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姜文离大师何止“一步之遥”

刚过去的审查风波吊足了国人的胃口,很多人不惜花千元从黄牛党手中买一张15日的首映票。可是,首映过后,电影差评如潮。《一步之遥》离经典差了可不是一步,甚至是很多步。参加首映的人多半对电影评价不高。

当从美国运来的巨幕上出现过审的龙标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个掌声一是对广电的讽刺,二是对电影的支持,具体说,更多是对姜文的支持。姜文堪称鬼才导演,观众们等一部姜文的电影需要很多年,因此弥足珍贵。

很多人说,姜文从未让大家失望过,所以今年大家对姜文报以巨大的希望。然而,俗话说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这种失望的苗头从首映的过程就可以看出来。电影刚开始没多久就有人离席。后来陆续有很多人都看不下去了。看看下面这些人的评论,或许你能看出个一二三来。

电影制片人吴志硕就评价:‌‌“《一步之遥》除了配乐几乎一无是处,这是一部爱情歌舞片,水准甚至还不如周杰伦的《天台爱情》。感觉姜文是被媒体捧上天,自信心高度膨胀后不把观众放在眼里,才拍摄出这样一部极其自恋的个人主义精神病作品。5分,自恋程度堪比去年冯小刚那部《私人定制》。‌‌”

扬子晚报文化部副主任张漪则称,‌‌“《一步之遥》2小时20分钟,大量高亢独白和仪式对白,看的我疲惫不堪,消化无力。简直看颓了。‌‌”

评论人‌‌“月球漫步的小肥侠‌‌”写道,‌‌“一步之遥看完。年度期待,太高,最终失望。视觉效果还可以,很梦幻。故事和台词太乏味了,救不回来。癫狂是癫狂,狂想是狂想,浪漫是浪漫,戏谬是戏谬,但至少你得好看啊。我真不想说这是年度烂片。太自信的姜文,太造神的媒体,太装太清高太远离地气的逼格。离让子弹飞差了100个非诚勿扰。‌‌”

评论人‌‌“吉良先生‌‌”表示,‌‌“原本是年度最期待的《一步之遥》,以及原本是年度最不期待的《智取威虎山》,在实际素质上来了个大逆转。姜文这次的水准还不如他为iPhone配音的广告。‌‌”

微博名为‌‌“毒蛇列文‌‌”的网友更是非常讽刺地说‌‌“太!牛!逼!了!如果要我选影史神作第一名的话,我绝对会选《一步之遥》!因为姜文前无古人地将电影和相声这两门艺术形式高度融合,先颠覆了自己,再颠覆了电影,然后颠覆了相声,最后颠覆了观众的一切观影体验!如果说艺术家都是疯子的话,那么姜文就是上帝!‌‌”

看了这些评论不知您是否动摇了对姜文的期待?不管怎样,电影很快就会与所有的观众见面,是否如宣传中炒作的一样,还是看大家观影后的反映吧。这篇文章就是给大家打个预防针。如果观影体验与宣传的差距很大,希望大家也别那么难过。不是所有的导演的每部电影都能成为经典。

最后附上吴志硕参加首映后的观影评论,一家之言,大家看个热闹就好了。

附录:姜文离大师何止‌‌“一步之遥‌‌”

文/吴志硕

这是一篇关于《一步之遥》的个人影评,是一个影迷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不加修饰的最真实的想法写成的文章,假如下面的文字对电影出品方和姜文的忠实粉丝以及热切期待这部年度压轴大戏上映的观众造成了消极影响,先跟诸位说声抱歉,也许一部电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这篇文章也只是想表达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看法而已,文章中的所有言论仅代表我个人,特此声明。

《一步之遥》首映观影归来,最大的感受就是累。心累,感觉这不像是一部电影,糟糕的台词、逻辑混乱的剧情、用力过猛的表演、华而不实的画面,总之除了配乐之外几乎一无是处。这是一部爱情歌舞片,看完以后你会惊奇的发现,整部电影还不如片尾字幕时配乐响起来得有情怀。

其实从电影的前期宣传的时候,我就已经觉得不对劲了。在网上搜索一下《一步之遥》的相关软文,大部分是在夸《一步之遥》的技术是如何如何领先,团队是多么多么世界级。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为了让电影看起来更有噱头。的确,在这样一个噱头大于内容的时代,一个好的噱头是一个电影成功的关键,要说噱头《一步之遥》几乎已经是2014年无敌,在网上一搜还真不少:

1、‌‌“大师‌‌”导演姜文联合了葛优、舒淇、文章、等一线大牌明星的第五部作品;

2、投资三亿,亚洲第一台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电影、好莱坞的一线特效团队参与制作;

3、聘请了百老汇专业舞者加盟,他们将承担影片中群舞部分的演出;

4、世界上第一部使用Arri Alexa XT m 3D摄相机拍摄的影片;

5、群众演员人数超过2万,演职人员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

6、共准备了27249件服饰并在北京怀柔中英基地搭建了52000平方米的‌‌“老上海‌‌”拍摄景地,而这个面积,相当于1920年代1.6个老上海法租界。

7、3位奥斯卡级导演亲临片场探班: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奥利弗·斯通(《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沃尔克·施隆多夫(《铁皮鼓》获最佳外语片)。

