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韩复榘:我不会改革,请梁先生帮我们改革吧

——民国军阀的教育情结与建树之四

青岛大学路国立山东大学全景

在民国时期的军阀中,韩复榘是被丑化得最不靠谱的一位。在世人眼里,直至现在,他依然是一个无知识无文化,头脑简单,杀人不眨眼的军阀,这与历史的真实是大不一样的。如传说中他写的《趵突泉》诗:“趵突泉,泉趵突,三股水,光咕嘟,咕嘟咕嘟光咕嘟!”《泰山》诗:“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以及很多无厘头的笑话,其实都是曾经主政过山东的“狗肉将军”张宗昌所为,硬硬地加到韩复榘头上,对韩氏实在是太不公道了。

韩复榘实际上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时入私塾随父亲读书达七八年之久,能诗善文,尤以书法见长,十几岁就能到县衙任“帖写”,投军后能受到冯玉祥的赏识,当了司书,就因为他写得一手好毛笔字。韩氏曾参加过滦州起义,1937年,国民政府批准在北京西郊建立“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陵园”,纪念碑的碑文《辛亥滦州革命先烈衣冠冢铭并序》,就是冯玉祥安排韩写的。梁漱溟是大学者,且对韩知之甚深。他对韩的评价是:“韩复榘作战英勇,又比较有文化,方深得冯玉祥的重用和信任,一步步提拔,而成为冯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他离冯投蒋,去山东主政八年,曾试图做出一些政绩,直到抗战爆发,被蒋介石杀头。”“他对儒家哲学极为赞赏,且读过一些孔孟理学之作,并非完全一介武夫。”曾受国民政府派遣,到山东工作过一段时间的陆立之,1994年在《炎黄春秋》上著文,谈到他与韩复榘接触后的种种感受。他说第一次见到韩复榘时,“就感觉到世人是误解了他。”又说:“凭我个人观察,根据其人待人接物的各种姿态、其谈吐表白、其心态流露,我认为韩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在当时国民党所谓‘儒将’中,还很难找到第二人。”

韩复榘自1930年出任山东省府主席,至1938年抗日战争中被蒋介石以“违抗军令,擅自撤退”的罪名处决,主政山东有7年时间,政绩显著,一时间,山东上下吏治整饬,政风清廉,气象一新。期间尤为重视教育。他曾说过:“近来我国社会愈趋愈下,最大原因为教育落后而不普及,凡事皆不知其所以然。”他将普及教育列为施政的四项“政治计划”之一(其他三项是“澄清吏治”、“根本清乡”、“严禁毒品”),制定了《山东省各县强迫儿童入学办法》,勒令学龄儿童必须入学,经劝告不听者受罚。韩氏治鲁7年,不但从来没有拖欠过教育经费,且经费逐年增加,山东的教育事业因此有了很大发展。

韩复榘主政之初,山东全省只有初级中学13所和后期师范6所。为加快教育发展,韩鼓励各区县办学,将教育工作的好坏作为考核县长政绩的主要内容之一。他还在全省推行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就是从1935年起,每年投入经费二三百万元,在全省108个县开办2000多所短期小学。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于青岛设立国立青岛大学,次年改名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名为国立,其实大部分经费由山东省地方财政支付,省财政每年拨付经费占该校全部经费的60%。对此,韩氏从不含糊。他还令省、县两级政府每年拨款几十万元,通过民众教育馆进行社会教育。除进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外,鉴于“乡村教育落后,农村破产”,又特别强调乡村教育,以便“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双轨进行。”韩氏主政期间,还扩建了规模宏大的山东省立图书馆藏书楼,并多次拨款修葺岱庙、灵岩寺、孔庙等古建筑,下令收集散落民间的文物。又于1930年10月与南京中央研究院会商,合组山东古迹研究会,对山东古迹进行发掘和研究。他还大力提倡发展民众体育。1932年8月,发起成立了山东省国术馆,自兼馆长,并通令有基础的县市设立分馆,以弘扬和普及中国武术。

韩复榘办教育,从来不凭长官意志发号施令,而是依靠教育家办教育,全力支持了两个人。这两个人都赫赫有名,一为何思源,一为梁漱溟。两个人都得到了韩复榘的充分信任和重用,从而成就了自己的教育事业,而韩复榘也因为这两个人而赢得了尊重知识礼贤下士的美名。

何思源,字仙槎,山东菏泽市人。1915年考入京师大学堂,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毕业后曾留学美、德、法等国。期间,撰写《国际经济政策》一书。1926年回国,出任中山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1927年加入国民党,被任命为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改组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1928年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训练部副主任兼法科主任,随之又出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在他主持山东教育工作期间,任用之人,多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留美出身的有才之士,使山东教育界汇聚了不少人才。

