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孟母再三迁

所有人都知道,孟子小时候搬过三回家。

起初他妈带他到坟地附近住,坟地里老有人哭,他妈怕影响他学习,搬了。后来他妈带他到集市附近住,集市上老有人叫卖,他妈怕影响他学习,又搬了。最后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那里书声朗朗,学习气氛浓厚,孟子他妈非常满意,终于带着孟子定居下来。

这个故事被我们叫作“孟母三迁”,故事里的主人公孟母,也就是孟子他妈,长期以来一直被我们称赞、歌颂,当成是重视教育的楷模。

孟母当然重视教育,但我觉得重要的不是这一点,重要的是孟母有钱。您想啊,每搬一次家都得买一套房吧?即使不买新房也得买二手房,不买二手房也得自建房,是不是?孟母一女人,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带着儿子连搬三回家,说明她不差钱,至少不差买房的钱。有人会说:她未必非买房不可,也可以租房的。这话很对,但据我所知,战国时代自住率很高,大伙还没有养成租房的习惯,孟母不搬家则罢,搬家就少不了换房子,买也好盖也好,总之得换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还有人说:孟母完全可以做到一不租房二不换房,因为她是亚圣之母,简称圣母,境界很高的,随便搭个棚子就是窝。朋友别忘了,孟母之所以搬家就是为了给孟子营造好环境,简易窝棚可不是什么好环境,再说你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强大的女人会为了省钱而缝一行军帐篷,像暴走驴族一般带着儿子漂来漂去,这绝对有违她的宗旨。

孟母的宗旨很单纯也很强大,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孩子成才。这里环境不好?搬!搬家需要买房?买!买房需要花很多钱?管它的,只要对孩子有利,不管花多少钱都买!我觉得只有这样理解才算是接近孟母的心思。

我甚至想象得到,孟母要是生在今天,照样会为了儿子频繁搬家。譬如说,她本来带着孟子在农村住,农村教育条件太差(这是众所周知的),为了避免孟子像留守儿童那样荒废学业,孟母在县城买了房,让孟子转学到县里念书;县城的老师普通话不好,英语更差,孟母怕孟子打不好语言基础,又把县城的房子卖掉,去省会实验小学附近一小区交了首付,然后托人把孟子转到了该实验小学;若干年后,孟子高考在即,孟母又听说北京、上海的考题简单,而且录取分数线要比外地低得多,外地一尖子生累死只能考上普通本科,同样的成绩放到北京、上海考一重点大学就跟玩似的,于是孟母又把省城的房子卖掉,去北京三环以内买了一套两居室的二手房,然后把孟子的户口转了过去……这个过程自然也可以叫作“孟母三迁”,这是现代版的孟母三迁。

现在房价极不均衡,高的地方太高,北大附中一带一平米六七万;低的又太低,我老家那儿一平米六七百也没人要。据说这种现象的背后推手之一就是孟母——为了让孩子享受到好的教育,成百万上千万的孟母正在离开教育资源奇缺的地带,向可以兼容名校的社区集体进军,自然会推高所谓学位房的房价,自然让正在疯涨的楼市继续疯涨下去。

但这决不是孟母们的错。假如教育资源的分布不是那么不均衡,假如高校录取的指标不是那么不公平,傻子才乐意三迁。

2010-04-26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