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央行的背叛

面对各国央行,投资人心头浮上了一层不熟悉的感受:被出卖了。

不只是印度央行意外降息,丹麦及加拿大央行也出乎意料的调降利率,上周瑞士央行更是跌破各界眼镜,才刚宣称欧元/瑞郎汇价限制是货币政策的基石,没几天后就宣布弃守汇价限制。

问题不在于这些举措让人们亏钱,因为显然也有别人从中获利。问题反而在于人们对央行的信任消蚀殆尽,人们不再相信央行大多数时候能够掌控情势,也不再认为央行的承诺值得信任。

几乎没有分析师预料到加拿大央行会降息,但该央行把利率从1%降到0.75%,因为本国经济虽然受到能源价格大跌冲击甚深,但房价仍有泡沫化之虞,且债务水平也是一大顾忌。

伦敦ADM Investor Services策略师Marc Ostwald在致客户报告中指出,“这表明勇气已经大失,而央行官员们通常应该避免这样,尤其是当一个国家像加拿大这样,有着发达国家中最糟糕的家庭负债水准,还有房地产过热问题。”

“在危机年代过后,发达国家央行试图让稳定假象深植人心,但如今情况表明整个假象已开始以相当混乱的方式破灭...欧洲央行明日的举措看来越来越令人尴尬!”

对于那些才刚对央行感到戒慎恐惧的朋友们,我心头马上浮现了两个建议:忘了吧、习惯吧!

**忘了吧!**

过去25年,投资人已经习惯那种央行“跟我同一阵线”的感觉,而且理由相当充分。美联储在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与贝南克主政期间执行不对称的货币政策,在市况正常之际,透过降息以纾解市场失序问题,但对于升息以防止经济过热或避免市场过度承担风险时,则显得畏首畏尾。

在1990至2012年之间,美国股市逾80%的超额报酬,都发生在联储利率声明之前的24小时内,联储与投资人的甜蜜关系不言可喻。

这并非央行“喜欢”投资人,而是央行打开经济管控工具箱,发现几乎没有可选择的操作杠杆时,这时投资人就能派上用场。欧洲央行周四应该会推出的量化宽松,其很大的一个重点就是推升较高风险资产的价格,同时刺激支出、投资与成长。

事实是,虽然投资人可以藉着被央行当成工具而赚进钞票,但很重要的是,务必谨记这种关系的本质及其限度。

**习惯吧!**

央行继续把市场与投资人当作刺激成长工具的思维远未消散。欧洲央行转向拥抱量化宽松;日本央行继续其大规模计划;美联储仍旧维持近零利率平,尽管其单纯地只有改善经济基本面这个理由。

比较令人担心的是,央行越发认为自己是被迫用吓一跳政策来震撼市场的这种想法。请记得,你知道那些央行长官们也了解,我们之所以能够度过危机,很大一部份是因为央行的信誉可靠。瑞士央行这样的举措,会导致信用渐失,下一回能够倚靠的信用资本也就减少了。记着,瑞士央行并非被迫走上这一步:毕竟该行大可以畅快印钞。瑞士央行之所以有意外之举,是因为该行认为不值得为了来自欧洲央行、希腊与俄罗斯的风险而在政策上背负庞大的潜在成本。

相反的论调则是央行大小有别,瑞士、加拿大与这类较小央行,与如欧洲央行、美联储及日本央行的规模有差距。面临油价崩跌这类实际情势变化时,较小央行会更加岌岌可危,较大央行可以随心所欲自行“创造时势”。话说回来,虽然欧洲央行辖下经济体规模甚大,但却或多或少地受到低劣的制度设计扯后腿。

当需注意的是,日本央行在周三结束的会议中维持货币政策不变,却同时发表两个矛盾要点:该行将能在未来15个月左右达成其2.0%通胀目标;然而同一时期的核心通胀前景却是下滑、而非上升。

到了某种程度,投资人有可能失去信心,或者大型央行可能对有利于市场冒险的政策竖起白旗,一如瑞士央行的举动。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