1930年韩复榘由河南省政府主席调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时,新省府班子基本上都是他由河南带来的原班人马,只有教育厅长何思源是蒋介石点名安排在山东的,与南京国民政府方面关系密切。最初,韩复榘认为何系蒋介石的嫡系,因而对何态度十分冷淡。韩、何之间的第一次交锋是因省财政要削减教育经费引起的。为此,何思源愤而面见韩复榘,态度强硬地表示,教育经费不但不能减少,以后每年还要增加。他说:“这不是我个人的事,事关后代青年。主席要我干,就得这样;不叫我干,我就走路!”不成想性格强梁直爽的韩复榘非但没有恼怒,反而痛痛快快地表示:“我决不欠你的教育经费,你放心吧!”韩与何因此反倒成了朋友。韩非常欣赏何的耿直和勇气,何则发现“和韩复榘相处很容易,向韩直攻是有效的,对他要爽快些,说话不要转弯抹角。韩复榘虽然好杀人,但他不是阴险的人”。尽管如此,韩复榘周围的人还是不能容忍何思源的存在,必欲去之而后快。几位省政府委员联袂面见韩复榘,强烈要求将何思源撤职。韩开导他们说:“全省政府只有何思源一个人是山东人,又是读书人,我们还不能容他?不要越做越小,那样非垮台不可!”

对教育工作,韩复榘不但放手让何思源去做,而且没有向教育界安排过一个私人,这在当时的军阀中是很难得的。1938年,韩复榘在开封被蒋介石诱捕后,蒋为搜罗韩的罪名,曾召见何思源,开口先问:“韩复榘欠你多少教育经费?”“韩复榘是怎样卖鸦片的?”何思源并没有落井下石,据实回答说:“韩复榘从未欠过教育经费,也并不出卖鸦片。”

韩复榘在山东的另一项功绩,就是大力支持并推行了梁漱溟的以普及乡村教育为基点的“乡村建设计划”。

梁漱溟,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曾受蔡元培的邀请任教于北京大学,是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等。梁同时还是一位社会改造实践家,对推动乡村建设不遗余力,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1928年,梁的老友李济深在广东主政,邀请梁去广东进行村治(乡村建设)实验。但是,还没来得及实施,广东的政局就发生了变化,李被蒋介石扣押,梁漱溟的实验遂成空中楼阁。1929年梁又北上考察各地乡村建设,经过河南,恰逢梁仲华等人正在搞村治学院,梁漱溟应邀参加他们的活动。这一次的支持者是冯玉祥,也包括冯的老部下韩复榘。但是,不到一年时间,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退出河南,梁漱溟的实验再次破产。1931年,韩复榘主政山东,即邀梁漱溟来到山东进行“乡村建设”实验,旨在以此推进政治及行政改革。

韩复榘说:“中国紊乱至此,非从农村整理入手不可。”又说:“我学识浅陋,而有学识的即‘乡村建设研究院’。因为它是集合知识能力分子在救济农村,一方(面)培养农民知识,一方(面)把农村组织起来,有组织才有力量。”还说:“军队需要整理,不整理早晚要垮;政治也需要改革,不改革也是早晚要垮的……我不会改革,请梁先生帮我们改革吧!”

梁漱溟应邀来到山东后,得到韩的大力支持。韩对梁漱溟非常尊重,当面称之为“梁先生”,凡梁所提建议,韩大多采纳,一见面就十分爽快地拨给梁漱溟10万元活动经费,至于实验地点则任其挑选。

起初,韩复榘划出邹平、菏泽、济宁3个县为乡村建设实验区,以后扩展到两个专区(菏泽、济宁)共19个县,所有专员、县长和保安司令都由“乡建”派人士担任。“乡村建设研究院”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当时人们称其为“第二省政府”。实验区的重点在邹平(现为邹平市)。在邹平,梁漱溟其实已经行使了行政主管的职能。一开始,对乡村建设运动一无所知的邹平百姓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梁漱溟不得不花大量的功夫发动群众、培养人才。为此,他举办了两届乡村教师假期讲习班、两次农产品展览会,还试办了91所乡农学校,深入宣传乡村建设思想。据研究院训练部第一届学员刘溥斋回忆,当初他们在训练部学的内容很多,从乡村建设理论、农村经济、军事训练、精神陶炼到农业知识、医药卫生全有。梁漱溟亲自主讲,“语调较慢,很清楚”。学员们“对梁先生的见解、主张,都很诚服”。经过培训的学员又被派往乡农学校,负责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工作。如是再三,邹平百姓总算多少了解了乡村建设所为何来。梁漱溟将国民党的县区政府机构全部撤消,实验县政府“裁局设科”,把原来的公安、财政、建设、教育四个局裁撤之后改为五个科,并进行合署办公(所有科室集中在一个办公室)。政府机关实行8小时工作制,建立考勤制度、例会制度等,县长、科长和科员们一样衣着简朴,没有特殊享受,和大家在食堂一起就餐,毫无官僚作风,政府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工作效率大为提高。经过数年的探索,邹平乡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可惜,随着抗战爆发,韩复渠被杀,这一最有实践价值和普遍意义的乡村建设实验竟半途而废,让人不能不为世事之无常而扼腕长叹。

梁漱溟出于一个学者的理想主义,提倡乡村建设,韩复榘不但充分理解,而且划出19个县供其进行社会改革实践,并将地方军政大权一并交给他作主。韩氏作为一个地方军阀,能有这样的胸襟和雅量,殊为难得。联系到梁漱溟先生在本朝那位“风流人物”手中的遭遇,更比照出了韩氏政治品质的可贵与可敬。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