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归途列车:一条没有尽头的辛酸之路

周末在家闲来无事,又翻出来范立欣导演五年前拍的纪录片《归途列车》,看完后心里依然不能平静。当我静下心来想写点什么的时候,影片中的许多画面一下子涌现了出来,车站上汹涌的人潮,车间里嘈杂的环境,农村凋败的景象,工厂拥挤的宿舍,以及那一张张略显无奈、疲惫的脸……

《归途列车》的第一个镜头是在人潮汹涌的广州火车站上缓缓拉开,随着镜头的拉远,画面中越来越多攒动的人头,在喧嚣吵闹的衬托下,执勤武警显得威严而冷峻,在国家机制的运转下,这个全球最多人口的国家正在上演一幕年度‌‌“人口迁徙‌‌”的大戏。

影片讲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底层家庭的辛酸故事。1990年,家住四川回龙村的张昌华和陈素琴两夫妻为了能让家里过上更好的日子,也为了让女儿和儿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朝一日可以摆脱像他们一样在农村的艰苦生活,毅然踏上了南下广州的打工之路。在制衣厂里,他们拼命工作,努力攒钱,汗水和泪水化成一张张印有共和国领袖头像的钞票,只为能给子女更好一点的物质生活。可是,由于长年累月与子女的分离,大女儿对父母早已产生了生疏和冷漠。厌倦了学校生活的大女儿,毅然退学,踏上了南下的列车,重蹈了父母的覆辙,成为‌‌“农民工二代‌‌”……

刘育宾在评论这部电影时说,如果耕几亩薄田可以养活一家,那么哪个青壮愿意背井离乡去卖苦力;如果织几匹纱布足以相夫教子,那么哪个女子愿意抛头露面去干粗活;如果读几年初中能够改变命运,那么哪个孩子愿意叛逆离家去做童工?诚然,背井离乡在外打工的人就如同一只只漂泊的浮萍,若是能扎根故乡,他们何苦漂泊异地,沦为城市中的‌‌“二等公民‌‌”,饱受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影片的导演范立欣说,我到过国内的不少地方,城市和农村的强烈对比一直让我难以释怀。偏远农村地区的贫穷让人震惊。我开始关注农民工群体,这个群体为了中国的繁荣贡献了最多,却得到了最少。除了经历生活的种种困苦,他们还要忍受离家在外的孤独。‌‌“父母在,不远游‌‌”,千百年来中国人信奉的文化理念开始瓦解,快速发展的社会正在影响着这一切。伴随着不知疲倦,日夜运转的机器厂房的轰鸣声中,千百年来秉承的传统正在离我们渐渐远去。

离我们远去的何止是千百年来秉承的传统,更有维系家庭温暖的亲情。由于长年累月的分离,中国数量庞大的底层家庭开始分裂,正如影片中张昌华与女儿的战争。作为一个父亲,张昌华竭尽全力地挣钱攒钱,为了春节能赶回家见子女一面,他在火车站饱受艰辛。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亲的形象,影片中出现过多次他表情特写,隐忍且深沉。在外打工,饱尝人情冷暖,自己却无法阻止女儿的重蹈覆辙,女儿的做法将他们夫妻十几年的付出和取舍击得粉碎,他对女儿的愤怒,对社会的无奈,对命运的悲叹,都写在那张并不衰老但却沧桑的脸上。

08年春节,因为全国范围内的大雪,导致数十万旅客滞留广州火车站,愤怒的人群将整个火车站围得水泄不通。面对密不透风的人群,张昌华对在车站围栏外的妻子说道:‌‌“就算有一线希望,我也要挤进去!‌‌”这是一个倔强的父亲,为了实现过年回家团圆的传统,他拼尽全力。

此刻,颇为耐人寻味的一幕发生了。在围栏外,妻子旁边的一位中年男子看张昌华翻进了围栏,于是也要翻过围栏去寻找丢在里面的两个孩子。执勤的武警阻止了他,不断劝他不要翻围栏,叫他冷静些。年轻男子愤愤然地说:‌‌“你们真是没有体会啊!如果是你的话,你怎么办?大家都是人,今天你在这里做事,明天你就跟我一样,你照样要走进社会,照样要做事。‌‌”

这是全片最具意味深长的一段对话。今天,你作为国家机器站在这里;明天,你作为国家子民挣扎在这里。可是可悲!正如张昌华的妻子对女儿在车站所说的,‌‌“在这里,没一个人觉得可笑,大家只觉得可悲!没有车了,不能回家过春节了。‌‌”

看着那些在火车站拼命挤着上车的民工,我眼前浮现出北京白领在人山人海地铁站拼命挤着、赶着下班的场景。在这个国家,当你漠视民工悲惨遭遇的同时,他人同样也不会同情你的尴尬窘境。

十几年来,张昌华夫妻二人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和子女的希望,年复一年地奔波在城市和家乡的铁路线两头。从破败的家乡出发,奔向繁华的城市,从辛酸的现实出发,驶向遥不可及的梦想,这是一条看似充满希望和憧憬的理想大道,其实不过只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辛酸之路。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