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二十万中国劳工的悲剧

中国派兵20 万参加一战,在青岛集结。这些士兵后来流落俄国。

每年十一月,香港会有一些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活动。最明显地是旅居香港的英联邦人会在外套上别一朵罂粟花,纪念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买那束小花的钱则捐给与退伍军人有关的慈善机构。罂粟花是一种生命力极其旺盛的花,在什么泥土和恶劣的环境下都可以生存。

欧年乐描写中国劳工参与一战

我一直觉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没什么关系,也不记得在学校时曾学过中国人参加了主要是西方列强的那次大战的任何知识。但是,最近看了两本由企鹅出版社出版,英国作家欧年乐(Mark O'Neill)先生写的两本关于中国人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书籍——《从沙皇铁路到苏联红军》(From the Tsar’s Railway to the Red Army)及《参加一战的中国劳工》(The Chinese Labour Corps)。没想到在欧洲土地上的那场血战,曾有几十万中国青壮年协助联军抗敌,且魂断异乡,他们很多人的墓碑上连姓名也没有留下。短暂的人生就这样匆匆地在人间消失了。

因为我生长在东北的缘故,所以对《从沙皇铁路到苏联红军》这本书更感兴趣。为一百年前二十万东北年轻人离开贫穷的家乡,希望在俄国沙皇领土上打工赚钱,然后衣锦还乡,最终却死伤无数,流落苏联街头成为乞丐的故事感到悲愤。

自1860年,有五十年的时间,中国东北三省已经有人去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打工,经商赚钱,其中也包括不少朝鲜人。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皇军队伤亡惨重,急需人力在森林、矿山和铁路工作。俄罗斯幅员辽阔,人烟稀少,一些寒冷地带除了被强迫押送去伐木和建铁路的罪犯和政治犯,劳动力远远不够。俄国内阁开会取消对进口外国劳工的限制,并和中国政府签订合约,雇佣二十万青壮年去俄罗斯,向他们保证在俄罗斯可以过上好的生活,脱离中国的贫穷。

二十万劳工在俄罗斯的悲剧

中国人到了俄罗斯后被派到从摩尔曼斯克到北极圈,也有被派到东部战争前线挖战壕,还有一些去了乌克兰和西伯利亚。当时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对雇佣合约要求严格。比如,中国劳工必须和俄罗斯当地工人一样同工同酬,而且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知道哪方会赢,所以希望保持中立,因此要求沙俄政府不可以让中国人上前线参战。劳工除了体检外,去任何一个地方工作的旅途费用必须由雇佣方负责。甚至连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都考虑周到。雇佣一方要为中国劳工提供米饭、面条、炒菜用油及茶叶等。中国政府当时也确实出于好意,希望帮助这个邻国度过难关,同时为自己的国民争取公平的待遇。

没想到,这二十万中国人去了俄罗斯,情况和当初想象的大为不同。与同时间去为英国和法国军队工作的中国兄弟们的命运大不一样,由于英法两国政府严格遵守合约上的每一条款,所以那些为他们工作的中国劳工吃得饱、穿得暖,一切顺利。而俄罗斯本身就没有合约意识,中国政府失去了控制权,很多合约跑到私人手里,不知从哪里窜出一些中间人,结果由俄罗斯政府和吉林一家叫Yicheng的私人招聘公司掌控这二十万人的命运,就出事了。

中国人对外人可以友好、客气,但是对自己同胞习惯心狠手辣,一百年前也如此。这个Yicheng公司老板,把六万件应发给劳工的衣服拿到黑市卖了。可想而知,上万名中国劳工在俄罗斯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冬如何生存?更不要提合约上所提的“同工同酬”了。加上俄罗斯政府和民众极度歧视中国人,后来,这些可怜的劳工有自杀的,有上街乞讨的,还有一些为了生存,在异国他乡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二十万人的命运在俄罗斯大多数以悲剧告终。

四万入红军有人当了列宁保镖

列宁推翻沙皇成立苏维埃政权后,据统计竟然有四万人参加了苏联红军。这些从中国贫穷家庭跑到俄罗斯的年轻人,在中国的教育水平有限,俄语当然不懂。但是他们为什么要参加苏联红军?最大原因恐怕是在军队至少能得到温饱,比在街上要饭要好的多吧。

众多中国劳工中,有一位叫李福庆(音译:Li Fuqing)的沈阳人运气不错,因为他竟然当上了列宁的随身保镖,虽然他是文盲。列宁死后,他去了莫斯科军事学院学习。1931年,李被派到新疆,没想到被当地的军阀软禁在家,不让他离开那个地区。于是,他在乌鲁木齐开了一家餐馆。1949年,解放军进驻新疆,51岁的李福庆登记自己的职业为厨师。1957年,苏联政府特别邀请他去莫斯科参加苏维埃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对中苏关系这么重要的人物,我在中国的文献上竟找不到有关他的一点蛛丝马迹。是中国政府从来就没把这个对中国人一直不友好的北极熊邻居放在眼里呢,还是觉得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实际上就是个鸟,与他有关的一切都不值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里?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