斗力。日军现有兵力,只能保证稍强于国军,只有一定的优势,却没有压倒性的优势,理应继续大量增兵才是。

如果此时日军反而减少兵力,无异于将战场主动权让给国军。

以日军区区40万兵力,如何能够和400万国军对抗。日军如果真的撤军到40万,肯定会遭受毁灭性失败,最终羞辱性的败退出中国。

所以,包括11军司令冈村宁次,中国派遣军总司令西尾寿造,总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在内的几个高级将领,全部认为不能撤军,反而要继续增加兵力。

冈村甚至在1939年12月10日分析情况时写道:……长期持久的战争,对日本帝国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小规模作战,诱降活动,解决不了中国问题,只有大规模的进攻,才有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

由于这些藩王们的抵制,撤军计划最终不了了之。

这些家伙好不容易争取到不撤军计划,甚至还得到了新的兵力,他们要做的自然是继续发动进攻,妄图一战结束侵华战争,迫使蒋介石投降。

加上1939年9月,德军在三周之内闪电击溃百万波兰大军,更鼓舞了日军的士气。他们也希望仿效德军,来一次大规模的闪电战,给国军以重创。

而作为侵华日军中战斗力最强,兵力最多的11军,自然成为主攻的力量。

由此,枣宜会战就这样爆发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

此次日军的指挥官并不是冈村宁次。

1939年底,由于冈村宁次一再向日本军部要求增兵,继续扩大侵华战争,而且话语傲慢,被军方高层所厌恶。

随后,冈村宁次在1940年初被召回国内,担任了一年军事参议官,其实也就是坐坐冷板凳,惩罚他的口不遮拦。

直到1941年,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冈村宁次才被重新启用,提拔为上将,并且担任了华北方面军总司令。

接任冈村宁次的,为园部和一郎中将。

园部和一郎同冈村宁次是陆军士官学校同一届的同学,名气丝毫不比冈村小,是一个相当能干的军人。

园部和一郎出身于民风凶悍的熊本市,这是日军中战斗力数一数二的第六师团的故乡。

他是一个职业军人,从小就在熊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中央幼年学校就读,1904年10月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16期。

在日军服役多年以后,他又进入日军高级军校日本陆军大学就读,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陆军大学25期军刀组的荣誉。

所谓军刀组是日本在二战前对于每一届陆军大学毕业生中的前六名的一种称谓,因这6人能够获得天皇御赐的军刀而得名。一般来说,只要进入军刀组,这个人未来一定会飞黄腾达,日军高层中军刀组出身的不下上百人。

比较著名的是山下奉文(陆军大学28期),西尾寿造(陆军大学22期)(近卫师团长,中国派遣军司令官,曾被作为甲级战犯嫌疑逮捕,畑俊六(陆军大学22期)(元帅,曾任侵华日军总司令,指挥过豫湘桂会战,甲级战犯),松井石根(陆军大学19期)(甲级战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首犯之一),梅津美治郎(陆军大学23期)(甲级战犯,参谋总长,签署《何梅协定》,第14任关东军司令)等等。

园部和一郎在日军中打拼了20多年,最终在1932年担任旅团长职务,少将军衔。1936年4月晋升陆军中将,担任驻齐齐哈尔的关东军第七师团师团长一职。

此次冈村宁次被调走以后,他就被提拔为第11军总司令。

园部和一郎这个家伙,是个颇有能力的人,他的能力在此次枣宜会战中明显的体现出来。

在战前园部和一郎曾经和幕僚仔细讨论过战役如何去打,在他们看来,冈村宁次之前组织的随枣会战并没有错。之所以失败,是冈村宁次过于信任骑兵旅团的战斗力,没想到骑兵碰不了孙连仲的步兵,导致包围圈没有形成,汤恩伯31集团军从容撤退。日军合围失败以后,筋疲力尽,又遭遇国军反扑,伤亡很大。

园部和一郎认为,此次会战只能采用老同学冈村宁次的方法,也就是在随枣地区大范围的合围作战,将第五战区主力,尤其是中央军精锐的汤恩伯31集团军吃掉,重创第五战区的有生力量。

为了避免犯之前的错,园部和一郎这次并没有采用骑兵旅团作为包抄力量,而是采用了步兵。但步兵行军速度较慢,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园部和一郎让包抄的步兵做轻装配备,一些不便于携带的重炮就不带着走,同时给这些突击部队配属了大量坦克,作为突击力量。

战略制订以后,具体战术计划也差不多完成了,这时候日本军部却突然发来命令,要求此次进攻务必占领宜昌。

这就让园部和一郎摸不着头脑了。此次会战的目的本来是歼灭第五战区主力,是抓人,现在怎么又变成掠地了?

就这一点,园部和一郎到和冈村宁次想法一样,他认为占领更多的地盘对日军没有价值,只能增加包袱。目前第11军由于控制区域过大,后方日战区的国军正规军和游击部队也有十万之众。11军已经捉襟见肘,兵力根本无法有效调动。

而日本军部要求占领宜昌,不过是出于政治考虑,试图通过控制这个西进四川的门户,迫使蒋介石政府屈服。同时还可以将宜昌作为前进机场(距离重庆仅有400多公里),大规模轰炸重庆,给老蒋施压。

自然,从军事上来说,占领宜昌也有一定意义,这样就切断了四川和第五战区的水路运输,以后运输只能靠不太方便的四川陆路了。

不过,园部和一郎仍然认为占领宜昌没有意义。

占领宜昌就能让蒋介石投降?显然是不可能的,就算占领重庆也不可能。

至于日军高层认为占领宜昌,就可能由此沿着水路长江西进,占领四川。园部和一郎认为这完全是胡扯乱说。宜昌过去就是三峡,这个艰险的水域已经被国军设置了重重水障,就算是没有人防御,日军军舰也很难突破,更别说一路还有国军很多沿江工事,走水路进攻四川绝对不可能。

从陆路进攻呢?也不太可能,因为如果不消灭第五战区,日军就根本无法西进。如果你强行西进,就让自己拉长的脖子上放一把刀,一旦孤军深入被第五战区切断补给线,又会是台儿庄战役式的惨败。更别说从宜昌到四川的陆路,全部是可怕的山地,极难跨越。

所以,园部和一郎对占领宜昌的主张是极不满意的,不过刚一上任,忙着谢恩还来不及,又怎么敢和上级作对呢。

园部和一郎只得被迫接受命令,对之前的计划做了修改。

可以看到,军刀组果然名不虚传,园部和一郎此次修改后的计划极为巧妙,是军事历史上的一个范例。

园部和一郎的计划是,此次会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重复随枣会战的模式,在随枣地区大范围合围第五战区主力,尤其要歼灭汤恩伯第31集团军。之后,无论合围是否成功,立即进入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突然转兵南下,渡江奇袭宜昌。

在园部和一郎看来,目前日军可以出动20万大军,相比随枣地区的30多万国军占有绝对的优势。

当时第五战区在随枣地区,除了汤恩伯以外,大部分是杂牌部队,战斗力不太强。

而驻守宜昌的江防军,则下辖3个军,都是中央军精锐,战斗力较强。

不过江防军是用来防御宜昌的,李宗仁无权调动,在随枣会战期间,江防军就没有动。

园部和一郎认为,此战关键就在江防军。

如果江防军不北上支援随枣地区作战,那么中日两军实力相差更大,第一阶段围歼第五战区主力基本可以成功,但占领宜昌几乎不可能。

如果江防军北上支援随枣地区,那么虽然第一阶段有可能失败,第二阶段占领宜昌就会轻而易举。

总之,江防军无论怎么动,日军都稳操胜券。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