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克里米亚“改嫁”一周年

克里米亚半岛正成为一座巨大的军事要塞。

2014年3月16日,俄罗斯兼并了克里米亚半岛。如今,整整一年过去了。现在,俄罗斯正把这个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进一步扩建为军事要塞。而在这场演变中,最大的输家,其实是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鞑靼人。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克里米亚的居民关心天气甚于关心政治。风速是每秒15米,或是每秒20米,或是更高?这个问题堪称克里米亚之问。和这个问题相关的,是刻赤海峡的渡轮交通。风速过高,渡轮停运,食品等基本物资就无法运输到克里米亚半岛。

碰上大风天气,刻赤海峡的渡轮交通可以连续停航数天。这时,通往刻赤的公路上就会大排长龙。

一年前,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半岛时,剑拔弩张的俄罗斯以及乌克兰政府切断了克里米亚半岛大部分的对外交通。飞机停飞,列车停运,长途汽车也不再行驶。克里米亚半岛和乌克兰本土之间的交通,仅仅靠一些小型企业在维持,或者就得依靠双腿步行。乌克兰政府还切断了克里米亚半岛绝大多数的淡水供应,仅仅维持对当地的电力输送以及部分的食品供应。

普京:提前两周开始准备“收回”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该国官方电视台最近的一档纪录片中透露,早在2014年2月底,即兼并克里米亚两个多星期前,俄罗斯就已经决定要“收回”曾经属于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半岛。普京的理由是:根据调查显示,75%的克里米亚半岛居民希望归属于俄罗斯。2014年3月16日,在许多被外界认为是俄军、但没有任何国籍标志的士兵的监督下,克里米亚举行了全民公投。俄罗斯称,96%的投票都支持归属俄罗斯。而乌克兰、联合国大会以及西方国家则指责俄罗斯违反国际法。

一年过去了,今天的克里米亚半岛,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外人很难了解半岛上的实际气氛。俄罗斯的官方民意调查机构WZIOM今年2月称,如果再有一次全民投票,会有约90%的半岛居民选择“回归俄罗斯”。乌克兰方面的专家则对如此高的支持率表示怀疑。但是,目前还没有独立的数据来源来验证半岛居民对俄罗斯的认同率。

核武器替代麦当劳?

不论怎样,230万克里米亚半岛居民的生活和从前是大不同了。对外交通只是众多麻烦之一。西方国家开始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后,许多美国企业都撤出了克里米亚半岛。现在,半岛上没有麦当劳,也不能使用VISA或者万事达信用卡。就连苹果公司的旗舰店也不得不关闭。

最大的变化则是来自军事方面。俄罗斯正快马加鞭,欲将克里米亚半岛打造成一座巨大的军事要塞。根据俄罗斯官方媒体的消息,目前半岛上共驻扎有2.5万名俄军士兵,将来将扩大到4万多人的驻军规模。对当地驻军燃料的供应已经翻倍,俄罗斯为半岛上的驻军配署了新型坦克、战舰、飞机。外界纷纷猜测,俄罗斯可能还会在克里米亚部署核武器,俄方对此也没有否认。

普通民众的生活毫无疑问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半岛上通行俄罗斯卢布,适用俄罗斯的国内法,雇主也大都是俄罗斯人。俄罗斯的工资水平比乌克兰的要高一些,所以半岛上的居民一开始还为此高兴了一段时间。不过,据岛上居民奥列格(为保护当事人,隐去真名)向德国之声透露,现在克里米亚民众的高兴劲头已经消退。“起初,国家公务员的乌克兰工资一下子翻倍,但是现在又下调了不少。”奥列格是首府辛菲罗波尔的一名程序员,他的妻子在当地的一家医院工作,“她的工资最近减了半,但物价却上涨了”。

俄罗斯官方民意调查机构WZIOM也在调查中发现了类似的趋势:大约79%的受访人表示,物价上涨是眼下最大的问题。

程序员奥列格正在考虑变卖辛菲罗波尔的住房,搬到乌克兰首都基辅去。他的雇主是乌克兰人,他们的供货物流现在很成问题。而克里米亚半岛,则和乌克兰渐行渐远。

最大输家

三月初,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公共电车司机罢工。无轨电车是半岛内部重要的公交系统,有些线路甚至从市中心直驱80公里抵达黑海海滨。公交司机的罢工原因也很简单:自从今年1月以来,他们的工资停发了。

那些至今没有申领俄罗斯护照的人,他们的生活则尤其艰难。抵制俄罗斯护照最为坚决的,是克里米亚鞑靼人。他们被认为是这场演变的最大输家。不断有报道称,克里米亚鞑靼人的代表或活跃人士突然失踪,有些人则在一段时间后被人发现已经身亡。欧洲理事会人权委员会主席穆兹尼耶克(Nils Muiznieks)在一份报告中也提到了多起类似的案件。还有消息称,俄罗斯警方以及谍报机关对半岛上的克里米亚鞑靼人进行恐吓与威胁。

半岛上,大约有30万克里米亚鞑靼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持亲乌克兰的立场。这一族群的政治领袖、克里米亚鞑靼人理事会主席楚巴罗夫(Refat Tschubarow)目前正流亡于基辅,俄罗斯当局拒绝他进入克里米亚半岛。有消息称,克里米亚鞑靼人中的亲俄派,正在酝酿免去楚巴罗夫的理事会主席头衔。不过,克里米亚鞑靼人中的亲俄派,却也是少数民族群体中的少数派。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