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美联储将开启利率的“不确定性”新时代

一直以来,投资者纠结的都是美联储何时开始加息,对于美国长期利率水平以及如何达到该水平则关心甚少。不过,《华尔街日报》记者Jon Hilsenrath认为,目前是时候对此加以留意了。

美联储官员已明确表示,他们预计今年将开始把接近于零的短期利率进行上调,不过首次加息可能要等到年中。而对于首次加息后的美国利率变动道路,美联储官员以及市场人士有显著不同的看法。

长期利率前景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对于家庭来说,这将决定房屋按揭贷款和汽车贷款方面的开支;对于企业而言,影响将体现在公司债方面;对于政府来说,则会影响规模13万亿美元的公共债务。美联储以及市场对长期利率前景看法不一还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引发市场动荡。

出于种种原因,美联储官员对未来几年美国利率的平均预期几乎是期货市场所反映出的预期水平的两倍。

如果美联储错了,那么在利率政策上的失误可能妨碍美国经济增长。如果市场错了,利率升幅水平高于预期可能令投资者遭受损失。

根据美联储的最新预测,17名决策委员中有九人预计年底时基准的联邦基金利率将升至1.13%或以上,对2016年年底和2017年年底时利率水平的预测中值则分别达到2.5%和3.63%。而在交易员们基于利率预期水平进行买卖的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市场,对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和2017年12月利率水平的平均预期分别为0.50%、1.35%和1.84%。

从利率期货价格来看,投资者认为联邦基金利率在经过几次上调之后会重回零附近并保持在这一水平。这是造成市场与美联储对利率前景看法不一的一个原因。

瑞典和日本都曾发生过这种情况。瑞典央行和日本央行分别在2010年和2006年加息,但后来由于经济冲击和通缩压力使这两个国家的经济遭受挫折,两国央行都被迫改弦更张,下调利率。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今年1月份对华尔街债券交易商所做的调查显示,受访交易商认为美国加息后的两年内短期利率重回零的概率为20%。

短期利率重回零不是美联储期望的结果,因此这并未出现在美联储的利率预期中。

投资者还可能对美联储抱有其他怀疑,例如,美联储将无法实现2%的通胀目标,因而不得不维持低利率;又或者,美联储不会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将加息进行到底。

在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上周五主办的货币政策会议上,较长期利率前景成为各方讨论的焦点。美联储副主席费希尔表示,当美联储开始加息时,市场预期可能会向美联储靠拢,并且可能是突然地靠拢过来。他用不那么委婉的措辞提醒那些怀疑美联储计划的投资者∶当第一次加息到来时,将给美联储的公信力加分。

美联储正朝著理论上的长期均衡利率迈进,这个利率既不会让经济过热,也不会让经济过冷。也就是说,这个利率不会太低,以至于导致通胀高企;也不会太高,以至于阻碍增长。

这一利率也会在投资和储蓄之间取得平衡。在企业不愿投资的时期,或在储户把大量的钱存到银行的时期,这一利率通常较低。

100多年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在思考这一利率(也称自然利率)。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在1898年出版的一本有名的关于利率的书中写到,自然利率并不是固定的,也并非不可改变。他指出,问题在于,决定一个地区经济状况的因素有一千零一种,而自然利率也取决于这一千零一种因素,并随著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著。

美联储官员估计,现在这个长期利率位于3.75%左右,包括补偿通胀的两个百分点和实际投资回报的1.75个百分点。他们的预测暗示,基本上将到2017年底接近这一均衡利率。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萨默斯认定,如今的均衡利率已经低于过去,因为经济增速太低,真实回报率也已下降。美联储官员2012年对均衡利率的估测值为4.25%。

很多投资者对美联储的预测抱怀疑态度。与此同时,很多经济学家和美联储官员也不完全同意萨默斯提出的理论,即经济已进入长期停滞的新时代,使得均衡利率大幅降低。

在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主办的大会上发表了一篇质疑“长期停滞说”的论文。与很多美联储官员一样,这篇论文的作者认为,拖累美国经济的因素是暂时性的,并非潜在增长率的永久下降。论文的作者为加州大学迭戈分校的汉密尔顿、美国银行的哈里斯、高盛的哈丘斯和威斯康星大学的韦斯特。

鉴于经济增长和通胀形势都不确定,美联储官员们不得不像黑夜中行路的人一样,去摸索正确的长期利率水平。

费希尔在谈到长期利率时说,他认为这不是一个眼下能够回答的问题。

不确定性意味著美联储的战术即将发生重要改变。10年来,美联储官员一直利用各种方法在利率的未来走向问题上给予投资者“前瞻性指引”。

在最新的指引中,美联储官员表示,他们在开始加息之前将“保持耐心”,意味著未来两次政策会议不太可能加息。现在他们正偏离这一指引。

看起来,在美联储今年开始加息后,在利率何去何从的问题上投资者似乎将不得不做出大量猜测,美联储自己也没有头绪。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