光以上这些噱头就估计没有任何国产片可以超越了,再加上现在他又有了‌‌“禁片‌‌”的终极大招。虽然我相信‌‌“禁片‌‌”这件事绝非炒作,但也毫无疑问这恰恰帮了这部电影,以至于让所有人相信到最后这部电影的口碑无论多烂,票房也可以轻松突破十亿。但不知道细心的观众注意到没有,这么多的噱头,唯一没有提到的就是故事本身。想必出于工作需要,提前观看影片的宣发团队,也实在想不出如何在故事上做什么文章了吧,关于这一点怀疑我在观看了电影预告片之后变得更加确信。

观看电影期间我就一直有种强烈的感觉:姜文是被媒体捧上天之后自信心高度膨胀,完全不把观众放在眼里,才拍出这样一部极其自恋的个人主义精神病作品。给观众的感觉就是被捧上神坛的姜文在用一部投资三亿的电影意淫着自己已经成为世界级电影大师的白日梦。但白日梦总归是梦,绝不是现实,现实是,姜文的这个白日梦几乎贯穿了整部影片,甚至从电影开篇第一幕就产生了:姜文一副‌‌“教父‌‌”装扮,手抱着一只白兔出场,这场景几乎完全还原了经典电影《教父》的开篇画面。也许姜文的电影语言是在说,你看,我跟你们那些低级的国产片不一样,我都向伟大的《教父》致敬了,这才是我的标杆。但其实这样的致敬毫无意义,反而让电影从第一幕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愚蠢至极的做作不归路。同样的感觉在整部影片比比皆是,片中多次出现几乎无意义的百老汇歌剧、歌舞、黑白默片等桥段,而且这些桥段十分闷长,几乎是要全程直播似的把歌剧完把舞蹈跳完用默片把本来讲了一遍的故事再讲一遍,才会开启下一个情节。

这片子为了做作台词也下足了功夫。看似接地气的中文对白非得偶尔掺杂一些英文单词,其目的无疑是想让整部影片看起来更加‌‌“洋气‌‌”,但实际增加的效果反而是‌‌“土气‌‌”。这种‌‌“土气‌‌”就好像庞麦郎的全名叫约瑟翰·庞麦郎如出一辙。我知道姜文这样做的真实目的无非是想让片子看起来更加华丽、更加贵族、更加不像‌‌“国产片‌‌”,说白了就是更加做作。然而姜文忘记观众看来电影的终极目的,是看故事,一个能真正打动人心的好故事,才是电影好坏的关键。这样的电影,我简直无法相信是曾经拍出过《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这样的准大师级作品的姜文拍摄出的电影,也许姜文是真的被捧得太高了,以至于忘记自己,在高高的神坛上下不来了。

再说说广告植入的事儿,往往每一部商业大烂片,都有烂到毫无逻辑的广告植入,《一步之遥》也不例外。在故事的高潮(其实是整部电影的崩盘点),有一场汽车追逐戏。姜文饰演的马走日和周韵饰演的武六开着一辆老爷车从上海一直开到了福建永定的土楼,一千多公里的路,看电影的时候感觉永定土楼就在上海郊区一样近,难道‌‌“一步之遥‌‌”这个片名的真实含义就是为了表达这意思?我姑且相信电影蒙太奇手法的伟大,可以省略了其间男女主角一路心花路放自驾游的全过程,但我想问一下在1920年的中国,那个连汽车都很少的时代,更别说加油站和高速公路,开一辆那个时期产的老爷车,横跨上千公里,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马走日是如何做到的,我问遍整个世界,从来没得到答案。也许只有问一下永定县副县长黄华凤才知道唯一的答案。

说了这么多烂,但能看出来《一步之遥》也是想表达一些思想,讽刺一些东西的。只是这些思想太肤浅,讽刺的太片面,而且是为了表达而表达为了讽刺而讽刺。却忘记一部优秀的电影,首先是得把故事讲好,再谈什么思想内涵。这样的错误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时犯过,也许是中间被《让子弹飞》的成功冲昏了头脑,这一次《一步之遥》变得更变本加厉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冯小刚,记得前些日子,跟一哥们谈论起姜文的时候,他对姜文的评价是‌‌“精装版的冯小刚‌‌”,我问何为精装版?他给出的答案是,就好像精装书一样,虽然是硬皮精装,但其实内容还是那个内容,换汤不换药而已。

的确,姜文和冯小刚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共性。这种共性表现在早期的他们也表现在如今的他们。

早期的他们都曾拍摄出好评如潮的口碑佳作如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那时候的他们曾经被业界和影迷都看做是中国电影未来的希望。但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如今的他们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地位也与日俱增,几乎被各种影评人和媒体捧上了神坛。也许是在神坛上呆得久了,就真的把自己当神了,拍电影也开始拿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了,也忘记了自己当初之所以被捧上神坛是因为当年的接地气和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对观众的无比尊重。

人就是这样的一种生物,一旦被捧上神坛了,就会忘乎所以,想做作了(其实是作死),觉得自己是贵族了,这样的电影前有《私人订制》的向大自然道歉,后有《一步之遥》里不知所谓的激昂演讲。它们之所以烂的最关键原因就是想华丽丽的装回逼了。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会从神坛上掉下来摔得很惨很惨。去年冯小刚摔下来的时候,微博也不更新了,自己去做演员了。姜文这一次恐怕也将凶多吉少。

文章的最后,作为一个他们曾经的影迷,真心的希望他们能早日回归自我,用心做一个好故事、一部好电影,而不是一味地想着贵族情调、大师气质。真正的大师拍出的作品往往是耐心稳重地向观众讲述一个朴实的故事,而不是搞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想方设法地告诉全世界,嘿,你看我是大师了吧。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