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培养人抑或工具以及工具零件?

有一次在搜狐做节目,两个名校的辩论队辩论,辩题是:读书能否改变命运?两边辩得稀里哗啦,不相上下。一边说上大学有用,一边说上大学没用。最后让我和郑也夫点评,我说,这个辩题就有问题,按道理,应该是读书改变人。而且你们说的读书,无非是上大学,但上大学未必一定读书,有些人其实是来泡妞的。

其实,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辩题,暴露了我们现在教育的工具论取向。教育,不是让人全面的发展,培养健全的人,而是把人培养成工具,甚至工具都不如,仅仅是工具上面的一个零件,螺丝钉。

通过教育,把人培养成某某事业的螺丝钉这种说法,很主流,老师在课堂,大人物在会上,媒体人在媒体上,几乎天天在说。其来源,就是当年前苏联科学院院长李森科的论调:在苏维埃制度下,没有人,只是一些蛋白质集合体,我们按照革命事业的需要,把他们培养成农艺师、工程师、拖拉机手等等。前苏联的学校,就是这么干的;我们改革前的学校,也是这么干的;现在,有些人还想继续干下去,其实也正在继续干着。

见物不见人,把人非人化,是我们现在教育体系的最大问题。在很多教育者眼里,如果是中小学,进学校的时候,是一个个蛋白质集合体,出去的时候,变成了考试的机器。如果是大学,进来的时候是考试机器,出去的时候,变成了某某事业的螺丝钉。其中比较有出息的,变成齿轮或者曲柄。

其实,就算很爱自己孩子的家长,对于教育的期待,也无非是希望能把自己孩子变成一个‌‌“有用‌‌”的人,所谓有用,就是能做大官,做大事,挣大钱。具体说,就是做公务员,进国企。虽说未必想做螺丝钉,但做齿轮和曲柄连杆,肯定是乐意的。跟目前教育的方针,并没有大的分歧。

显然,人们忘记了,进学校读书的孩子们,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在教育过程中,他们身心在发育,他们的心理在成长,他们的思想在成熟。如果不考虑这些,一味进行机械式的灌输,精神的洗脑,甚至重复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式的训练,实际上,对受教育者,是一种心智上的戕害。

忍受不了戕害的,就变成了问题少年。习惯了灌输的,就变成了不会思想,习惯被灌输的乖孩子。这样培养出来之后,其实可能连工具或者工具的零件都做不了,能做的,只能是废物。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