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岁末重演《智取威虎山》

香港电影导演徐克重拍过去的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

香港电影导演徐克重拍过去的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影片岁末公映在全国掀起观影热潮,使该片票房遥遥领先其他新片。

亲历解放军东北剿匪的军旅作家曲波的原著《林海雪原》在上世纪50年代末被搬上舞台,60年代末毛泽东夫人江青亲自指导改编的同名现代京剧被搬上银幕。当时《智取威虎山》当中的著名唱段和台词家喻户晓。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文革结束后,对文革“极左”时代和那个时代文艺的批判和反思成为主流,样板戏受到冷遇,样板戏中的明星们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牵连。文革期间经历过下放劳动的著名作家巴金后来说,“好些年不听”样板戏“,我好像也忘了它们。可是春节期间意外地听见人清唱”样板戏“,……我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我接连做了几天的噩梦……”

跨代沟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是中老年一代的集体记忆,只身闯虎穴的历险传奇又能吸引80后,90后观众。据电影业人士分析,中国电影院消费人群数量约三千万,其中占主流的就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样板戏”对年轻一代来说是出生前的历史,即使后来的反思文革和“伤痕文学”他们也没有经历。因此即使让他们看过去的样板戏,让他们有“毛骨悚然”的感觉也不容易。

更可能令年轻人反感的却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自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树立起来的新教条,新偶像,也就是对文革中偏左内容的反动,即“三突出”反面的崇尚个人和精英的价值观。岁末和《智取威虎山》一起公映的还有姜文导演的《一步之遥》。后者不仅票房大失所望,而且恶评如潮。许多影评说姜文的电影不接地气,极度自恋,让观众莫明其妙。

文革结束的政治经济变化带来了集体心理和思潮的改变,改革开放几十年社会心理和审美也在一直与时俱进。习近平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伊始就强调“两个30年”,即毛泽东时代政治挂帅的30年和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后30年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中共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容互相否定。

“人民文艺”

今年10月习近平在北京主持文艺座谈会,强调“社会主义文艺”和“人民的文艺”。虽然习近平的讲话被许多评论人士同72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相提并论,但未必有多少人相信习近平希望或者能够让时光倒流,让中国文艺恢复到过去完全受政治左右的局面。

徐克翻拍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一方面可以说跟上了时下的政治主旋律,另一方面似乎也没有让电影拘泥于样板戏的套路,影片人物也没有被脸谱化。尽管电影如评论所说“不谈革命和主义”,但即使是习惯拍武侠的导演把红色历史演绎成了另一种江湖恩怨,但毕竟没有脱离扬善除恶,宣扬“正能量”的主题。

在香港占中刚刚落幕,一部分港人(包括一些知名电影艺人)质疑北京及其相关的国家认同的时候,一位香港导演翻拍红色经典,再现在中共领导下建立国家的历史故事,无疑表达了某种对1949年后建立新国家的认同。

新国家传统

《智取威虎山》不是寻常的孤胆英雄深入虎穴的惊险故事,而是中共夺取政权的历史叙事:年轻的203首长率小分队发动群众,以少胜多消灭土匪;而故事背后的真实历史是当时不满40岁的中共将领林彪率部在东北建立根据地,为中共军队席卷全国奠定了基础。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之所以成为红色经典离不开文革争议人物江青的亲自指导。1965年江青在《智取威虎山》座谈会上讲话对戏剧修改作了详细指导,以至于参与《智取威虎山》现代京剧创作的,后来提出所谓“三突出”理论的于会泳说,江青“为培育样板戏呕心沥血,她实际上是这出戏的第一编剧、第一导演、第一作曲、第一舞美设计!”

新版的《智取威虎山》似乎符合中共最近强调的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这个主旋律,这属于情理之中。但是因为影片题材涉及革命和阶级斗争,有违所谓的普世人文关怀的嫌疑,影片国际获奖的机会大打折扣,因此仍然能有导演重拍《智取威虎山》,也属意料之外。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