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从大米价格波动看大宗商品泡沫原理

想要理解近期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大跌,不妨看看厨房里不起眼的农产品:大米。

经济学家认为,囤积在大宗商品泡沫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不过他们到现在才获得理解其作用原理所需的证据。经济学家的研究所形成的结果之一是:价格尚未触底。

有关大宗商品泡沫形成的标准理论总是从供需失衡开始讲起。这会导致价格上涨并引发小规模囤积行为。导致囤积的原因或是担心供应不足,或是希望未来能够卖个好价钱。这会进一步限制供应、推高价格。于是防御性囤积摇身一变,成了大规模囤积,泡沫也由此膨胀。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经济学家Harrison Hong说,但是从上述内容依然难以看出泡沫形成过程。因为大宗商品市场是一个由供应商、中间商和消费者组成的复杂网络。

棉花价格在2011年创下140年新高,很显然当时市场发生了囤积,但没人知道囤积的规模有多大。包括印度和巴西在内的产棉大国没有提供库存数据。当年1月《华尔街日报》到访中国山东省,山东农户在家中囤积了数千磅棉花。眼下棉花价格已经从峰值下跌大约70%。

不过最近研究人员则有机会接触大量消费者行为数据。咨询公司尼尔森(Nielsen)和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合作进行了一个项目Nielsen Homescan Panel,有10万美国家庭为该项目记录所购买的每件包装商品的条形码,从而提供消费行为信息。

Harrison Hong与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经济学家Aureo de Paula 和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经济学家Vishal Singh合作,使用前述Homescan 数据来找寻大米价格泡沫的形成原因。这次大米价格泡沫始于2007年末,当时印度由于担心粮食安全禁止出口大米。人们开始担心大米短缺,恐慌性抢购接踵而至。当时美国没有面临大米短缺,但大米价格依然蹿升,人们也开始囤积大米。好市多(Costco)批发店和山姆会员店(Sam's Club)甚至开始限制大量采购。

这些经济学家发现了令人惊讶的现象。比如,人们可能认为较低收入家庭更容易对物价上涨感到恐慌,但事实上较高收入家庭囤积的大米最多。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对新闻的追踪更紧密,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钱来买大米。

真正令人奇怪的是,许多之前从不买大米的家庭却在危机期间购买了大米,而此后却不再买大米。这些家庭或许是为了倒卖大米,但更可能是因为受到形势的感染。2008年年初至今,大米价格下跌了将近一半。

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大宗商品泡沫的养料来自非理性行为,这种泡沫不会永远持续。最终,高昂的价格会导致消费量减少和供应增加,接下来便是价格下跌和库存减少,而囤积居奇的中间商为了减少损失只有出货。

也许原油和钢铁并不存在泡沫,但随着原油和铁矿石价格暴跌,类似的一幕却在上演着。

想像一下,原油和钢铁的库存正以略高出正常状态的步伐增加着。在全球消费量将不断上升并将始终超过供应量的预期鼓舞下,人们不由自主地陷入了紧缺心态,与那些囤积大米的人如出一辙。

显而易见的是,铁矿石和其他一些金属在中国“影子银行”迅速膨胀的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投机抵押品的角色,而中国政府正在整顿“影子贷款”。在美国,勘探和开采公司曾不惜重金抢占土地,获得了从地区银行到私募股权公司等各个方面的资金支持,他们相信百元油价是必然的。这些都为高收益债券市场的潜在危机埋下了祸根。

随着人们重新面对现实,大宗商品可能还有很大的跌价空间。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