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古人教导现代中国关于“霾”

(博谈网记者赵亮编译报道)据《旺旺中时媒体》3月29日报道,在当今中国,许多人面对着雾霾,可能会回首过去,想象着没有工厂、废气和污染,具有清新空气的田园风光。然而,“霾”字也常出现在历史的文字记载里,包括《诗经》,甚至在甲骨文里,这表明即使在当时,中国的空气质量也不是都那么好。

在古代,“霾”通常用来形容被激起到空气中的粉尘,这种云雾笼罩着中国大片地区。在《晋书·天文志中》对霾字的明确解释是:“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这表明,在几百年以前,这个字用来指在长时间内,空气里充满了粉尘或雾,能见度非常低。古今“霾”的区别可能在于它的组成部分。在古代,空气中的泥土化为了尘土,而现在,空气里充满了从工厂里喷涌出的颗粒物,包括硫酸盐、硝酸盐和有机化合物。

尽管在中国古代,雾霾不象时下这么常见,但历史上记载了不少关于雾霾现象的例子,如在《汉书》中:《五行志下》里的“蒙黄浊”及《翼奉传》里的“天气溷浊,日光侵夺”。

在一些地方,他们单独使用“霾”字,或与其它字组合使用。例如,在《明宪宗实录》里记载:1468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随后在1481年和1485年也出现了类似的描述。

清代亦是如此,在1721年、1810年和1856年也发现了关于黄色雾霾的记录。

中国一些最著名的古典诗人也提到了雾霾,如李白的《上安州李长史书》里说:“属早日初眩,晨霾未收”,柳宗元在《与杨京兆凭书》里写道:“眊眊然骚扰内生,霾雾填拥惨沮”。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雾霾,汉代有“天人合一”之说,将灾异与国家政事联系起来。汉代哲学家董仲舒阐述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本质上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失职是造成灾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当灾害出现时,皇帝要下罪己诏,反省自己的施政,祈求上天的宽恕。

在《汉书》里多次提到这样的例子。如公元前32年,汉成帝统治的第一年,出现了大量的土尘,朝野和汉成帝都处于惊恐状态,于是汉成帝赶紧下诏,责备自己。

古人应对这类天气状况的第二种方式是去寻找贤才,打击朝廷的贪腐。这是皇帝反省自身罪责的一部分,他将会用他认为的贤能之才来取代贪腐的官员。

在《后汉书·郎顗传》里记载,雾霾反复笼罩这片土地后,133年,郎顗向汉顺帝举荐了两位贤才:黄琼和李固,他认为“雾霾蔽日”是因为皇帝错误选择官员,令上苍为之发怒。

古人治理雾霾的第三种方法是要求朝廷官员斋戒数日,禁止天下宰杀,并焚香祭拜上天,祈求能驱走造成恶劣天气的邪灵。

《元史》记录了在1340年,大的沙尘暴笼罩元大都。皇帝要求朝廷官员焚香,祈求上天息怒。

当面对大的沙尘暴或挥之不去的雾霾这类天灾,质疑施政过失及质疑执政者的智慧,这种想法肯定也可适用于当代的环境问题。

原文Fog of history:What the ancients teach modern China about smog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