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用心领悟中国话

那一天,司机看见大路出车祸,怕耽误了时间,便转道小路而行

他越走越迷糊,觉得没有把握,便停下来,向路边一位老先生问路:‌‌“请问,到沙鹿怎么走?‌‌”

老先生气定神闲,吸一口烟,不慌不忙地回答:‌‌“有路就可以走,多问几次就会到。‌‌”

这两句话,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再说上五千年也不会错。中国人很喜欢说类似的话,让人听了觉得十分有道理,同时又觉得摸不着头脑。

司机表示感谢,很有信心地向前驶去。

他说:‌‌“知道了。‌‌”‌‌“他刚才那两句话,你听得清楚?‌‌”

‌‌“当然,他讲得那么明白,我心中有数了。‌‌”

那两句含含糊糊的话司机居然认为‌‌“那么明白‌‌”,难怪会胸有成竹,不再问其他的人。

‌‌“那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我进一步求证,想知道他是怎么听出玄机的。

‌‌“有路就可以走,表示我走的路是对的,应该顺着这一条路走下去。‌‌”

‌‌“那第二句呢?‌‌”

‌‌“多问几次就会到,意思是后面会出现几次比较复杂的岔路。那时候一定要问路,不要乱闯。‌‌”

经他这么一解释,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国话简单明了,两句话就可以把这个问题交代得很清楚。

中国文字使用得早,那时候尚未发明印刷术,更谈不上影印、照排,每一个字都要一刀一刀刻在竹简上,所以越简单越好。古代中国人面对着竹简上面几个简单的字句,便能够联想到很多竹简上面所没有的东西来,养成中国人‌‌“看得少,想得多‌‌”的习惯。

看得少,主要因为一共只有那么几个字,再看也就那么多;想得多是由于古文言简意赅,不想根本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有一次,一位新闻记者采访摊贩,对话在电视上现场播出。记者问摊贩甲:‌‌“如果政府把大家集中起来,你愿意接受政府的安排吗?‌‌”

摊贩甲回答:‌‌“政府早该这么做了,我们也不愿意这样流动啊,很辛苦的。‌‌”

摊贩乙答道:‌‌“很好啊,只要有合适的地方,我一定去。‌‌”

摊贩甲、乙都是‌‌“哲学家‌‌”,说的话含意很深。年轻的记者却听不出玄机,竟然做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一直认为流动摊贩不支持政府的方案,现在事实证明,他们也希望固定下来,不喜欢这样流动下去。‌‌”

摊贩甲丝毫没有承诺,他只是批评政府步调太慢,像这一类事情是早就该做的。他又坦承自己喜欢安定下来,不愿意一辈子流动,然而情非得已,不得不流动的时候,还是会流动。现在且看政府如何安排,能不能真的让他安定,不能的话他还会继续流动下去。

摊贩乙说得更妙,政府要安排合适的地方,他才肯去。如果将来他依然流动,原因是政府安排的地方不合适,错不在他。

听不懂话的人,常常硬把自己的意见安在别人头上,令人啼笑皆非。

中国人常常感叹:‌‌“我说得这么清楚,他根本听不懂,教我如何是好?‌‌”为什么‌‌“说得这么清楚‌‌”,而‌‌“他根本听不懂‌‌”呢?因为有哲学意味的话多半是不能仅用耳朵听的,要用心领悟,才听得懂‌‌“话中的话‌‌”,以及‌‌“话外的话‌‌”。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